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110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社會考科【公民與社會】試題特色

新北市立北大高中公民科教師/李建宏、大考中心研究員/林東霆

一、前言

110 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簡稱110學測)社會考科的公民與社會試題,呼應近年朝向素養導向命題的趨勢,貼近日常生活和社會現象,強調邏輯思考、跨學科的分析、思辨、統整等素養面向,並適當運用題組形式,使命題更為靈活。鼓勵學生運用學科知識與閱讀理解能力,配合題目線索,解答生活或學術情境的問題。

考後數據顯示,今年學測的公民科題目,在難度部分,以「中間難度」及「中、高鑑別度試題為大宗,合計約占全部試題的67%;鑑別度部分,不分難度,也有約占全部試題67%的題目為中鑑別度,試題品質維持在一定水準。

命題方向緊扣生活化與情境化,例如店家以不同售價出售同樣商品、校園內的運動場改建等,皆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有所關連。合科題部分,今年有地公以及史地公合科題,其中史地公三科合科題以媽祖遶境的活動作為出題素材,深入台灣的在地人文風情。

二、試題特色

(一)題材生活化,兼顧基礎知識與素養導向

1. 注重公民與社會學科的基礎知識

近年大考強調素養導向試題的同時,仍注重考生掌握學科基礎知識的能力,保留一定比例的基本題,只要學生具備學科基礎正確知識即可判斷作答。

例如第71題,測驗我國的地方政治體制中所強調的地方治理概念,考生若對「地方治理」以及「地方自治」此二概念有清楚的認知,並能辨別兩者差異,即可作答。

2. 測驗考生能否運用學科知識,分析、解釋日常生活化議題

試題情境結合日常生活或是社會議題,若考生能運用學科知識,即能分析、解釋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各種社會現象。如第9題,考生若運用民法所學的契約自由概念,便可判斷店家是否可以將同一組咖啡杯,用不同售價賣給不同顧客。

(二)活用跨冊、跨科題組,貼近考生生活情境

題組命題在近年的大考中漸趨重要,是社會考科試題的主要特色之一。公民科就有單科及合科9題組共13題,共占全部題目數約54%,較109年少了4題,與107年持平。題組題文不但切合素養導向的教育與測驗目的,更考驗學生靈活思考與概念連結的能力。範例如下:

1.   跨冊題組題:

          考驗考生對公民科所內含的四個學門的知識掌握,以及能否在面對同一情境時,以不同角度去解析與觀察的能力。例如第16-17題,以水資源保護情境,測驗考生對我國立法委員職權(政治領域),以及供需基本概念(經濟領域)的瞭解。

2.   跨科題組題:

          跨科題組題,地公合科以及三科合科各有13個題組,測驗學生能否在解題過程中,面對圖表與社會情境(真實社會情境、近代史情境、擬真情境)的同時,透過閱讀釐清題目意旨、反思選項敘述、跨科際的統整並應用學科能力進行理解、批判、思考以及整合運用的能力,可說是最符合素養導向目標題型。  

例如第44-45題地公合科,以大聯盟防止單一球隊過度挖角明星球員的情境,測驗考生公民與社會的外部性、地理的都市階層概念。此題素材以地理的都市發展、運動產業等議題為主軸,公民科從經濟的角度切入,探討球隊在交易球員時可能引發的經濟問題。

又如第67-69題史地公合科,以媽祖遶境的歷史為情境,測驗考生是否能掌握歷史的皇民化運動、公民與社會的文化權以及地理的GIS概念,以及配合題文進行分析與整合運用的能力。本題所運用的素材偏向歷史,但公民科跳脫遶境文化的內涵,改以「政府與民間文化的現代互動」的角度融入,呈現多元文化主義在生活中的實踐。

(三)融入多項議題於生活化情境之中

今年學測試題在議題融入上亦有所表現。範例如下:

1.   性別平等教育:  第1題,以傳統習俗與現代性別平等觀念的衝突入題,呈現傳統與現代價值在性別角色上的差異以及傳統父權社會對女性的壓迫,進一步體會性別刻板印象、性別歧視等概念在現代社會中仍有其影響力,以及重視性別平等價值的重要性。

