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113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非選擇題評分原則說明-【國寫】

壹、前言

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簡稱「國寫」)自 107 年學測首次分節施測以來,即包含兩大測驗目標──知性的統整判斷能力與情意的感受抒發能力。今年國寫的兩大題依序對應兩大測驗目標,第一大題將〈拒絕標籤化〉、王陽翎〈很討厭被「標籤」?心理學揭示它難以避免〉、楊琮熙〈幫自己「貼標籤」看起來更專業〉等報章素材,整理為並列的甲、乙二文,評量考生系統理解資料及舉例說明自身看法的能力;第二大題節錄韓國作者禹鐘榮《樹木教我的人生課》一書的段落文字,評量考生針對問題情境,書寫自身經驗及感知聯想的能力。兩大題評量重點有所不同,切合本中心所公告的兩項測驗目標。

貳、各題評分原則

第一題

一、試題

詳見試題(第一題)

二、各子題評分原則與說明

國寫試題的命題特色,在於考生掌握寫作任務的前提,須充分理解試題所提供的資料或素材。本題聚焦於日常生活中容易觀察到的標籤現象,而試題所引用的素材內容,涉及哲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範疇,故寫作主題兼具廣度與深度。

本題的問題(一),即針對素材設問,要求考生依據甲、乙二文,說明「標籤」概念使用於人身上的正面與負面作用。考生若能仔細閱讀引文,即可知標籤概念的正面作用,含藏於乙文中,如「標籤對人的個性意識、自我認同有強烈的影響,因此當人被一種詞語或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可能會往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你我也可以為自己貼上標籤,定義對自己的期待,並調整行為以符應標籤的內容,讓他人留下深刻印象,以擁有更多展現個人價值的機會」等。標籤概念的負面作用,則體現在甲文中所引用的叔本華之語:「一個人就像商品一樣地被貼上標籤,並受到商品式的對待。至於根據其個人素質,這個人本身是個什麼樣的人,人們只是依自己的需要隨意地提及,亦即在大多數時候被擱置一邊,或者視而不見」,以及甲文末段所述:「人們或傳播媒體貼的標籤,有時會形成『刻板印象』,其中真假對錯值得深思。由於問題(一)設限作答文長為 80 字以內,故考生必須自行整理、組織作答內容,才能在字數要求之內,以通順的語文完成作答任務。例如:

乙文認為標籤對個性意識、自我認同有強烈影響,使人調整行為,展現個人價值,為其正面作用;甲文認為標籤容易簡化複雜的事物,形成刻板印象,忽視個人價值,為其負面作用。

至於問題(二),試題先提示考生日常生活中不乏「貼標籤」或「被貼標籤」的實例,再要求考生舉例說明自己對標籤現象的看法。細讀題意可知,作答任務要求考生必須「舉例」,但並未限定於「貼標籤」或「被貼標籤」,故考生可選擇自己最有感觸的實例,發揮己見。

國寫的評分原則共分三等六級,大題中分列兩小題時,各小題依其占分設有三等六級的評分原則,閱卷委員分別給予兩小題的得分後,由電腦系統計算該大題的得分。本題的問題(一),考生若能確切說明正面與負面作用,敘述完整,表達清晰,可得 A 等,對應分數為 4 3 分,視文字或作答精確程度而微調得分;能略為說明正面與負面作用,文字稍欠周延,則得 B 等,對應分數為 2 分;僅能略涉題旨,無法清楚說明正面與負面作用,對應分數為 1 分;空白卷,或文不對題者得 0 分。至於問題(二),評分原則依序為:能以適切事例,完整表達對標籤現象的看法,論點明確,詮釋深入,結構嚴謹,層次井然,文辭暢達者,得 A+ 級(19-21 分);能以適切事例,具體表述對標籤現象的觀點,結構允當,條理分明,文辭流暢者,得 A 級(15-18 分);能表述對標籤現象的觀點,論述尚稱適當,結構合宜,文辭通順者,得 B+ 級(12-14 分);能大致表述對標籤現象的觀點,但論述平平,文辭尚稱通順者,得 B 級(8-11 分);觀點敘述不清,結構鬆散,文辭欠通順者,得 C+ 級(5-7 分);立論含糊,敘寫雜亂,文辭不通者,得 C 級(1-4 分)。空白卷、文不對題,或僅抄錄題幹者得 0 分。

