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110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國文(選擇題)】試題特色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國文科教師/許靜宜、大考中心研究員/潘莉瑩

一、前言

110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簡稱「110學測」)國文考科(選擇題)取材能扣緊101課綱的課程目標,從語文基礎知識發展至篇章閱讀理解,測驗考生是否能整合、運用國文科的學科能力,處理真實情境或學術探究的問題。以下簡述本卷命題特色與考生表現,並適度徵引試題,說明評量用意及其對教學的影響。

二、試題特色

一)文白比例均衡,深度廣度全部兼顧

本年的考題中,文言與白話素材的比率大約為11,基本語文知識占近1/3,篇章閱讀與賞析能力的檢測占超過2/3,符合高中國文課程以篇章為媒介、從中認識語文知識並培養閱讀能力的學習方式。試題取材上,既有符合學科本質的專業素材,亦有能增廣見聞的多元題材,可謂深度、廣度,全部兼顧。茲分論如下:

1.知識的活用

試題素材取用各家課本A類選文,一則考察語文基礎,再則考察考生對重要篇章的熟悉度,能引用各類新知,製造情境,幫助考生統合學習經驗。如第14題,以小說故事角色設定原則,思考樊噲與劉邦、漁父與屈原、薛寶釵與林黛玉、胡屠戶與范進等人在文章中的角色關係,藉由陌生的情境,幫助考生統整學習經驗,以靈活的題型,達到考核效果。又如第20-21題,將專業經理人、創業家比喻為哈士奇、狼以及即將出走的土狗,先從文章敘述,讓讀者判斷三者的差別,又結合文本,讓考生依特色判斷李斯、虬髯客和李靖各為何種角色。生動的比喻十分吸睛外,又能讓考生從過去的學習經驗去分類推論,達到知識活化的效果。

2.跨域的學習

在跨領域素材的使用上,亦有精彩的題型,如第29-30題談「動物語言」從語言學的角度,談動物的溝通系統和人類語言的不同;第41題談「背景知識」,以科學的角度討論背景知識對於理解新知識的幫助,讓考生面對試題時,亦能有跨領域的學習。

3.思辨的引發

試題內容能針對前人的評價,提供不同角度的思考。例如第12題中,提出一般人對於孟郊和白居易的評論是「郊寒白俗」,藉由王若虛及鄭厚的評論,提出「哀樂之真,發乎情性」的觀點,認為兩人的作品「皆造化中一妙」;第26-28題,引用朱光潛和蕭馳的文章,來談韓愈建議賈島將「僧推月下門」一句中的「推」改為「敲」字,是否如後人稱賞的那麼妥當。

(二)多元的閱讀素材、情境的知識轉化

本年考題提供多元化的閱讀素材形式,除了一般文章型態之外,亦有圖表題,如第15-17題,以表格方式羅列南宋與明代詞選中的女詞人數及女詞人作品數,讓考生針對表格進行訊息解讀;亦有多重文本的組合,如第18-19題、第24-25題、第26-28題等,以不同文本的對讀,聚焦討論某一項議題。多元化的閱讀素材形式,可以對應我們生活上類型眾多、訊息複雜的閱讀樣態,透過不同文本的互涉參照,尤具有國文考科深度閱讀的學科特質。

在情境的使用上,能以散文或故事情境的鋪排,引發讀者反思其中深刻的觀點,例如在第6題中,提出人生因心結而有支點的看法;第10題以韓憑妻的故事訴說面對強權,以死明志的堅貞;第22-23題以「族語認證」為題,從生活情境引發讀者反思世人對「原住民」貼標籤的微歧視;第33-34題以「南轅北轍」的典故說明當方向錯誤,再多努力也是緣木求魚、徒勞無功;第40題以郄雍能視盜的故事,點出為政應明教於上,舉賢任之的觀點。

(三)古典與現代兼備、理解與統合俱重

在古文的部份,引用不少寓言或故事引發考生省思,如第10題引〈烏鵲歌〉的背景故事;第33-34題引《戰國策》中「南轅北轍」的故事;第40題引《列子》「晉國苦盜」的故事。亦有臺灣古典文學融入其中,例如第13題,以臺灣古典詩入題,讓考生判讀題辭。另外,在現代文學中,亦以第22-23題探討多數族群經常以「想當然爾」的偏見看待少數族群,尤能提供反思。而本年度學測在現代詩的閱讀份量上,亦比往年稍多一點,如第7題、第42題。整體而言,現代文學的閱讀評量全面兼顧散文、小說與新詩。

本年度試題就素材而言,較傾向國文學科常見或熟悉者。深層理解、作法分析、內容反思等閱讀該注意的面向,則是無論「國文/非國文」、「文學/非文學」素材皆然的。而結合本科知識(如典故、文學鑑賞方法等)的閱讀,也是每年試題的重點:透過靈活的題目,幫助考生從學過的文本進行思考,讓知識不只停留在記憶層次,還增加推論的歷程。在提高閱讀難度的同時,亦可看見考題理解與統合俱重的特色。

