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112學年度分科測驗【歷史】考科非選擇題評分原則說明

壹、前言

112 學年度分科測驗歷史考科非選擇題的命製,強調史學技能的運用,內容涵蓋基礎知識的考察、題文證據的擷取、文本閱讀的分析、論證推理的評估等,命題構思靈活多元,結合探究與實作的精神,能有效鑑別各能力群的考生。本次歷史考科非選擇題有 9 道題,共計 22 分,以下就滿分參考答案、評分原則及考生作答情形依序說明:

貳、各題滿分參考答案及評分原則

36

一、滿分參考答案

紅帽子

原因

匪諜/共產黨╱共產主義/中共同路人

書寫具社會主義、人道主義思想,為窮人、為拯救被壓迫者發聲的文章。

二、評分原則與說明

本題測驗考生能否根據題文訊息,結合所學的歷史知識,判別白色恐怖時期政府冠以「紅帽子」罪名的指涉內容及其原因。當時「紅帽子」常指共產黨及其相關的共產主義、社會主義、馬列主義等左派思想,乃至官方認為的「匪諜」、「中共同路人」等,都屬正確答案。至於陳映真被扣上紅帽子的原因,解題線索在題文中「寫了具有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反映了某一些時代青年人為窮人、為拯救被壓迫人們的文章」。本題評分標準為:

等級2 (完全給分)

能正確說明紅帽子內涵與陳永善被扣上紅帽子的原因。

等級1 (部分給分)

對內涵與原因的說明不完整。

等級0 (不給分)

0-1 對紅帽子與原因的說明錯誤。

0-2 未作答。

三、考生作答情形

本題主要測驗考生閱讀理解與擷取證據的能力,多數考生能掌握「紅帽子」所指內涵,也能正確引述題文訊息。唯部分考生解釋紅帽子時,或言「無產階級」、「毛澤東」等不精確的概念;或泛稱「親中」,忽略當時黨國一體的中華民國政府,也自認是「中國」的時代背景,屬於錯誤的作答。此外,部分考生解釋原因時,將題文「某一些時代青年人為窮人」,誤讀成「為年輕人」發聲。由於本題設問扣緊白色恐怖時期,考生需正確把握時代用語與歷史觀念,才能得到完整分數。

37

一、滿分參考答案

轉型正義

二、評分原則與說明

延續上一道白色恐怖受難者入獄原委的背景,陳永善在 2019 年被撤銷相關的有罪判決,原因係政府基於「轉型正義」的理念,平反過去威權時代對人權等之侵害。本題評分標準為:

等級2 (完全給分)

能明確寫出轉型正義。

等級1 (部分給分)

無法明確寫出轉型正義,但概念相近。

等級0 (不給分)

0-1 概念或敘述錯誤。

0-2 未作答。

三、考生作答情形

轉型正義是 108 課綱強調的重點之一,考生必須完整寫出此專有名詞,若書寫類似但不完整的概念,將酌扣 1 分;若無法寫出明確的用語,採自行說明或擷取題文之「平復司法不法之刑事有罪判決……」,則不予給分。整體而言,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為必修、選修課程的內容,考生大多能連結先備知識,搭配題文資料進行解讀,作答情形普遍理想。

39

一、滿分參考答案

能否符合華夏國家的禮儀

二、評分原則與說明

本題組藉由三則古籍記載,探索西周至春秋時期杞國與華夏各國的國際互動。以杞人憂天典故而名聞後世的杞國,傳說是夏朝後裔,在西周天子分封諸侯時得以建國,然至春秋時因國家小不斷遷徙而日益「夷化」,因不符合華夏禮儀逐漸遭受排擠。第 39 題測驗考生能否根據題文敘述,明瞭當時國際間區分「我群」與「他者」的標準,在於是否「行周禮」,亦即有無遵循華夏國家的禮儀。據此,本題評分標準如下:

等級2 (完全給分)

能正確區辨古代中國「我群」與「他者」的原則。

等級1 (部分給分)

對原則的說明不完整。

等級0 (不給分)

0-1 說明錯誤。

0-2 未作答。

三、考生作答情形

本題涉及古代中國夷夏之辨的歷史議題,也是第二冊中國與東亞史探討何謂「中國」的知識範疇。大抵而言,考生多半能掌握題文中關於「禮」的相關描述,唯作答時,常將「禮」、「俗」混用;若寫到「習慣」、「血統」、「種族」等錯誤概念,則不予給分。此外,尚有考生從「他者」的角度詮釋「標準」定義,雖納入現代多元國家的想法,卻非古代中國辨識華夷的態度,故也酌予扣分。歷史學強調因果脈絡,特別是對消逝現象的理解應建基於歷史事實之上,故華夏國家的「禮」,不宜放寬至風俗、習俗等通俗說法,而「夷俗」、「夷禮」也非春秋時期華夏「我群」所認可的禮儀。

