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113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試題特色-【國綜】

一、前言

113 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國文考科(簡稱「學測國文」),其中的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簡稱「國綜」),就試題取材而言,即使是跨域閱讀題的素材,也能兼顧學科本質,彰顯學科專業性;就試題內容而言,涵蓋國語文知識的認知與應用(包括字形、字音、詞義、成語、語法、表述方式),以及文本的理解與探究(包括比較、分析、統整、延伸與反思)。整份試題閱讀質量適切,在測驗語文能力的同時,也為高中國語文的教與學帶來啟發。

二、試題特色

本卷在單題之外,共有 10 道題組,若以素材區分,文言文閱讀題 2 組,語體文閱讀題 4 組,文白兼具的閱讀題共 4 組。選擇題的 9 道題組之中,以第 21-22 題(第  21 P=54%D=0.39、第 22 P=39%D=0.37)、第 30-31 題(第 30 P=55%D=0.47、第 31 P=31%D=0.29)兩組文言文閱讀題的平均難度較高。單題之中,單選題最難的是第 5 題(P=34%D=0.11),多選題最難的則是第 26 題(P=17%D=0.17)。測驗內容方面,本卷的試題特色如下:

(一)文言文試題比例符合課綱規範,連結跨領域文本探究文意

整份試題的文言文配分比例約占 45%,包含段落中文句的填入、重組,或解讀、比較及分析。其中有不少試題連結跨領域文本探究文意,以測驗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例如:第 19-20 題須依據文本中心理學的論述,解讀古文裡不同人物的「情緒訊號」,以及判斷哪一段古文最接近「情緒調整模式可藉學習而來」的主張。另外,第21-22題呈現一則宋代的判決書內容,以及「當代判決書的要項」,要求考生解讀案件的始末,以及該判決書的寫作方式。第 29 題結合《天工開物》、《本草綱目》與〈行政院衛生署公告〉,由「中醫師」說明藥用硃砂的炮製方式,而「巴寡婦清」的段落下,則提供「水飛」與「升煉」的具體工法與產物,據此測驗考生文意的理解、比較與統整能力。

以上試題涉及心理學、法律、化學等領域,但並非評量其相關知識,而是測驗考生是否能憑藉良好的閱讀素養解讀跨領域文本並作答。

(二)取材貼近現代生活與社會脈動,電影《周處除三害》入考題

9-10 題的文本,介紹並比較「新細明體」與「黑體字」的設計特色及應用現況,這兩種常見的字體是社會大眾與年輕學子所熟悉的,題目讀來兼具知識性及親切感。第 11-12 題引文素材改寫自單德興〈瘟疫的文學再現與生命反思〉,旨在介紹小說《盲目》的主要情節,以及特殊的敘事方式與主題的關聯,引導讀者思索人性的真相與人生的課題,取材與當代面對疫情的生活經驗有所呼應。

另外,第 13-15 題徵引三種有關「周處」的軼聞流傳版本,其中的《世說新語》奠定後世「周處除三害」傳說的「基型」。本題組的最後一題,從「迷因」(meme)的概念出發,對照本屆金馬獎多項入圍影片《周處除三害》的改編情節,比較《世說新語》與電影內容的異同,測驗考生閱讀理解與延伸思考的能力。試題結合古典筆記小說、新興的文化現象,以及近期上映的電影內容,讓考生思考立足古典的再創作所寓含的深意,題目取材與設計頗為用心。

(三)學術探究情境呈現多樣的人物形象與文化風貌

今年國綜的試題,著重素養導向的情境式命題設計。除了日常生活情境之外,學術探究情境的試題也呈現多樣的風貌。

在人物形象方面,第 3 題中的子路,好勇厭柔,輕蔑事物形式,使得孔子在傳授禮樂時感到困難重重。這段文字也許會令現今的教師讀來都會心一笑。第 16-17 題,引文以評論《紅樓夢》中擔盡了「事和責」的賈政為主線,以寶玉的才情和浪漫為對照,凸顯賈政的務實與承擔。第 30-31 題節錄《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灣紀事》有關鄭成功的歷史記錄,呈現其人從出生到死亡的傳奇色彩。考生在作答時,須掌握人物在文本中呈現的主要特質,以推究全文的要旨。

