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112 學年度分科測驗歷史考科,是 108 課綱上路後第二次結合部定必修及部定加深加廣選修範圍命製的專業科目考試。整體來看,本年度試題命製不超綱、不偏本,內容取材兼顧國家統治、軍事戰爭、思想、宗教、經濟、文化交流、人群移動及性別等豐富面向,能呼應、切合 108 課綱的核心議題。以下就本卷試題特色、回饋高中教與學依序說明。
二、試題特色
(一)兼具生活與學術情境
本卷試題取材自文字史料、表格、圖像、地圖等素材,其中以文本閱讀題占比最多。在問題的設計上,兼顧生活情境與學術情境。如以古人旅行的生活情境入題的第 32 題,測驗考生能否從中了解兩漢時期對人民移動的管理方式。學術情境入題方面,如第 13 題馬來半島華人徙居的歷史現象,考生需結合近代中國華人移民史與東南亞殖民經濟史的概念,方能正確判斷當地族群結構與社會地位的關係。
(二)著重分域互動的知識整合
過去歷史教育多以區域史的視角來建構歷史圖像,然而 108 課綱強調從大歷史的動態發展觀看過去,分域間的文化交流、知識傳布或物種交換等歷史課題,日益受到關注。以本卷而言,不少題目都涉及臺灣史、東亞及中國史、世界史的整合性概念,考生必須掌握相關的因果發展、變遷、影響,方能有助於判斷。例如第 12 題,以某場衝突為報告主題,解題關鍵包含淡水英國領事館公告、基隆煤務局,考生需結合臺灣開港通商的時間、中法戰爭的範圍等線索,亦即跨臺灣史、中國及世界史的知識互動,才能正確作答。
(三)展現實作探究的精神
108 課綱社會領域中有部分學習表現著重在「實作及參與」,但由於脫離課室空間,不易轉化為紙筆測驗的題目。但本卷藉由第貳部分「混合題或非選擇題」的春秋杞國題組(第 38-40 題)、中古拉丁文題組(第 41-43 題)的設計,讓考生發揮實作、探究的精神,根據文本訊息,彙整、釐清歷史發展與歷史解釋的關係。
三、回饋高中的教與學
面對 108 課綱的挑戰,建議歷史教學時應注意「不變」與「變」的轉換。「不變」的是同樣注重歷史學科本質,史料「文本閱讀」、運用「資料證據」與「歷史解釋」等,都是學科基本的內涵,需思考如何將這些本質轉化於教學現場。歷史教科書雖採主題式敘述,但事件或現象的基礎架構,如前因與後果、發展與影響,仍是教學現場的必要元素。以本年度分科測驗的試題而言,許多題目都是各冊重要的歷史觀念。例如第 6 題,考生需掌握 1840 年鴉片戰爭前,清朝只開放廣州一口通商,戰爭之後其他地方才陸續開港的史實進行判斷。本題得分率 44%、鑑別度 0.63,是一道中偏難卻極具鑑別力的基礎知識題。
除注重歷史學科本質之外,新的變化契機在於探究與實作課,老師們可以透過自由的課程設計,加強學生對文本閱讀、推論與分析的能力,讓知識不再侷限於教科書,而能活學活用於日常生活。如本卷第 12 題,以一份淡水英國領事館的公告為例,讓學生藉由人、事、時、地、物的線索加以推敲,進而鎖定於某一歷史事件。這道鋪以探究與實作背景的設計,得分率 51%、鑑別度 0.66,是一道中偏易、高鑑別度的題目,也是平日教學可以仿效的課題規劃。
對學生來說,面對當前多元題材測驗的挑戰,建議調整讀書方式,把握歷史的基本架構,如時代、事件、人物等,並適時搭配跨科、跨域的知識整合能力。平日可多利用網路資源,如「研之有物」、「故事 Story Studio」、「歷史學柑仔店」等,增加自己對相關議題的了解。此外,準備大考時,也可用心智圖筆記的方式,針對重要主題進行統整,藉由條理書寫與歸納,增進對主題的宏觀理解與因果脈絡的掌握。
四、結語
綜觀 112 學年度分科測驗歷史考科試題,命題符合 108 課綱精神,題目取材豐富多元,除強調基礎知識之外,也融入素養導向命題的精神。整卷難度雖較去年提升,但考生只要細心閱讀文本訊息,結合先備知識,應不難判斷。在鑑別度部分,本卷也有不錯的表現,凸顯命題團隊在題目設計與組卷的巧思與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