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107學年度指定科目考試 【 歷史考科 】 試題特色及綜合評論

 國立斗六高級中學 歷史科/佟以群教師 撰

本年度試題在難易度及鑑別度方面,屬於難易適中且以中、高鑑別度為主;本卷試題考察考生理解及分析能力,只憑藉單純記憶將難以獲得高分。本卷亦呼應核心能力的評量導向,考生須仔細閱讀、理解及分析才能正確作答。本卷特色分述如下:

一、試題取材特色

(一)  試題分布範圍:
以課綱內容來看,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選修歷史各分域占1冊、1.5冊、1.5冊、2冊,對應為21分、29分、36分、14分,前四冊的比例略高,選修歷史占分少。唯選修內容是以前四冊必修知識作為基礎加以延伸,故考生可運用所修習的選修知識作答相關試題,可更清楚掌握試題的脈絡。
(二)  時代分期:
各分期都有試題,分布平均;在上古、中古、近現代史的時代分期上,分別為:7題、8題、27題,符合略古詳今的原則。
(三)  試題的性質取向:
此次試題在政治軍事方面19題,社會經濟有9題,文化思想有13題,政治思想有1題。政治軍事試題最多,文化思想題次之,分布較不平均。其中較具特色為第36題,以對鄂圖曼帝國為角度切入,觀察同時間世界的大事對其所造成的影響,選項設計涵蓋政治、思想、文化等面向,是具宏觀視野的題目。

二、試題設計有何特色

(一)  多元題型設計:
1. 本卷包括簡述、史料、情境、圖表、閱讀理解等五種題型,並有1道照片題、1道折線圖題及1道表格題,題型多元豐富,此次無地圖題。
2. 簡述題的題幹敘述清楚,有助考生了解重要概念及歷史知識。史料題,利用文獻或是學者研究等資料,多為白話文或淺白文言文,考生只要仔細閱讀,應可順利判讀。情境題的部分,是針對時代特色進行測驗,考生具備重要的歷史觀念應可作答。圖表題(含表格、圖像、圖表),使用資料多樣,讓試題更顯豐富多元。
(二)  著重理解分析:
本卷著重理解分析能力的考察,試題多能提供充分作答訊息,考生只要仔細閱讀,理解並分析資料所顯示的作答線索,應能正確判斷答案,並不需要死背試題。此一命題趨向亦符合近年來歷史科所強調的文本閱讀能力考察。
(三)  史料考證題型:
延續106年指考,今年再次出現考證題(非選題第二大題)。考生須先細心閱讀《史記》、《漢書》資料,找出二者所稱的「史記」、「太史公(記)」的差異,得出結論後,再用以說明王鳴盛的說法為何並不妥當。在學生的基礎知識中,「史記」就是司馬遷的《史記》,乍看本題,可能會無法讀懂,須將資料比對後,才能得出「史記」是上古史籍的通名,在漢代,司馬遷的著作則稱之為《太史公(記)(書)》。故本題鼓勵學生提出疑問,即使是已知的知識,也不應盲目相信,須比對資料後才能得到可信的結論,對於歷史能力的提升有所助益。

三、試題內容著重的面向

(一)  避免測驗細瑣知識
試題的內容著重在重要的歷史觀念以及各時代的特色,避免測驗細瑣的人名、地名、年代等知識點,如第1、3、21題等,學生只要具備歷史觀念與理解推論能力,應可順利作答。唯歷史學習不能不具備重要的基礎知識,本卷中亦有基礎知識題,如第4、5、17、34、38題等。
(二)  重視文本閱讀
側重考察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試題,如第7、14、18、32題,以及非選第一、三題。大多數的題幹是白話文或白話譯文,也有少數是淺白文言文,由於題目敘述明白易懂,考生只要具備閱讀能力,應可順利作答。
(三)  史學方法的應用:
本卷嘗試以史學方法─資料比對及分析作為考察的內容,如第7、13、14、32題,以及非選第二題。其中第13題須先分析關於書籍刊刻的三段資料,並具備刊刻方法是「手寫→雕版→校勘(考證)」的歷史知識,由此分析出答案;又如非選第二題(如前述),考察史學方法以外,也呼應了101歷史課綱核心能力中的「運用史料的能力」。

四、整卷試題難易度與鑑別度重點分析

推估整份試卷為難易度適中;鑑別度應以中、高鑑別度為主;雖少數題目難度高,然而基礎題、閱讀題、分析題均有。整體看來,應與近年指考難度相近。

五、其它特點或命題精神

呼應未來新課綱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本卷嘗試將史學方法融入題目。簡易的題目中,隱含對歷史由來的探討(如第7、24題);宣傳看板/畫卷提供的資訊,帶領我們進入歷史情境(如第9、28題);學者的論述中,隱含歷史的另一面向,不可只從單一角度驟下結論(如第14題);由單一國家切入,測驗考生的歷史宏觀視野(如第36題)。此外,非選第二題以史料比對,挑戰考生基礎知識,教導學生懷疑、思考精神。在今日資訊爆炸的時代,上述均可應用於生活中,「培養學生帶著走的能力」,正是歷史素養核心所在。

六、素養導向試題舉例

試題內容:
閱讀下列資料,回答問題。

資料甲:《漢書.藝文志》:「太史公百三十篇」。

資料乙:《史記.周本紀》:「周太史伯陽讀史記曰:『周亡矣。』」;

《史記.陳杞世家》:「孔子讀史記至楚復陳」;

《史記.儒林列傳》:「孔子因史記作春秋」;

《漢書.楊惲傳》:「惲始讀外祖(司馬遷)太史公記」。

資料丙:清代著名考據學家王鳴盛著《十七史商榷》,開篇第一句寫道:「漢(書藝文)志史記百三十篇」。

1.  根據資料甲、乙,《漢書》所稱的「太史公(記)」與《史記》

     所稱的「史記」,所指分別為何?(4分)

2.  有史家認為從考據學角度來看,資料丙王鳴盛著《十七史商榷》開篇

     第一句所言並不妥當。請根據上述甲、乙兩則資料推論其原因。(2分)

試題出處:107指考歷史考科非選擇題第二大題

要素

內容

說明

知識

《史記》、《漢書》

對如何考證史料的基本認識

能力

閱讀理解
邏輯推論分析
資料證據應用

考生透過閱讀資料,並仔細比對甲、乙、丙三則資料,即能推論出答案

情境

學術探究情境

 學生模擬當歷史學家,對史料進行考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