在文化風貌方面,第 6-8 題融合自多篇學術論文,介紹中國湖南省江永地區的「女書」傳統,包含相關的「娘樓」文化與「哭嫁」儀式,呈現充滿生活氣息、風格獨具的民間詩歌形式。第 23-24 題介紹唐代科舉考試中,「門生」對「座主」感恩終生,而座主把門生視為美莊良田的特有風氣。第 28 題介紹臺灣的海洋歷史文化形成的歷程,包含原住民的南島文化、不同時期的海洋活動、閩南移民帶來的商業性格、國際貿易形成的文化交流等因素,造就了特殊的臺灣文化。上述考題在呈現多元的文化風貌中,測驗考生閱讀與理解的能力。

三、回饋高中的教與學

(一)混合題結合教材內容,鼓勵扎實學習與延伸探究

108 課綱實施之後,國綜考題加入了「混合題組」,今年已邁入第三年。本卷第 32-36 為混合題,屬於同一題組,占 24 分。其中第 3233 題以「記憶」為核心,探討回憶在文學作品中表現的方式、引發的感受,以及喚起記憶的生理路徑。第 34-36 題則以李煜〈浪淘沙〉、辛棄疾〈破陣子〉二詞,探討記憶、夢境和現實的關係。引文共有甲、乙、丙、丁四則,彼此相關,必須參照閱讀以完成作答。本題組結合文化知識、科普知識,與文學的詮釋及鑑賞,測驗考生的文意理解、分析、統整,以及語文的表達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本題組選用李煜、辛棄疾、琦君的作品,皆屬於教材中的A類選文,與考生的學習經驗緊密結合,能鼓勵考生平日對課內所學深入理解、融會貫通,有助於對其他文本進行延伸與反思、詮釋與鑑賞,完成高層次的語文學習目標。

(二)試題徵引中外經典作品,開啟持續閱讀的興趣

3 題談及孔子與子路的互動,並引用《論語.陽貨》中「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一章,探討禮樂的精神與形式的關係。有趣的是,此段文字真實地呈現出至聖先師在教學現場,面對他愛之深責之切的弟子――子路所帶來的挑戰,也會感到困難重重。那似乎是「教」與「學」古今類似的難題,而《論語》中的師生原來與我們相去不遠。

16-17 題評論《紅樓夢》中的賈政,文中指出「如果寶玉是承盡了愛和哀,賈政則是擔盡了事和責。」並列舉了他撫慰生者、安息逝者的種種付出,最後總結:「寶玉是補天之石,支撐著現實人間的則是賈政。」這樣的論述,讓閱讀者窺見文學經典所觸及的人性與文化面向之深刻與寬廣,並且對賈政和寶玉的性格與人生走向產生探究的興趣。

在外國文學方面,第 11-12 題介紹 1998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薩拉馬戈最廣為人知的小說《盲目》,這是一部從疫病中探討人性的經典作品。第 32-36 題的引文,在敘及召喚往日時光中提到:「一如《追憶似水年華》主角馬塞爾,因為椴花茶與瑪德蓮糕混融的氣味,喚醒童年和過去的記憶。」以上兩個題組,前者以理性的省思,後者以感性的懷想,帶領閱讀者一探作品所營造的文學世界,同時也可能喚起自身似曾相識的體驗。

上述所列試題,多以情境式的語言、自然平易的表達方式,呈現經典作品的片段風貌。如同在考生的心中播下一顆顆好奇的種子,在走出考場之後,仍留下鮮明的印象,積存日後萌芽成長的可能。當「經典」不再艱深枯燥、遙不可及,它就會讓人從中看見自己與世界。至於「如何讓學生接觸經典?」這始終是教師必須持續精進的課題。也許,讓學生對經典作品感到可親、引發好奇,進而產生共鳴,是鼓勵閱讀的起點。

四、結語

綜觀今年的國綜考題,難易度為中間偏易。試題取材豐富多元,古典與現代兼融,中外作品並舉。情境化與跨領域的題型設計用心,符合素養導向的課綱精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