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國語文教育與人文素養

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李存智 撰
一、語言承載文化
語言是人類基於先天秉賦、後天習得,二元性、多層次符號系統。語言具有社會性,人類藉此在語言社群互相溝通、表情達意、傳遞文化。[1] 簡言之,人們藉由語言瞭解世界,建立知識體系與價值觀。
一個人未受教育之前是個自然人,待其學會識字、讀書,藉由廣泛閱讀,接受知識洗禮,成為一個有文化的人,便肩負傳遞文化的責任。同時,透過語文學習,人們學會書寫文章和言語表達,可自由與人溝通,成為一個社會人。一個人獲得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可視作個體不斷完善與發展的過程,也使人類有別於禽獸。聽、讀,由外在接收而內化處理,說、寫由內在思維而外在表達,兩相加乘,使學習者由自然個體人化育為文化社會人。
語文教育的目標在於立人,透過各種訓練培養聽、說、讀、寫的能力,使學生具有獨立的人格,具備思考判斷的能力,避免成為他人思想意志的奴隸。身為一位常住臺灣、在中文系任教的語言研究者,使用國語、閩南語、客語溝通,習慣隨時觀察語言現象。目睹近年來已然常態存在的言語粗俗化、語言暴力,[2]年輕學子語文素質低落,人云亦云,[3]不免憂心如焚。因為上述憂慮,且憧憬知書達禮的社會,假此溝通園地談談國語文教育與人文素養,也及於與閱讀、寫作能力測驗相關的「107年國文考科變革:國寫獨立施測、國文選擇題強化閱讀」。
二、落實「立人」的國語文教育
國語文教育,顧名思義是指一個國家的語言文學教育,同時也是文化基本素質的養成教育。然而,因受各種不利於教育的因素影響,語文教育被誤解為等同於語文考科,在考試領導教學的風氣下,中學語文教師的自我認知逐漸局限於幫助學生應試獲取高分。流風所及,學習語文只為了應試,少內化為人文素養。甚至在大學殿堂,主其事者,未能認知「國文」課程藉由閱讀原典認識生命,評價人生的教學宗旨,逕自取消該科目之校系所在多有。即使強調全人教育的高教場域亦多蔑視國語文者,國民語文素質隨之江河日下,實也不足為怪。
語文教育的內涵至少包括語文知識、語文理解與應用、文學鑑賞與國學常識、人文素養等。語文教育除了傳授知識,更應該是文化、人文教育。語文教育須有人文關懷,以全人發展為目標,尊重個性,培養學生道德品格、獨立思考、自主判斷與公民意識。當今功利思想瀰漫,學子普遍缺乏人文理想、道德信仰,缺少對一己、對家人、對社會國家的關注與責任擔負。分數至上,成績第一的價值觀,已然成為國語文教育落實與否的絆腳石。
語文教師素質關係國語文教育良窳。令人憂心者,中學教育場域,不少教師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成為灌輸者,學生則成為應試工具。親、師、生共同關心的是量化的利益——分數、排名;評價教師盡職與否的標準則是測驗的成績。在這個以利為重,消解理想、價值與意義的時代,教育的神聖性崩毀,課堂不再是樹人、立人的聖壇,師生關係世俗化為買賣關係,教育商品化、庸俗化。國語文教育若要有成,關鍵在擁有一群執著理想,具有探索精神與正向能量的教師,帶領學生認識學習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為了讓生命豐富、成為更好的人,成為一位能夠發光發熱的人。唯有如此,才能翻轉學習態度、養成閱讀思考習慣,真正落實語文素養為各學習領域之基礎能力。
