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熱情洋溢的教育改革家

  教育制度的改革是艱難的,如果沒有熱情,這一切的理念與執行只是無情的方案與政策。能在熱情與教育愛中前進,這些勇士最後所得到的,不是權力、不是掌聲,是社會對他生命價值的肯定,與成就後真正的欣慰。在此紀念為大考中心奉獻後半生的教育家─蕭次融顧問。

  蕭顧問的大考生涯,幾乎與中心三十年的任務相等;大考中心成立於 1989 年,34 年來大致分為三階段任務,第一段是制度改革,第二段乃考試命題,第三段進入考試試務。蕭顧問的任務恰恰與這三段緊密切合,制度改革時,他是推薦甄選的計畫主持人,考試命題時,他是研究發展處處長,考試試務階段他是查核工作的召集人。他就像一位從設計到裁縫一手包的全能服裝設計師,在大考任務從構想規劃到細部執行面面顧到。凡走過必留下足跡,讓我提燈回顧,記憶這位萬能博士如何點燃多元入學的第一炮──推薦甄選。

  大考中心成立時,蕭顧問任教於臺師大化學系,並兼任大考中心研究員。入學改革「研究改進我國大學入學制度及考試方法與技術」案如火如荼的開展之際,蕭顧問奉派去日本了解他們的大學入學制度,參訪入試中心、東京大學與早稻田大學,得到兩階段考試與推薦入試的啟示。回臺後他就開始規劃推薦甄選,當時的構想,就是打破統一聯考,讓大學對選才能有自己的想法;除了聯考分數外,還能採納高中在校成績與幹部活動表現。在今天這些想當然耳的做法,在當年社會都認這是撼動唯一公平,任何改變都是驚天動地,甚至認為是權貴復辟。

  蕭顧問及大考中心其他的主管,了解入學制度改革牽一髮動全身,策略要漸進、包容與兼顧,才能解凍一元化的選才思維。推薦甄選的重點是高中推薦,一校一系一人(後增加到2人),兩階段考試中第一階段是評量基礎能力的「學科能力測驗」,第二階段是各校自辦的「指定項目甄試」;也採用級分與倍率篩選,不再有分分計較或科系排行榜迷思。宣導時蕭顧問帶領著中心同仁在各大學與高中走透透,他不厭其煩地說明方案的內容與理念,也讓同仁構想教學或考試的因應措施。如今回想,雖然大家像馬戲團巡迴演出一樣的奔波,卻是大考中心最有理想與才思泉湧的時光。推薦甄選開始採低調的小規模試辦,經過媒體大量且肯定的報導,這個管道逐漸被大家接受,成為入學改革的突破點。後來推薦與甄選的方式廣被接受,申請入學更成為主流,學測的人數遠多於指考或分科測驗,都是源自於推薦甄選的成功。

  蕭顧問不但能開創大制度的架構,也能處理制度下的許多小細節,舉例學測的級分採用 10 級,後來因參加的校系數與考生都增加,必須要增加級數;另外級距的計算以分數最高多少位考生的平均最為合適,這些調整都見到蕭顧問在書桌前不斷試算,再請資訊同仁用資料庫數據驗算。幾十年來的蕭顧問,看他永遠在動手,用筆計算,用手做實驗或自製工具,他不太休息,也不太吃東西,向來都是興致勃勃地解決與考試有關的大小事。制度定位後,蕭顧問又馬不停蹄地進入命題研究、考試試務的任務,永遠盡心盡力的為入學考試而戮力。

  斯人已逝,惟其精神長存。如果你見過早期大考中心的文件或小提袋,會看到蕭顧問對入學方式的期許:四個適,用「適當的方法」,找「適合的學生」,進「適切的學系」,作「適性的發展」。這是他留下的經典佳句,也是辦理招生與考試的我們一起努力的目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