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106學年度指考非選擇題評分標準說明──國文考科

大考中心國文科研究員/曾佩芬 撰
106學年度指定科目考試國文考科(簡稱106年指考國文)非選擇題部分,共有兩大題,分別是「觀點闡述」(占18分)與「作文」(占27分)。「觀點闡述」引用課內教材選文〈諫逐客書〉的文字,結合課外有關「國際人才流動」的論述,評量考生表達看法的能力。「作文」則以「在人際互動中找到自己」為題,要求考生寫一篇文章,評量其綜合寫作能力。
本文簡要說明各題評分標準與作答注意事項,提供高中師生參考。
第一題  觀點闡述
(一)試題
(二)評分說明
本題引用高中國文教材選文李斯〈諫逐客書〉與「國際人才流動」相關論述,評量考生抒發己見的能力。試題素材一方面彰顯古典學習具有現代意義(例如可協助思考現今本土與國際、保護主義、外來人才、競爭力等議題),一方面凸顯領綱草案中總綱核心素養項目的「C3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題幹引文三則材料中,「甲」段出自課內教材李斯〈諫逐客書〉,強調國家若欲強盛,便需廣納國際人才,對「國際人才流動」持正面觀點(贊成);「乙」段以客觀角度說明人才外流的可能原因,對「國際人才流動」持負面觀點(不贊成);「丙」段則正反兼具,既說明輸入人才有助提升國家競爭力(贊成),也說明輸入人才的後遺症—剝奪本國就業機會、瓜分社會資源、衍生文化衝擊等(不贊成)。題幹要求考生「參考」三則材料,材料「甲」的背景為先秦時期,當事者是秦國;而「乙」、「丙」的現代論述,則以「本國」與「他國」對舉,此為泛稱,未特指任何國家,故考生的作答角度非常開放,試題未限制考生的闡述立場。
根據試題要求,考生應綜整甲、乙、丙三則材料,闡述對「國際人才流動」的看法。所謂「綜整」,並非文字整理,而是作答內容可看出考生已閱讀並參考引文材料即可。若完全看不出參考的痕跡,至多給予B級(10分)。整體而言,對「國際人才流動」議題,闡述深入,條理清晰,文字流暢,給A等分數(18分~13分);闡述清楚,文字尚稱通順,給B等(12分~7分);闡述浮泛,結構鬆散,文字拙劣,則降入C等(6分~1分)。其次,再視標點符號使用恰當與否與錯別字之多寡,斟酌扣分;至於字數,則少於7行或多於13行者,酌扣1分。
(三)考生作答情形
根據閱卷委員觀察,考生作答正反觀點皆有。在評分標準訂定會議的抽樣卷中,發現多數考生會從正面闡述「國際人才流動」,較少數考生反對「國際人才流動」;大多數考生能掌握「國際人才」的意義,少部分考生則談到「國際移工」問題;大多數考生從國家立場論述,亦有少數考生從個人立場論述。舉例論述時,除了臺灣以外,考生也會舉美國為文化熔爐為例,或舉菲律賓、新加坡等其他國家情形加以說明。無論考生論述觀點為何,只需言之成理、自圓其說即可。
整體而言,本題得到9分以上的考生,占全體考生的60.95%,遠高於去年的30.94%與前年的44.67%。得到12分以上的考生占14.13%,也明顯較去年的6.11%與前年的8.69%高,可見本題考生得分情形良好。在國文考科報名考生46,658人中,本題得0分的考生,共有918人,較去年的1,029人為少,其中98%為未作答的空白卷,完全文不對題及完全抄襲試題者為極少數。
第二題  作文
(一)試題
(二)評分說明
本題為引導式作文,題幹說明人們是在與他人的互動中,更深刻地了解自己,引導考生思考在人際互動中找到自己的經驗,以及對自己的期待。命題的用意,結合領綱草案中總綱核心素養項目「A1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C2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由試題的引導文字看來,似乎記敘、抒情的性質較高,但由於題幹結尾強調「論說、記敘、抒情皆可」,故考生亦有以純粹議論方式作答者。
考生應就文題要求,述論在人際互動中如何省察自己,進而認識自己,並自我期許。凡能真切深刻發揮題旨;舉證貼切,見解深刻,內容充實允當;結構嚴謹,脈絡清楚;文筆精練,敘述流暢或說理切當,得A等(27分~19分)。能大致發揮題旨;舉證大致貼切,見解不失平實,內容尚稱豐富;結構尚稱完整,脈絡大致清楚;文筆通順或說理適當,得B等(18分~10分)。未能確實掌握題旨,或認知有誤;舉證欠當或錯誤,體悟膚淺,內容浮泛;結構鬆散,脈絡不清;文筆拙劣或說理紊亂,得C等(9分~1分)。
本題另有特殊評分原則:文未終篇,或一段成文者,至多B+(18分);自訂題目,與原題目「在人際互動中找到自己」相關者,至多B+(18分);視標點符號使用是否恰當與錯別字之多寡,斟酌扣分;完全文不對題或作答內容完全照抄試題者,評給零分。
(三)考生作答情形
大多數考生作答本題時,會先敘述自己與他人互動的事件,再依題意寫出從事件中如何找到自己,與對自己的期待。但另一類考生,是純以論說口吻評論人際互動的事例,再言及由此事例如何找到自己。因此考生作答本題,確然有記敘、論說、抒情等不同表現。
另外,由於考生在公民與社會課程第一冊主題一「自我的成長與準備成為公民」中,曾學習過「鏡中自我」的概念,即美國社會學家顧里所提出:自我是在個人與他人的交往,以及與社會的互動中形成,故許多考生都會加以引用。另一個頻繁出現的典故,則是唐太宗曾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考生藉以佐證經由與他人的互動,可以更加明白自己的得失。
本題得到13分以上的考生,占全體考生的58.43%,比例明顯較去年的35.48%為高,亦高於前年的52.05%。得分為24分以上的考生有5人,較去年多1人;而得0分的考生共有574人,則較去年的563人略略增加。考生得0分者,約有95%是因為未作答或作答文字不足成句,完全文不對題及完全抄襲試題者只占5%。
本年度指考國文作文佳作將於8月25日公開刊登於本中心網站,提供高中教學與學生學習參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