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他們既是學習的主體,也是被教育的對象。理想的語文教育,可為他們奠定終生學習的基礎。在知識爆炸、變動快速的年代,唯有具備不斷學習的認知與能力,方能克服種種艱鉅的挑戰。中學階段的語文教育,即應培養學生觀察與感受外在世界的能力,這也是學生寫作表達的基礎。透過閱讀神話、寓言、詩歌、散文、小說等文類,瞭解人類的想像,激發聯想力。感受語言文字靈動之美,體驗人類精神世界的堅毅卓絕,追求人和自然、宇宙生命的和諧,逐步建構具有能量的生命樣態。思索生命真實與人生現實的差異,日後面對挫折時,能以內在生命的能量抗衡黑暗。固然語文課程並非全能,但應以這樣的教育理念作為教學依據。語文教育除了抒情感性,也須教以理性思考,讓學生及早接觸嚴肅課題,培養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方能具有宏闊的世界觀。養成耐心傾聽並聽懂,勤於閱讀並深刻體會的習慣,可以與任何人溝通,而不顯得表淺,可以書寫表達,且具有說服力。
三、國文選擇題試題研發理念
閱讀和寫作是國語文教育重要內涵,也是語文素養的核心能力。自人格的發展視之,閱讀重在能從文本反思一己的生命情態,優秀的作文則必然能反映學生的深層思考和內在情性。
107年大學入學考試國文考科的重大變革,在於國寫獨立施測、國文選擇題強化閱讀。本人參與了國文考科選擇題試題研發計畫。研發工作的原則在於彰顯測驗目標,由語文基礎漸次深入至人文化成,分別測驗考生的語文知識、語文理解與應用能力、文學知識與鑑賞能力、文化素養。語文知識、語文理解與應用能力,測驗的是字形、字音、字義、詞彙、句法、修辭、篇章理解,重在能夠掌握漢語的結構層次。文學知識與鑑賞能力,評量考生是否能掌握作品流派、文學體裁、作家地位與成就、作品內涵與價值、作品鑑賞與詮釋。文化素養,則重在學術思想之形成、內涵、特質與影響,以及國學與文化知識。
強化閱讀是本次研發工作的重心,短文、長文閱讀題兼備,文長200至1500字不等。短文多為個別題,長文則可能為2-3題的題組題。選文強調閱讀理解、邏輯推理,文字或文言、或白話、或相關議題的文言與白話選文對讀。題材不限於文學,舉凡人文歷史、學術思想、科學新知、社會議題等皆可能入題。試題難易度平均分布,易、中、難皆備,惟衡量全卷為測驗題,作答時間為八十分鐘,故相較於往年入學考試試題,整體難度略有提升。此改變不可謂之有意為難學生,實乃希望落實國語文教育宗旨,蘊含提升語文能力的理想。
四、孕育具有人文理想的君子人
在「國文科考試說明工作計畫座談會」中,不少高中老師認為研究用試題太難,結果是讓更多人放棄國文。這種說法當然和國語文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馳,我們並不樂見。人類透過語言瞭解世界,一旦語文能力低落,人文素養不足,其結果是窄化視野與認知。難道莘莘學子寧可位居下流,寧可淪於言語乏味,或止於逞語言暴力,無法傾聽,無法嚴謹周全地表達,甚至無法與人理性溝通?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研究團隊成員無不希望我們的國語文教育除了教導語文知識,也能強化學習者的邏輯思考,協助他們建構自主判斷的能力、審美的能力、擔負的能力,並能夠藉語言文字表現思維、瞭解世界,以成為具有人文理想的君子人自許。
[1] 中文的「文化」原指「文治教化」,即「人文化成」。在西方,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Cicero)以拉丁文「cultura animi」定義,指「靈魂培育」(cultivation of the soul)。廣義的文化定義也包括語言,以及可以用語言來描述的知識、道德、宗教、習俗、科學、藝術、建築、飲食、工具、技能等。
[2] 例如:許多人動輒以「靠北」、「林北」(閩南語語詞諧音)為口頭禪,表現不以為然或霸氣。不知「靠北」為詈詞,意指「喪父哭父」,在閩語詞彙裡是個貶義詞;「林北」為閩南語自稱詞,語義為「我是你老子」,乃父權男權的表現。
[3] 例如:無法適切使用母語詞彙組詞成句或犯了嚴重的語用錯誤。諸如「他的出生造就了他的悲劇」、「他被雀屏中選」、「老師我退選了你的課,特地知會你一聲」、「關於換班選課的事,希望主任審慎處理」,令人啼笑皆非的句子俯拾即是,遑論「突(凸)顯」、「一昧(味)」、「再再(在在)」、「很受傷」、「他用了我一下」之類的字詞錯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