2.   人權教育:   第63-64題,此題以「禁歌」作為主題,回顧我國戒嚴期間政府以查禁歌曲作為手段來箝制人民的思想、言論的自由,並以現代法治國原則與憲政主義的觀點作為題幹、選項的素材,點出以上原則的核心概念正是「人權保障」;又如第12-13題,以司法案例為題文情境,測驗學生能否從題文中不甚恰當的審判過程,找出無罪推定原則,並以人權保障的角度,分析訴訟程序的意義並作答。

3.   環境教育: 第16-17題,以廢水處理以及排放權等概念,體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兩難」,並希望帶領學生以經濟學與誘因的角度思考環保難題,能夠讓學生更加體會單元四「永續發展」的課程目標。

三、回饋高中的教與學

以下將以第11題、第2題、題組題的第63題為實例,分析今年學測試題對教學的正面回饋:

(一)公民知識與生活情境的結合與運用

11題在難度和鑑別度的表現上,答對率[1]64%,鑑別度為0.40,屬於一道中偏易的高鑑別度試題。

公民科的教育目的之一,即學生能否在面對生活情境與社會議題時運用所學的公民知識。第11題是一個相當生活化的情境,當人們遇到自認為不合理的對待時,這個對待來自於誰?如果我有權利受到侵害,應該要以何種途徑來救濟我的權利?思考以上問題已是布魯姆(Bloom)的認知領域六層次中的第三層次「應用」的階段,符合前述的公民科教育目標。

教師們可於教學時,設計不同情境,以問答/測驗等方式增加學生實際運用公民知識於情境中的經驗,例如以社會版新聞作為情境,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判斷當事人言行舉止的正確與否及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二)呈現公民行動的困境

2題的答對率與鑑別度分別為23%0.28,屬於中等鑑別度的難題。本題題目設計,是以「搭便車」此一概念為出發點,以「校園內的運動場將改建無法讓學生使用」作為情境,讓考生確實有「需要我關懷且採取行動的議題就在我身邊」的感受,十分契合公民科在「態度」方面的教育目的,著重在引導學生自動自發地去關注社會議題並採取行動的面向。

因此,建議教師在教學現場時可透過平時課堂的舉例、問答討論或是探究與實作課程,帶領學生或鼓勵學生自發的從生活周遭所發生的事情開始(例如學校校規的制訂過程,學生意見表達管道的建立),培養學生進行公民行動的態度與價值。

(三)史地公合科:以禁歌為題,呈現社會變遷的脈絡與公民科教學的關連

題組題第63題的答對率與鑑別度表現為,答對率48%、鑑別度28%,為難易度和鑑別度皆為中等的試題。

此題組對於公民科學習的正向回饋之處在於「脈絡」。如63題,各選項的時間跨度從戒嚴至解嚴,(D)選項更突顯台灣的民主化並非一蹴可幾,人民內化的壓迫與自我審查並不因解嚴而消失的現實,體現民主法治的精神是一步步的從虛有其表到確切落實,方有今天的台灣民主法治社會。若學生能於課程中體會到脈絡,或可提升學生珍視和實踐公民價值的動力。

公民科教師在教學準備上,可嘗試提高與不同領域教師「共同備課」的機會。比方說,許多社會現象與制度的演變都是歷史的變遷,在共同備課的過程裡,這些變遷與脈絡或可在公民科教師與歷史科教師的交流中有更豐富的體現,教學時學生也有更多機會去感受學科之間的統整,銜接不同課程的經驗。

四、結語

110學測社會考科公民與社會試題,整體而言難易度適中,鑑別度佳,在兼顧基礎知識題型的同時,體現貼近生活、重視整合應用的素養導向命題精神,值得肯定。且依照近年題組題的重要性與題目占比,未來教學現場及考生須重視閱讀理解、推論分析,以及跨主題/跨領域之整合能力等層面,教學時注重情境的融入,增加學生使用學科知識分析、解讀社會爭議的練習機會。


[1] 本中心網頁提供的統計數據中,單選題的P值稱為「答對率」;多選題的P值代表全體考生的得分情況,以「得分率」稱之,詳見<一起來認識學測與指考的試題答對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