(四)整體試題難易度中偏難,具良好鑑別度,尤能鑑別前20%考生

本年度全體考生在學測國文(選擇題)得分率(P[1]的平均為60%10966%),整體難度為中偏難(P < 65%)。就鑑別度D來看,42道選擇題中,以中、高鑑別度試題(D 0.20)居多,共有38題(10939題),可知本卷難度雖較109年提升,但仍具有良好的鑑別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若進一步分析每一題對國文考科總成績排名前20%考生的鑑別度,110學測共有23題(D1 0.10)具顯著甄別效果,是近四年所占比例最高的一年(10918題,10821題,10718題)。

揆諸本年度23題顯著鑑別前20%考生的試題,囊括測驗考生基本語文知能、閱讀理解能力,以及文化知識等面向,嘗試整理、歸納如下表:

測驗重點

題號(試題特徵)

基本語文知能辨識

1題(字音)、第2題(字形)、第3題(文句重組)、第4題(詞語選用)、第35題(字義)、第38題(詞語運用)

文意理解或辨析論述方式

7題(新詩解讀)、第11題(古文理解)、第12題(古文論述方式辨析)、第31-32題(古文理解)、第34題(古文觀點連結成語)、第40題(古文理解)、第41題(跨領域文本解讀)

延伸文意,適度推論

16題(詞人詞作數量與分類)、第21題(選文觀點延伸至教材選文)

多重文本對讀,比較文意異同

18-19題(古文理解:「人禽之辨」)、第24-25題(古文理解:「商賈之利」)、第27-28題(學術論文:「推」與「敲」二字的思想情感)

文化知識判讀

13題(題辭)

上揭23題考生得分率多低於65%,換句話說,大多是具有難度的試題,其中還包括整卷得分率較低的第18題(P=20%)、第1題(P=24%)和第2題(P=25%)。若就其全體考生鑑別度來看,第18題和第2題均屬於低鑑別度試題(D < 0.20),而第1題則是屬於中鑑別度試題(0.20 D < 0.40),可見評價一道試題鑑別效果的優劣,不宜僅就全體考生鑑別度高低切入,還須進一步分析每一道試題是否能對某個能力群的考生發揮顯著鑑別效果。如此一來,當一份試卷由鑑別不同能力群試題組成時,自然能發揮區辨不同程度考生的功能。

三、回饋高中的教與學

本年度試題就素材而言,傾向深層理解、作法分析、內容反思等閱讀該注意的面向,是無論「國文/非國文」、「文學/非文學」素材皆然的;而結合本科知識,如典故、文學鑑賞方法的閱讀,也是每年試題的重點。透過靈活的題目,幫助考生從學過的文本進行思考,讓知識不只停留在記憶層次,還增加推論的歷程。提高閱讀難度的同時,也可看見考題重視理解與統合的特色。對於高中國文教師而言,透過今年的國文科考題,也能觸動教學與平時命題上的思考,進而活化教學策略。

14題正是一個很棒的素養題範例。一般人對素養題有很多誤解,以為只要試題中有圖表、跨領域素材、長文閱讀、多文互讀等,就是素養,於是引用自己不熟悉的題材入題,或是為了「素養化」而大量使用長文。但這樣的認知,常出現爭議,因為跨領域知識已超出國文專業,如引用時未找該領域專家討論,就會出現某些謬誤;亦或者組卷時大量使用長文入題,導致考生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作答,或是作答到最後已經心浮氣躁,亦無法以考題檢驗出考生實力。本年度學測國文(選擇題)第14題,透過關係圖表,先揭示了小說角色人物設定的通則,再讓考生於選項中思考各文本中角色之間的關係,以輕巧靈活的題型,幫助考生統整學習經驗,達到考核效果,是非常值得參考的範例。

又如題組第20-21題,引用一段跨領域文本,讓考生以閱讀策略解讀作者觀點,再結合過去的學習經驗,進行推論,找出答案。在教學的啟發上,教師可以思考如何將閱讀理解策略融入教學,幫助學生以理解代替死背;在命題的啟發上,針對跨領域文本,不論是命題的方式,或是與考生學習經驗的結合,都可以作為參考的典範。

另外,像是題組第26-28題,題目討論韓愈建議賈島將「僧推月下門」改成「僧敲月下門」,朱光潛和蕭馳推翻了之前評論家一致稱好的立場,站在新的角度思考用「敲」字還是「推」字較符合全詩意境。不但透過題目引導考生深度思考,同時也是一種示範,讓我們在教學現場上,時時帶著考生用不同角度思考,鼓勵考生大膽質疑,提出不同看法,再提出令人信服的證據以支持自己的論點。

四、結語

110學測國文(選擇題)就試題取材而言,既有國文本科專業知識的活用,又有跨領域的學習及思辨的引發,在學習的深度及廣度上,都能兼顧;就題型來看,能引用多元的閱讀素材及以情境式文本幫助考生統合學習過的舊經驗;就試題內容來看,古典文學與現代文學兼備,題幹的鋪敘與選項的設計不僅僅著眼於評量考生的學習成果,亦更希望能進一步引導考生學習並理解文本觀點。整體而言,本年度試題不僅在命題取材或題型設計上展現深度與廣度,也能引導考生從不同角度思辨,而對國語文教學也能有所啟發。



[1] 本中心網頁提供的統計數據中,單選題的P值稱為「答對率」;多選題的P值代表全體考生的得分情況,以「得分率」稱之,詳見<一起來認識學測與指考的試題答對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