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以教材選文為羅盤,悠遊文學大海──航向指考

國立馬公高級中學 國文科老師/林麗芬 撰
指考已迫在眉睫,該怎麼準備?筆者嘗試分析近年的指考題目,從選材、命題的方向考量,整理出三個準備重點,希望可以協助考生一窺路徑,平撫焦慮,靜心朝自己的目標前進。
一、選文教材為基礎,融會貫通有可為
不論考題意欲如何翻新,或者閱讀文本取材自華文作品的藍藍大海,無從捉摸,指考仍應達到「101課綱」的課程目標──「藉由範文研習、課外閱讀與寫作練習,以增進本國語文聽、說、讀、寫之能力」。是以精熟教材選文,習得各項基本能力,仍是首要。與其在茫茫大海中撈針,指望能「恰巧看到命題教授挑中的文章」,不如回到學習的起點,重新檢視自己具備了哪些能力。
綜觀近五年指考測驗基本能力的題目,與教材選文的聯結大致有下列三個方向:
(一)直接自教材選文取材:
如字義解釋(105-18.19;104-2.19;103-1.2.18.19;102-19;101-19.20)[註:括號內數字表示(年-題號)以下皆同]、詞語認識與應用(105-22;103-19;102-5)、語句關係分析(103-20),多由三十篇古文和各級選文取材,或以此為選材骨幹再旁及其他,考生只要精熟選文,基礎能力紮實,即可作答。
(二)教材選文必介紹的知識:
測驗考生是否具備各種文(國)學知識的題目,諸如:認識現代文學作家或其主張(105-20;102-9)、國學常識(105-6.9;103-8.9;102-4.8.9;101-8)、諸子思想(105-8;104-8.9;102-6;101-9)的判讀題,這些知識在各版本編選的教材選文中,於作者介紹、題解說明甚至語文常識補充教材一定都會介紹。考生必然已在學習範文之時,建立文學史觀念及對諸子思想的基本認識,毋需記憶瑣碎的知識,只需檢視自己對文學流變的概念、重要作家及作品的認識及諸子哲學的基礎理解是否俱全即可。題幹或選項的引文雖未直接在教材選文中取材,但只要具備相關知識,解題應非難事。
(三)研讀教材選文必得的能力:
修辭的辨識,取材融會古今(105-23;104-21;103-7.21;102-21;101-22),學習範文時,已需清楚認識各種修辭的定義及在範文中使用的手法,由此類推到其他閱讀素材的判斷,亦可得心應手。填詞(105-2;104-3;103-3.4;101-3.5)和重組(105-3;104-4;103-5;104-3;101-4)的文本取材亦不拘文白,這些測驗題目雖非由教材選文取材,但不論是閱讀哪一個版本的教材,只要平時細思文理,便能體會語境並清楚解析語意關係及思考邏輯,何必多加外求。
由上述基本能力測驗的題目整理,可知不論是學測或指考,教材選文都是指引學習方向的羅盤,捨此不顧,而一味外求,豈非買履信度。
二、延伸閱讀不可少,悠遊文海通古今
「準備指考的人,只能在故紙堆中翻滾,因為試題中閱讀理解的題目最多。」有人如是說。但個人認為取材範圍無遠弗屆,古自經、史、子、集,今至各類語體文類甚至流行歌曲均可入題,那些在故紙堆中翻滾,指望能「恰巧看到命題教授挑中的文章」的人,將再度失望了。那麼究竟應如何準備閱讀理解的題目呢?
有人試圖在茫茫文海中撈針,勤讀各家出版社為考生準備的各類型閱讀大補帖是否可行呢?個人以為在兩可之間,若只抱著想中樂透的心情勤服各種大補帖,不僅弄壞閱讀胃口,最後還可能會很失望,但若是抱著多讀多思考,培養語感及加深對文意體會的敏銳度而讀,這樣的心態值得嘉許。
準備考試累了,不妨放下考題,去圖書館翻翻各類文學選集。不限詩、詞、曲或現代詩歌等古韻今體,挑一首詩歌來朗讀,品味其中蘊含的情韻,欣賞遣詞用字的精妙獨到,細繹文句之間的邏輯,提高對文字的品味。或者看看散文,不論今古皆宜,欣賞各類型作家依才性不同而產出的作品,或婉雅或直白,有心懷家國社稷者,亦有關切文化、學術研究者,各種風格、題材都值得一讀,站在閱讀的制高點,探究作者創作立意及文章主旨。若有較長的休息時間,也可以拿出平時很喜歡的小說,以文學鑑賞的角度去分析作家的寫作技法,或隱喻或象徵,作家如何經營物象、以人物的言行舉止呈現其情性,抽離平時沉浸於故事情節的愉悅心情,改以理性思維去發展解釋及深層分析。
準備指考時,考生稍稍改變平時的閱讀習慣,站在閱讀的制高點,理性分析鑑賞,可悠遊於文學大海。
三、詮釋分析勤評論,創造思考立論新
指考的非選擇題較為學科專業化,第一題為文章解讀,不論是取材自三十篇古文、A類選文或教材選文以外的閱讀材料,無非是期待考生能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有採單篇文章分析作者書寫的立論及其發展立論的脈絡,也有先解讀其中一篇之後,再以另一篇文本提供的觀念加以闡發者,不論是哪一種型態,考生都需在理解文意的前提下,羅列作者的觀點,加以說明或析論。分析閱讀材料時,可先提醒自己注意:作者「說了什麼?」理解文意之後,進一步發展解釋,「作者這麼說是什麼意思?」、「為什麼這麼說?」、「在文章中作者提到什麼,可以證明作者有這樣的想法?」。若涉及省思評鑑的層次,就可以想想「我自己認同這樣的想法嗎?為什麼?我用什麼論點支持或反對?」準備指考的這段時間,考生應該都會找考古題來練習,對文本嘗試著去詮釋、分析和評論,磨練自己條理分明的敘述闡論能力。
非選擇題的第二題為引導寫作,前導語通常都會有些許指引,考生或可按圖索驥,掌握為文重點,進而建立論述綱領,援引例證,發展論述內容。論述內容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觀點,而非只是堆砌文字,引用不適切的例證甚至與主旨不相符的陳言,看不出新意,就十分可惜了。
語文能力均非一蹴可幾,需日積月累方能有成,此時毋需心慌意亂,「怕自己有什麼沒有讀到」,或心存僥倖想大海撈針。只需精熟教材選文,嘗試用不同的眼光分析平時閱讀的作品,循閱讀理解、發展解釋及省思評鑑三步驟解讀文本,多讀多想多分析,即可抱著輕鬆的心情閱讀文章,面對指考的挑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