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考中心歷史科研究員/管美蓉 撰
一、前言
閱卷時,每位閱卷委員均有一本「106學年度指定科目考試歷史考科閱卷參考手冊」,作為閱卷之參考依據,手冊中詳列各題評分標準及參考答案,包括滿分、部分給分參考答案及0分答案等內容。
延續去年,本年度歷史科指考閱卷一般原則,規定錯別字不扣分(除重要關鍵詞或專有名詞外);簡體與俗體字不扣分;注音符號則視同錯字。若需扣分,每1小題至多扣1分。若文字表達不清晰,用字不當,可酌予扣分,至多扣1分。
由於學生答案類型繁多,限於篇幅,在此無法一一列舉,以下謹就試題解析及滿分參考答案加以說明。
二、試題解析及滿分參考答案說明
下表是本年度非選擇題各大題得分情形,非選擇題總分為20分,本年度平均得分為9.25分,平均得分率為46%,與105年的46%相同,但與103、102及100年的59%、56%、50%有些許落差。其中第三大題的得分率最低,只有23%;第四大題最高,超過六成,為62%。
表一、106年度指考歷史科非選擇題各大題得分情形
|
第一大題 (滿分6分)
|
第二大題 (滿分6分)
|
第三大題 (滿分4分)
|
第四大題 (滿分4分)
|
合計
|
平均得分
|
3.755
|
2.2971
|
0.9158
|
2.4622
|
9.2528
|
得分率
|
60%
|
38%
|
23%
|
62%
|
46%
|
第一題
(一)試題解析
本題旨在透過資料解讀與分析,讓學生了解開港後茶、糖、樟腦三項產業和區域發展的消長關係。開港初期,米、糖原來還是臺灣輸出的主力商品,因此南部經濟發展1880年以前還是比北部經濟活絡。然開港越到後期(1880年以後),隨著北部茶、樟腦的種植普及,再加上劉銘傳為籌措建省經費,加課百貨釐金,更加速北部經濟的發展。因為產於北部地區的茶、樟腦,因茶的土地稅較輕,且樟腦不課土地稅,使這兩項商品的生產成本較糖低,更有利於出口。茶、樟腦產區主要在北部,因其大量出口又帶動北部貿易興盛,經濟實力增強,故經濟重心漸由南轉到北。
(二)部分滿分參考答案
1. a.糖
b.後來要課釐金 或 土地稅較重(擇一即可)
2. a.由南轉到北
b.北臺灣因茶、樟腦的興起而經濟富庶;南臺灣則因糖業貿易停滯及劉銘傳課稅等原因而經濟衰退。
(三)評分及考生作答情形說明
本題的錯誤類型,就閱讀能力而言,有些學生顯然是看不懂題意;就表達能力而言,比較明顯的問題包括:語意不清、句子不完整、文句不通等;就回答問題而言,比較值得重視的現象包括:未針對問題回答、抄題幹、沒回答問題以及因果錯置。以下分述之。
一、就看不懂題意而言,有考生回答「因為糖雖未課釐金」,但根據題意是「糖原未課釐金」,但後來課了釐金。
二、就表達能力而言,有考生回答第2小題寫到「茶、樟腦逐年增加,而糖業則降低。」清楚的寫法應是「茶樟腦的貿易額逐年增加,糖則降低」。也有考生寫到「平地稅比山地稅還多。」清楚的寫法應是「糖產於平地,平地的土地稅比山地為重。」有考生寫「因為原本只有茶和樟腦課稅,而糖未課稅。」清楚的寫法應是「糖原未課釐金,現在則課了釐金。」
三、就回答問題而言,因果錯置的寫法是:「重心由南向北轉移,帶動茶業(北部),樟腦(桃竹苗)發展,獲利甚至漸超越糖(南部)。」而未針對問題的寫法是:「因為進行土地清帳(丈)增收大筆土地稅」。這小題是問增稅對糖打擊大,為什麼?與上述答案並無關連。還有考生只抄題幹,如「糖因市場競爭和生產成本高,獲利不及茶和樟腦。」亦未針對第1小題回答。
第二題
(一)試題解析
本題在測驗學生歷史文本的比較能力,找出資料出入之處。根據題幹引文中錢大昕的考證已知回紇在元朝稱畏兀(或畏兀兒),再配合資料甲的佐證「畏兀、河西、回回、漢人各一人」,可更確定畏兀與回回是不同的。再根據資料乙確認「回回人中,阿合馬才任宰相。」綜合三個資料,更可推論丙是錯誤的資料,回紇與回回不是同一個族群。考生只要謹慎閱讀資料,便不難從三段資料推論出答案。
(二)部分滿分參考答案
1.丙
2.回紇改為回回 或 回紇人
3.元代回紇與回回不是同一個國家(民族)(族群)
(三)評分及考生作答情形說明
本題的錯誤類型,除了閱讀和表達的問題之外,較明顯的就是邏輯有誤、不懂校勘;再者,有考生將阿合馬視為是族群的稱呼;還有考生忘了應與錢大昕和其他資料作比對。
大致而言,選答丙的考生,多能掌握回紇在元朝已轉為畏兀、畏兀兒、畏吾兒,因此得知丙有誤。只有少數考生能在丙有誤的基礎下,將所有正確資料彼此比較,得出阿合馬是回回人,非回紇人。如有位考生寫到:「元時,稱回紇人畏兀,或作畏兀兒、畏吾兒,且由甲可知『回回』和『畏兀兒』為不同民族,但乙稱阿合馬為回回人,而丙稱阿合馬為回紇人。故我推論,丙可能是將『回回人』寫錯為『回紇人』」。不過,多數考生並無如此細膩的推論。有不少考生認為阿合馬是畏兀人,如此一來,乙資料就錯了,但題幹已清楚指出只有一項明顯有誤的資料,此一回答與題幹不符,可知有誤。
