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題目精彩,時間不足

臺中市立惠文高級中學國文科老師/朱美黛 撰
2017年4月22日,大考中心試辦了「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兩大題,分別測驗學生的「知性分析能力」與「感性表達能力」。筆者於審題後,分別找了本校十幾位正在準備指考的高三學生,讓他們試作。結果,這些在今年的學測作文中,大多拿到A至A-成績的學生們,紛紛表示:題目很有意思,但寫作時間實在不足!
第一題,提供四則事例,要求學生「一一分析馮諼、朱家、士紳、廠商他們行為背後的原因或目的,然後分別加以評論。」
此題不但符合大考中心原先公布的測驗目標:檢核考生是否具備「知性的統整判斷能力」,更兼具了檢測學生對人性的理解深度。因為它提供的材料不是科普類的文章,而是更貼近國文學科的人文素材,對於面臨考試巨變的師生而言,這樣的評量素材,無疑是比較容易被接受的漸進式革新。
至於答題部分。由於引文敘述清楚,故大部分的學生都能完整作答;在「分析」與「評論」時,除了第四則的廠商企圖過於明顯外,其餘三則,確實可以讓學生分出高下。例如:第一則雖然是三十篇文言文中的〈馮諼客孟嘗君〉,但是,面對熟悉的文本,在分析原因或目的時,還是有不少老實的孩子,無法從「為孟嘗君營造退路、確保狡兔三窟」的表面原因,體會出:馮諼的一切作為,還是基於「為自己創造更好的未來」的深層目的。至於第二則所選的《史記》游俠朱家營救季布之事,與第三則鐵達尼號撞上冰山時,士紳在危急時刻,仍選擇協助婦孺優先逃生的舉動,更可測試出學生在有限的資訊中,能否進行合乎邏輯的人性推論。
第二題的「花開花謝」,看似與傳統的命題作文相同,但是,引文提供了王維的〈辛夷塢〉與鹿橋《人子》的〈幽谷〉作為閱讀材料,要求考生「先分別說明對此二則詩文所體會出的含意,而後設想如果自己是一朵花,會希望有什麼樣的生命過程與生命結果。」
因此,學生必須先說出自己對兩則材料的「體會」,這個過程,既需要「感性的」聯想力,還得兼具「知性的」統整分析力。因此,與傳統的命題作文法並不相同。學生在回答此題時,呈現的,其實就是自己的人生觀。在面對「選擇」的人生關口,我們真的具有清楚的自由意志嗎?原來,「放棄」竟是勇敢的另一面?在沒有觀眾、沒有掌聲的生命舞台上,我們能做什麼?該做什麼……?學生大多覺得這個題目很有挑戰性,只可惜時間不夠,只能匆匆趕完。
我一直很欣賞大考中心揭示的國寫作文命題理念:注重理性與感性、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強調「題材生活化」,促使考生多留意身邊的問題與現象;強化分析理解,促進多元思考,不為迎合固定的意識框架而虛矯造作。 此次的試題,我覺得非常符合上述的理念,感謝大考中心的用心!但是,若能多延長20分鐘(原因已詳述於2016/11/19蘋果日報〈大學學測作文,多給20分鐘,不行嗎?〉一文中),讓考生能從容思考、作答,那麼,在臺灣這場思辨教育革新運動中,站在第一線的老師們,應該可以獲得更大的支持力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