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110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社會考科【歷史】試題特色

大考中心研究員/胡雲薇 撰

一、前言

110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簡稱110學測)社會考科歷史部分依據101學年度實施之「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的「歷史課程綱要」(簡稱「101課綱」)來命題,測驗範圍包含臺灣史、中國史及世界史三大領域。為符合學科能力測驗及相關學科知識統整之精神,除歷史學跨域、跨冊試題外,也結合地理、公民的學科概念,命製合科試題。本次歷史學單科試題計15道,合科題9道;後者可再細分成史、地合科試題6道,史、地、公合科試題3道。以下依序就本卷的試題特色、對高中教與學的可能回饋加以說明。

二、試題特色

今年學測歷史試題延續過往傳統,命題取材豐富,以測驗基礎學科知識為本,兼具跨領域學科知能的運用,評量考生對歷史學核心能力的掌握程度。具體而言,本卷試題特色如下:

(一) 取材活潑多元

舉凡制度變革(行政區劃、西化革新、地名變遷)、威權統治(禁歌、人民公社)、軍事戰爭(貿易戰、經濟封鎖、人力動員)、社會現象(婚姻限制、商業組織、市鎮生產、地方豪強)、國際競逐(冷戰局勢)、文物交流(文物掠奪、物種交換)、宗教信仰(媽祖遶境、聖地朝覲)、飲食文化(茶、咖啡、香料)等議題,均能結合生活情境與歷史脈絡,有助於提升測驗內容的深度和評量面向的廣度。

(二)強調跨域互動

本卷呼應108課綱精神,側重動態分域、文化交流的歷史現象。例如第32題,以明末清初耶穌會士紀錄的茶葉書寫為線索,測驗考生能否瞭解近代中西文化碰撞的歷程與影響。又如第53題,以古代興建首都調度統治範圍內的建材為背景,扼要平實地勾勒出歷史上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樣貌。

(三)重視文本閱讀與理解

本卷以合科試題最能顯現歷史學強調文本閱讀與理解的特色,像是第50-52題的咖啡題組、第59-60題的愛爾蘭題組、第63-66題的禁歌風潮等,皆需經由長題文的閱讀理解,連結相關的學科知識予以判斷。歷史學的文本閱讀,不同於語文的閱讀測驗,是強調在歷史脈絡下兼容先備知識,藉由批判性閱讀重新檢視、思辨歷史現象的形成、發展與影響。這幾道試題充分展現文本閱讀與理解的精神,且題文敘述與試題內容,也能與高中現場的教學重點相輔相成。

(四)導入物質文化史視角

近年學界研究多翻轉過去以君王將相、官方書寫為主的歷史敘述,轉以出土文物、社會契約、民俗活動等面向作切入點,試圖從小歷史,如物種交換、文物流轉等現象,串連至大歷史的整體架構,重塑出動態且具變化性的歷史圖像。本卷試題中引用瓷器(第27題)、茶葉(第32題)、咖啡(第50題)、香料(第58題)、馬鈴薯(第60題),凸顯命題能吸收學術研究成果,反映出時代特色與人文關懷,並能與高中歷史教育融會貫通。

三、回饋高中教與學

下文以整卷鑑別度最高的第23題為例,說明對未來高中教與學的可能啟發。

清末中國在西方船堅炮利的進逼下,沉睡中的巨龍也不得不清醒振作,希望透過一連串的西化革新急起直追,脫離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困境。歷經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的兵敗如山倒,及後續不平等條約的辱恥,朝野有志之士群起要求政府進行改革,迎頭走向現代化國家。清末至民初最廣為人知的改革三部曲:首部曲的師夷長技以制夷,以器物仿效、工業化為中心的自強運動;二部曲的維新與新法改革,進一步主張要學西方的內裡乾坤,從思想、教育、文化的根本做起,因受到保守派反對,遂出現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調和論。第三部曲則是民國初年訴諸於反傳統、全盤西化的新文化運動。總的來說,救亡與啟蒙如同主導近代中國改革的雙重奏,對往後歷史有著深遠影響,是學生了解當代中國必備且重要的基本知識。

循此歷史背景下的本卷第23題,即藉由當時出版的圖書名稱,測驗考生能否掌握各項改革的核心精神。本題平均答對[1]50%,鑑別度0.69,是一道難易適中、高鑑別度的試題。從選項分析來看,誤答的考生多選到(B)推動全盤西化,顯示他們無法正確掌握歷史現象的內涵與相關變化。先就語意而言,全盤西化係屬手段激烈的主張,不僅直接與傳統對決,更是全面否定其存在價值。因此,回到歷史脈絡來看,這樣的思想發聲且形諸一股社會力量,肯定需要長時間醞釀,很難無中生有倏地冒出。也就是說,從自強運動到維新變法,再到新文化運動,社會要求改革的力道一波比一波強勁,初始於救危圖存的危機感,到民智啟蒙與現代化的焦慮,始終左右著中國近現代思潮的擺動

隨著108課綱講求主題式教學,類似的重要歷史概念或變革,勢必面臨細節精簡卻又要不失準確地授課,如何去蕪存菁地保留歷史原味,使學生在短時間內把握重點,肯定讓很多老師傷透腦筋。本題適足以說明提綱挈領教學的可能方向,題文所述之書籍名稱:《火輪船圖說》、《演炮圖說》、《西洋自來火銃制法》、《請仿西洋製造火藥疏》,無一不停留在器物改革的層面,也是三大革新運動中最易辨識的部分。建議往後老師上課時,不妨試著將屬性相仿但性質、內容有所區別的歷史事件或現象統整說明,藉由比較與提煉重點,協助學生帶著時代感辨析其中異同。

對學生來說,因應主題式教學僅能聚焦於相關議題,不再像過去採編年式,逐一介紹各時期的發展特色,學習時可多留意歷史縱向與橫向的關連性,亦即除單一事件、現象的因果、變遷與影響外,也可注意其與歷史上類似主題的差異與關係。加強對歷史時代感的認識與掌握,將會是同學有效學習、面對考試的不二法門。以本題為例,即使沒看過題文所述之書,若能精確把握清末民初的時代軌跡,也能根據書名加以推斷,進而在歷史時間軸上定位。

四、結語

110學測歷史試題的命題構想,主要建立在學科的基礎知識上,結合時序觀念、歷史理解、歷史解釋、證據分析之核心能力來作答。綜觀本卷不只考察基礎的學科知識,也測驗考生對跨學科、跨領域知識的掌握,並藉由歷史學強調的文本閱讀能力進行分析、理解。在試題取材與測驗內容方面,政治軍事、社會經濟、文化思想等面向皆廣泛入題,唯題型部分缺乏圖像、表格變化,較之往年略顯不足。不過整體而言,本年度歷史試題難易適中,平均鑑別度高,充分說明命題團隊在當前強調素養導向學習與評量的前提下,不忘呼籲學科基礎知識的重要性。


[1] 本中心網頁提供的統計數據中,單選題的P值稱為「答對率」;多選題的P值代表全體考生的得分情況,以「得分率」稱之,詳見<一起來認識學測與指考的試題答對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