由於國寫設定明確的作答區,故考生若未在第一題作答區範圍內作答,酌扣 1 分。問題(一)僅說明正面或負面作用者,至多給 B2 分);問題(一)說明正面或負面作用之文字僅抄錄試題引文者,至多各給 1 分;問題(二)未具體舉事例說明標籤現象者,至多 B+14 分);問題(二)內容、文字均佳,但文未終篇者,至多 B+14分)。由於兩小題均設有字數上限,故問題(一)字數多於 5 行者,酌扣 1 分;問題(二)字數多於 21 行者,酌扣 1 分。另視標點符號使用之欠當或錯別字之多寡,斟酌扣分。

閱卷委員在評分過程中,會先區分上(A)、中(B)、下(C)三等,進而在該等中,依表現高下判斷屬於原級或+級,再從所認定的級別內選取最適當的分數。此一評分方式,既能透過等級的判定達成共識,又能在等級之下依據個別情形(如用詞優劣、錯別字多寡、標點符號正確與否)選擇較精確的分數。

三、考生作答情形

本題的問題(一)要求考生依據甲、乙二文,說明「標籤」概念使用於人身上的正面與負面作用。比較特別的是,正面作用須整理自乙文,負面作用則整理自甲文,若考生不慎對應有誤,或沒有清楚指明所述為正面、負面作用,便無法得滿4分。另外,題幹用語「說明」一詞,即代表作答內容不應全然抄錄引文,故考生若僅以抄錄試題引文作答,正、負面至多各得1分。考生失分的其他原因尚有:作答內容偏於正、負面之一,未針對兩者說明;或雖然陳述標籤的正、負面意義,卻敘述不夠明白,文辭不夠通暢;甚至亦有部分考生,不能清晰辨明標籤的正、負面影響,例如「標籤將複雜的事物簡化」,實為標籤現象本身,而非正面作用。

至於問題(二),依據試題的要求,作答並非單純論述自己對標籤現象的看法,而須於文中舉實例說明。實例不必然出於自身經驗,可以是生活中的見聞,甚至試題引文中的類似案例。但若明顯未見舉例,問題(二)至多只能得到 B+14 分)。至於題意中的標籤現象,並未規範特指「貼標籤」或「被貼標籤」,也未限定朝正面或負面闡發,考生有相當的發揮空間。考生的作答內容中,對於標籤現象的舉例十分多元,例如家人(父親的職業、母親的新住民身分等)、歷史人物或名人(周瑜、星二代、網紅等)、社會現象(斜槓青年、八加九、流浪漢、明星高中、學霸、追星族等),最常見的是評論性別刻板印象,而以女強人、女漢子、家庭主夫、媽蟲、芭比、外在打扮等為例;或以原住民為例,探討族群刻板印象,甚至論及納粹、盧安達大屠殺等。考生的論述觀點並未趨同於持反對態度,有些人能從個人經驗,深入闡述使用標籤的時機;有些人則從生活中找出被貼標籤的實例,反思標籤的意義。無論觀點為何,只要論述深刻,能言之成理,行文流暢且符合規範,便能得到理想的成績。

本題得 0 分者,約有 5 成是空白卷或作答文字不足成句,少數為文不對題或完全抄襲試題。得到等第 A18-25 分)者,占全體考生之 6.46%;得到等第 B10-17 分)者,占全體考生之 80.6%;得到等第 C1-9 分)者,占全體考生之 12.65%

第二題

一、試題

詳見試題(第二題)

二、各子題評分原則與說明

本題引用韓國作者禹鐘榮《樹木教我的人生課》的書中文字,要求考生閱讀後,由森林需要縫隙才有希望的文意出發,聯想思考人生是否也需要縫隙。引文中提及:「只為生存而競爭的森林卻漸次死亡,因為陽光無法到達地面,所以溫度不夠高,無法讓幼小的生命萌芽。小樹和花、草,以及與它們一起生活的小昆蟲沒有生存的空間。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非常完美,但這種森林其實與沒有希望的不孕之地無異。」「森林要想成為孕育新生命的希望之地,就需要有縫隙。如果樹木壽命結束或因為意外災害而倒下,該位置就會產生空間,那麼,溫暖的陽光就會照射進來,被陽光照射的地面混雜著前一年秋天凋落的樹葉,於是積聚起能夠孕育新生命的養分。因此,樹木的縫隙,既是結束和開始共存的空間,也是由缺乏轉化為希望的空間。」考生應不難理解縫隙對於森林生命力的必要性。由此出發,人生的縫隙是什麼?考生可以藉以思考:忙碌的生活固然充實,但人生確也需要閒暇時光的調劑;人與人之間固然需要親密的情感,但也需要互相給予空間,才能彼此相安。凡此,皆為對於自我生命中的縫隙的相關感思與體悟。

