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如何準備指考—公民與社會

高雄市立高雄高級中學 公民與社會科老師/楊振源 撰
一、留心高三選修內容
近幾年指考為顧及選讀社會組的考生,選修上、下冊的命題比例都會占到20%左右,但高三上學期很多考生忙於準備學測一到四冊的內容,下學期又嘗試準備申請入學第二階段,故經常忽視選修上、下冊的學習,學習心態上也會因為學測已準備一到四冊的內容而鬆懈,但選修課程仍有不少是陌生的新內容,例如選修上的社會流動、社會安全制度、勞動參與、刑法的青少年犯罪、社會秩序維護法、國家賠償與補償;選修下則有民意、政治意識型態、中國政治與經濟、貨幣與銀行、股票市場與報酬率、物價指數、通膨與失業,如果學生能在學測的知識基礎上,留心高三選修的新內容,那麼指考時必能取得先機。
二、加強記憶章節重點
指考公民評量較多的知識點,且除了單選題的難度與深度提高之外,還加上大約10題左右的多選題,故指考學生要加強對重要名詞或原則的掌握。
三、熟悉圖表與計算公式
由於本科所涵蓋的領域多,故有不少現象會使用量化或圖表方式來說明其概念,例如政治的提案門檻、選舉席次分配、法律的繼承比例、經濟學的供需曲線與剩餘概念等,概略整理如下表:

領域

常見的圖表與計算公式

政治

一、留意下列提案的程序與門檻
      1. 修憲案與領土變更案
      2. 正副總統彈劾案
      3. 正副總統罷免案
      4. 倒閣案(不信任案)
      5. 全國性公投、地方性公投、博奕公投
      6. 釋憲案
二、選舉席次計算,如比例代表制與混合制
      1. 各黨的比例代表席次=國會總席次*各黨得票率
      (注意各黨參與分配比例代表席次的門檻,我國的不分區是5%)
      2. 日式並立制(分立制):第一票選人,投單一選區席次(只選一名,相對多數決),第二票選黨,投比例代表席
       次(以得票率分配),兩票互不相關,各自計算出席次後再相加,即為各黨最終總席次。  
      [單一選區所獲席次+比例代表所獲席次=各黨最終總席次]
      3. 德式聯立制(補償制):第一票選人,投單一選區席次(只選一名,相對多數決),第二票選黨,投比例代表席次
     (以得票率分配),兩票緊密相連,以政黨票決定各黨最終總席次,再扣除各黨在單一選區已當選席次,其餘則為比例
      代表席次。
     [各黨最終總席次-單一選區所獲席次=比例代表所獲席次]
三、選修下的民意圖表,包括U型曲線、單峰型、雙峰型

法律

一、注意夫妻財產制的計算
      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只有在法定財產制中才存在,約定財產制不適用,算法為夫妻婚後的財產扣除各自債務,若  
      有剩餘,雙方差額除以二之後,由多的一方給少的一方。
二、應繼分與特留分的概念要清楚
      考生應熟記繼承時有當然繼承人(配偶)與順位繼承人(依序為直血卑、父母、兄弟姊妹、祖父母),由兩者搭配來  
      算出應繼分,而特留分則是因遺囑可能侵害應繼分,故有特別保留給繼承人的比例,本質上屬於應繼分中最低限度的
      比例,以保障繼承人。

經濟

一、熟悉機會成本與比較利益的計算
      除了機會成本的計算外,高中課程的特點是會融合生產可能線來取代表格,呈現不同對象的生產力,進一步會結合到 
      國際貿易的生產交換,故上述概念為重要基礎。
二、市場供需圖表概念的解讀與應用
      1. 區分需求(或供給)變動與需求量(或供給量)變動在圖表上的呈現:前者為整條線的移動,成因是價格外的其他 
          條件改變;後者是點在線上的移動,成因是價格變動使得量跟著變動。
      2. 市場均衡變動,要多練習繪製供需線的移動變化:
          這幾年經濟學常出現供需同時變動的考題,故考生要多練習,注意供需線是左移還是右移,只要繪製正確就能求出
          答案。
      3. 要能看出並理解消費者剩餘與生產者剩餘的圖表面積變化
      4. 要能看出並理解價格上限、價格下限、數量管制的圖表
      5. 要能從圖表的消費者剩餘與生產者剩餘總和,看出為何國際貿易對雙方都有利,另外國際價格帶動下,出口國的生
          產者剩餘會增加,消費者剩餘會減少,進口國則反之。
三、練習總體經濟數據常用的公式,並知道其意義
      1. GDP=C+I+G+(X-M)
      2. 勞動參與率=勞動力占15歲以上民間人口的比例
      3. 失業率=失業人口占勞動力的比例
      4. 投資股票的報酬率=(股票股利+股票價差)/股票買進成本
      5. CPI以往用定基法計算,現在已經改成連鎖法計算
      6. 通貨膨脹率=CPI年增率

四、關心時事但切勿死記
公民與社會科是最常與時事結合的科目,但考生常會誤解時事入題的意義,以為要將考前的重要時事鉅細靡遺的瞭解,但實際出題上並不會如此,畢竟時事是一種資訊,為了避免資訊落差,考題並不會考時事的細節,最多就是將時事當成一種出題思考的素材而已,考生不用擔心對時事瞭解不夠就不會作答。但如果考生考前對日常時事有關注及思考,並與老師討論,那麼在指考時會更加得心應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