有部分考生認為甲有誤,有誤之處在於「唐末是科舉並非廉訪」、「由錢大昕的說明中可得知畏兀、回回為同一人,只是音調不同。」等,可知這些考生可能無法正確解讀文意。
有些考生認為乙有誤,有誤之處在於「不是元世祖所說」、「明代沒有宰相」「此文回回人中,也同蒙古人」、「只有蒙古人能當到宰相」、「阿合馬不應任宰相」、「回紇人,又稱畏兀兒、回回,其為西域(新疆)來之人。此人於元朝的政治體系應屬財政官員。宰相等行政大權掌握於蒙古人中。」等,可知有些考生是從記憶庫中去比對元代的政治樣貌,而非由題幹所提供的資料進行比較,無法掌握最基本的校勘方法。
第三題
(一)試題解析
本題旨在藉由資料測驗學生歷史文本的閱讀能力與證據的推論能力,以理解地理大發現如何造成地中海貿易圈的衰微。引文一開頭指出時間為1501年,考生即可連結所知的歷史知識,葡萄牙最早發現到東方的新航線,可知這支商船應是葡萄牙船隻。接著說:「香料原從印度運到亞歷山大城或者貝魯特,再轉運到威尼斯,各地商人則從這裏批貨。今天,由於這一新航線,原本從開羅而來的香料,將由那個國家控制,因其船隊將直接到印度採購。」可判讀出威尼斯原是透過控制東方香料的的轉運貿易而獲利。然1501年葡萄牙商船的成功返航,這意味著葡萄牙往後可直接到原產地大量採購香料,不像威尼斯商人還需跟阿拉伯商人採買,獲利空間一定更大。所以威尼斯商人的顧慮是從此無法再獨占香料貿易了。
(二)部分滿分參考答案
1.葡萄牙
2.威尼斯不能獨占香料貿易
(三)評分及考生作答情形說明
本題是得分率最低的一大題,主要原因是在第1小題有許多考生誤答為西班牙、荷蘭、英國、義大利、中國等;第2小題則無法針對題目回答,題目問的是會對威尼斯貿易造成什麼影響?答案應該針對威尼斯香料貿易回答,如「原本由威尼斯商人單獨壟斷的香料貿易在新航線開通後將被分享。」但部分考生並未針對提問回答,而是答以更廣泛的變化,如「原本貿易以地中海為中心會被此新航線給取代。」、「貿易航線遭取代,地中海貿易漸沒落」等。還有考生表達十分口語:「被搶生意」或「對威尼斯會造成沒有貿易可以賺錢,而被那個國家給賺走了。」顯示考生在文字表達能力仍有待提昇。
第四題
(一)試題解析
本題旨在測驗學生透過兩則歷史文本的閱讀與歷史知識,能對法國專制王權發展過程有所了解。雖說資料甲中的路易十三在課本中並未提及,但題幹引文主要訊息相當清楚,考生當可輕易從引文解讀,知曉李希留使用許多高壓手段對付貴族。資料乙是考生已知的歷史知識,兩則資料都是針對貴族的控制,只是路易十三時代是用鎮壓、處決等高壓手段;而路易十四則是用權勢財富加以攏絡。
(二)部分滿分參考答案
1.貴族
2.從壓制到懷柔
(三)評分及考生作答情形說明
本題是得分率最高的一大題,考生多半能答對第1小題;回答第2小題時,可以看出許多考生只是抄題幹,不知如何表達、無法理解文意、無法將眾多的現象概念化、欠缺表示變遷的句型。舉例而言,第2小題有考生寫到「由暴力的殺害,拘禁轉成由相處並給予利益。」無法將現象以概念化的方式呈現,如「壓制到懷柔」,也有考生抄題幹,如「路易十三是處決、拘禁有意叛亂的貴族並派享有權力的督察加以監視;路易十四是讓貴族參與宮廷生活、國王禮儀為榮並貴族間彼此競爭。」或「從『強硬處決』到『賦予財富、特權使他們忠誠』」。有的考生明白應以概念化的方式回答,但卻無法形成比較精準的概念,例如寫成「由暴力轉為討好。」無法完全概括題幹中的現象。
綜合而言,本年度考生的作答有以下幾種情形:
就文字能力而言:
1. 錯別字特別多,例如叛亂的判,「潤」寫成澗,「壟」斷寫成襲。
2. 懶得閱讀,其實答案就在題目中,不知是懶得看,還是看不懂。
3. 第二大題古文多,名詞多,發音相近,學生無耐性。
4. 措辭太隨意,文字不通順或不成句。
5. 作答講不清楚,寫一半,要人猜其意。
6. 透過文字表達論點有困難。
7. 文字表達過於簡單,三言兩語,惜字如金,用簡答或填充的方式回答,不多寫字,不習慣寫複雜的內容。
8. 造句能力不佳,不成句,上下句脫勾,前後句之間須再補上句子才完整,但考生缺漏,句子不連貫。
9. 文句貧乏,無法表示清楚的意涵。
就回答問題而言:
1. 未針對問題回答,例如問糖,卻是答茶或樟腦。
2. 無法用自己的文字表述,直接抄襲題幹。
3. 無法掌握轉變的意涵。
4. 無法用概括、抽象的語彙,描述很多鬆散而具體的現象,例如4-2只抄頭尾一部分的內容或全抄題幹,無法概念化;或會寫路易十三的高壓,不會寫路易十四的,整理不出概括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