如同知性題一樣,國寫情意題通常也會提供素材引文,其作用或為示例,或為啟發,或為寫作的起點。國寫情意題雖然通常會設定「題目」,但並非傳統開放式的命題作文,為了避免傳統命題作文產生的背文背公式應答,國寫的「題目」伴隨著具體的寫作任務,考生必須仔細閱讀素材引文與題幹文字,理解題意,依據題幹訂定的要求作答,此為國寫自107年起獨立分節施測的命題精神之一。良好的試題,設題應與素材緊密結合,以敦促考生必須真正閱讀素材文字,理解其意。本題即以「根據上文所述,為什麼森林需要縫隙?由此聯想,人生是否也需要縫隙?」勾連素材與寫作任,並提示考生作答方向。故題目「縫隙的聯想」,指的是從素材引文提及的「縫隙」產生的「聯想」。題幹開頭「根據上文所述,為什麼森林需要縫隙」,是要引導考生仔細閱讀素材關於森林縫隙的敘述,先充分掌握森林縫隙的作用、價值、涵義,才由此展開人生方面的聯想。考生的文章是有機結構,可運用個人的巧思妥善布局,不一定要直接以森林的縫隙起筆,但文中關於縫隙的聯想,必須能看出與森林的縫隙有所呼應;對於森林何以需要縫隙,不必然需費長篇筆墨,但必須能看出行文思路是由此開啟聯想。

本題亦採三等六級評分,考生若能具體書寫生命中對於縫隙的感思與體悟,結構嚴謹,文辭洗練,情感雋永者,得 A+ 級(22-25 分);能清楚書寫生命中對於縫隙的感思與體悟,結構完整,文辭暢達,情感深刻者,得 A 級(18-21 分);尚能書寫生命中對於縫隙的感思與體悟,內容稍欠深刻,唯情感合宜,結構清楚,文辭通順者,得 B+ 級(14-17 分);略能書寫生命中對於縫隙的感思與體悟,內容較欠深刻,結構尚可,文辭平順者,得 B 級(10-13 分);敘寫浮泛,文辭欠通順,得 C+ 級(6-9 分);敘寫雜亂,文句不通者,得 C 級(1-5 分)。空白卷、文不對題,或僅抄錄題幹者得 0 分。此外尚有特殊評分原則如下:未能呼應題目提問者,至多 B+17 分);未在第二題作答區範圍內作答者,酌扣 1 分;另立題目,但能扣緊題旨,至多 B+17 分);內容、文字均佳,但文未終篇或一段成文者,至多 B+17 分)。另視標點符號使用之欠當或錯別字之多寡,斟酌扣分。

三、考生作答情形

本題題幹以「根據上文所述」與兩個問句開頭,多數考生都能掌握命題用意,先仔細閱讀素材引文,體會「為什麼森林需要縫隙」,進而發揮對於「人生是否也需要縫隙」的聯想。考生亦多能掌握素材引文的關鍵概念:「森林要想成為孕育新生命的希望之地,就需要有縫隙」,並理解森林縫隙的作用在於:「溫暖的陽光就會照射進來,被陽光照射的地面混雜著前一年秋天凋落的樹葉,於是積聚起能夠孕育新生命的養分」。由此展開的人生縫隙的聯想,多數是對過於緊湊的生活、過於親近的人際關係的反思。因此讓人際保有雙方舒適的距離、利用短暫的休息探索好奇的事物、在繁忙課業間喘息而與靈魂素面相對、計畫中的留白提供彈性的空間、忙裡偷閒讓人聆聽生活、以適時的休閒調節壓力,甚至晚自習獨行夜路有所體會等,都是考生作答內容中較為常見的聯想。只要作答內容扣緊題旨,能符合題意與試題要件,感思、體悟深刻,加上適當的結構與行文,即可得到理想的成績。

本題得 0 分者,約有 8 成為空白卷或作答文字不足成句,另有極少數為文不對題或完全抄襲試題等其他情形。得到等第 A18-25 分)者,占全體考生之 7%;得到等第 B10-17 分)者,占全體考生之 75.01%;得到等第 C1-9 分)者,占全體考生之 16.48%

本年度國寫佳作已於 3 29 日公開刊登於本中心網站,提供高中教學與學生學習參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