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女中國文科老師/王麗蓉 撰
2014年醫科不採計指考國文的警鐘響起,我即為文呼籲國文界應停止獨尊美文。但臺灣一向考試引導教學,還是得大考先改!
科技時代重視實用文本
近年(今年除外)大考長文,必須以著重文采的記敘抒情文,或者架構似論說文,骨子裡仍是記敘抒情美文式書寫,才會得高分。然而科技時代需要的是表意清晰及見解效度,美文滿篇藻飾、表意率低,不切日用,早已淪為當代駢文!而滑世代學生沉浸網路、鮮少看課外書,別說美文,很多人寫不出通順文章。大考若持續標榜美文,豈不像體質孱弱的孩子,走路都不穩,卻要求他只能跳舞?所以應該要重視實用文本。
所謂實用文本,非應用文,而是文章不雕琢文采、目的非記敘抒情。實用文本內容不必然非得是科學或理工,也可以是哲學、歷史、文學、藝術……只要文章的目的在傳達訊息與資料,分析、歸納、演繹、比較、表達意見與批評,即可歸於實用文本。身處資訊爆炸時代,每個人都需要終身學習,能否迅捷從一大篇資料中抓到重點、摘要吸收,並提出自己的看法,無疑是必須的能力。
解讀文學培植文化素養
但我認為不能只訓練實用能力,也需培植文化素養。畢竟教文學目的不在教文學書寫技巧、修辭及意象經營,而是透過文本,培養學生體會同理他人的感受、洞察人性、了解人生。所以最理想應是兩者兼顧:未來需要的觸類旁通、批判思考、關心時事、條理表達等能力,可以透過論說文加以訓練。不過論說文最重要在於見解,學生囿於年齡經歷有時力猶未逮,因此也可以考能否掌握所讀文本的論說技巧、對文章論點的看法等,而非一定得考自創觀點。記敘抒情文亦然,有多少人要當文學家?根本不需人人寫一手美文!但必須培養解讀文學、掌握意象的分析欣賞力,這不僅是文化素養,對於影視、文創相關產業,以及現在最紅的說故事力,都是必須的基礎。
防堵流弊增加國家競爭力
雖然有人批評今年考題「我看歪腰郵筒」,不是欣喜小確幸,就是罵媒體助長盲從並同情災民,也難脫制式,但是我很肯定「揮別美文傳統,改以見解取勝」的大方向。若擔心二元角度成為制式,將來題目中的事件/文本就挑選能以多個角度切入者。不過我想建議以後宜設計為,不是單憑個人好惡自圓其說即可作答,而是需再用到分析歸納力,還有得假設某些可能的論點,予以駁斥,即能破能立等議論技巧。若有適當的地方,也可稍微設喻說理。然而最重要的是得用論據支持自己的論點,這樣才能使文章的考量面向變廣、思想變深、見解更有效。甚至以後作文獨立施測,直接在閱讀的資料提供正反面論據,或者更乾脆,像國語即席演說比賽一樣,准許學生帶紙本資料應試,現場查閱以引為論據。擔心強調論據會重蹈以往套故事的覆轍嗎?只要考題是個人之外的務實面向,而且避免可預測的固定模式就不會。好的論說文本來就需要論據,在論證時還能展現平日閱讀的廣度,如此可鼓勵學生養成閱讀社會脈動實用文本的習慣,畢竟見解的深刻,不是考前惡補新聞就能想出,而是平日就要持續關注、長期思考。
下段即為以論據論證的示範:
我認為國寫有必要朝訓練「思想深度」及「多元視角」發展,為什麼?首先, 依據尼可拉斯.卡爾(Nicholas Carr)《網路讓我們變笨?》[1],網路上的評論和訊息都相當簡短,人們習慣後,會養成又快又短的思考模式,容易變膚淺。 再者,凱斯.桑斯坦(Cass Sunstein) 《網路會顛覆民主嗎?》[2]在十多年前即成功預測,網路興盛會使網民只看自己喜歡的觀點, 並透過網路過濾掉自己厭惡的觀點,造成物以類聚、更排斥異見。總之,人們沉浸網路容易變得思想膚淺而且排斥異見,不利於國家發展,甚至由催生阿拉伯之春戈寧(Wael Ghonim)解放埃及的經驗可知,還會有害民主運作[3]! 但滑世代學生無法沒網路,根據2012年調查,臺灣竟然有2成學生網路成癮,是全球最嚴重的[4]!學生透過寫作訓練深入思考,並在觀摩佳作後, 發現原來還有別的思考角度,就越能多方考量、尊重異見。雖然可能也有別的課具類似效果,但這些課不會以訓練書寫為主,最多是討論,而討論和書寫畢竟有差,寫作需要更深入而完整, 又同時動用觀察感受力、想像創造力以及邏輯思考力,最能活化大腦,促進神經迴路高度聯結[5],特別是注重表意清晰、見解效度的議論力, 甚至攸關國家競爭力。猶太人沒有優渥的天然資源、國土有一半是沙漠, 但因為chutzpah[6] (此字無法翻譯成任何一種語言,意思大約融合自信、大膽、放肆、不懼權威,習於議論的精神), 成就超凡:金融、證券和好萊塢業界、IT業,世界知名企業的創立者一半以上都是猶太人, 連諾貝爾得獎者也占三到四成[7],當然chutzpah也有其缺點[8], 而且我們的民族性並不適合直接移植,但利用作文訓練近乎chutzpah的議論思考表述力,是可行的!尤其大學後若不再自我鍛鍊,高三學生大考前的中文寫作力就是一生的頂鋒了,所以國寫攸關國民的程度, 真的是任重而道遠!未來107學年作文獨立施測後,考題是閱讀與寫作同時並行,如果知性方向的考題,再加上「思想深度」及「多元視角」的設計,就能防堵沉浸網路造成的流弊、訓練見解效度、裨益民主發展,為國家培育具競爭力的未來人才!
只有改變,才可能進步,但改革不會一步到位,大考及國文界皆然。
國寫改革已初曙,盼早日燦然!
[1] 尼可拉斯.卡爾:《網路讓我們變笨?:數位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思考與閱讀行為》,貓頭鷹,2012年1月出版,2015年7月新版。
[2] 凱斯.桑斯坦:《網路會顛覆民主嗎?》,新新聞,2002年5月。
[3] 催生阿拉伯之春的戈寧(Wael Ghonim)去年底在TED的演講:「我曾以為,只需要網路就可以解放社會。我錯了。」 5年前,他利用臉書號召群眾,在18天內推翻了獨裁政權。他夢想埃及將成為和平包容、充滿偉大希望的國家。但時至今日,埃及兩極化的對立更嚴重,經濟未見改善,人民生活未見提升。戈寧曾經相信,無遠弗屆的網路世界,可以公正客觀進行各種觀點的討論,呈現多元理性的公民社會。但愈來愈多的研究發現,結果剛好相反。 葉家興<網路強化了偏見>,中國時報,2016年04月04日。
[4]張翠芬:<2成學生網路成癮全球最嚴重>,中國時報,2012年2月29日。
[5]吳錦勳<越寫越聰明>,商業週刊第1012 期,2007年4月11日。
[6]丹恩.席諾、所羅.辛格:《新創企業之國—–以色列經濟奇蹟的啟示》木馬文化,2010年5月。
[7]石角完爾:《勇敢議論所有事!:猶太人每天鍛鍊的Why思考術》,商業週刊,2016年4月。
[8]林琮盛<在「自我感覺極度良好」的以色列,半澤直樹只能算平凡的小咖>The New Line 關鍵評論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7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