40

一、滿分參考答案

外交關係的變化

原因15字內)

杞國與華夏各國的關係逐漸惡化,從初期的發生磨擦,中期的不被視為政治同盟,再至晚期受列國排斥。

行夷禮╱行夷人之俗╱夷化

二、評分原則與說明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根據三則史料,重新梳理杞國在春秋時期遭遇的外交變化,且能具體指出其轉變的癥結點。作答時,需把握杞國在春秋初、中、晚期的外交處境,並能明確點出與諸國關係惡化的原因在於杞國「行夷禮」。本題評分標準如下:

等級2 (完全給分)

能正確敘述春秋時期外交關係的變化及原因。

等級1 (部分給分)

對變化過程及原因的敘述不完整或部分有誤。

等級0 (不給分)

0-1 對變化過程及原因的敘述錯誤。

0-2 未作答。

三、考生作答情形

關於杞國外交關係的三段變化,考生多只留意到其中的一、兩處,僅少部分能完整寫出初期的磨擦、中期的不被視為政治同盟、晚期的遭受各國排斥。有部分考生以籠統的「關係逐漸惡化」帶過,作答簡略而不完整。此外,原因的行夷禮或行夷人之俗,有些考生引資料二的「行禮不敬」,也與「夷化」概念差異較遠,酌予扣分。從本題組的作答情形來看,考生對中國古代的禮儀觀多不清楚,無法掌握「禮制」對傳統國家的重要性,進而難理解杞國之所以受到華夏列國排擠的主要原因。不過,就回答外交關係的三段變化,不少考生認真解讀並嘗試梳理、統整的努力,仍是相當值得肯定。

41

一、滿分參考答案

中古時期,拉丁文仍是官方、學校、國際往來的正式實用文字。

二、評分原則與說明

41-43 題以歐洲中古時期拉丁文的發展為背景,評量考生能否察知歷史文本的敘事要旨、作者用意,及其與特定時代脈絡的關連性。作答本題組需能細心解讀題文要點,並根據題目設問,逐一究察作者的書寫立場、批判對象與立論依據。第 41 題開門見山,提醒考生關注拉丁文在中古時期仍作為「活語文」的證據何在?答案即資料甲中「(中古時期)官方、學校、國際都用它為正式的實用文字」。故本題評分標準為:

等級2 (完全給分)

能正確解釋中古拉丁文作為活語文的理由。

等級1 (部分給分)

對理由的解釋不完整。

等級0 (不給分)

0-1 理由解釋錯誤。

0-2 未作答。

三、考生作答情形

作答本題需把握關鍵的「官方」、「學校」、「國際」或「正式的」等詞彙,強調拉丁文作為中古時期歐洲主要的文字溝通工具。部分考生只注意到拉丁文作為「實用」、「通用」、「使用」之文字,卻忽略其更具普遍性、代表性之官方、國際、正式的地位,文意表達略顯不足,僅屬部分給分。其次,拉丁文固然是歐洲中古時期的國際通用文字,卻非通行於各國的「語言」,且流行僅限於上層階級與教會人士,並非廣泛普及於社會。由於缺乏對古代社會的認識,導致考生常以今況古,說明時往往欠缺準確性。

42

一、滿分參考答案

致力回復古代羅馬人使用的拉丁文。

二、評分原則與說明

本題設問文藝復興人文學者從事的「死工作」,需注意的是「死工作」一詞雖出現於資料乙,但資料丙對其內涵有著更詳細的說明,即「推翻中古的拉丁語文,而重新建立起千餘年前西塞羅時代的拉丁語文」。換言之,中古人文學者嘗試做的工作是放棄當時正在使用的拉丁文,而致力於復興更早之前,古代羅馬人所使用的拉丁文。據此,本題評分標準如下:

等級2 (完全給分)

能精確掌握作者論述脈絡的「死工作」內涵。

等級1 (部分給分)

對內涵的陳述不精確。

等級0 (不給分)

0-1 內涵陳述錯誤。

0-2 未作答。

三、考生作答情形

42 題難度較高,多數考生無法掌握到作者的論述要旨,只在資料乙裡找答案,摘出「古典文藝的研究」,或者雖注意到資料丙,卻僅抄錄「推翻中古的拉丁文」,刪去後面更關鍵的「重新建立起千餘年前西塞羅時代的拉丁語文」,由於擷取片段資訊,作答相對不完整。另外,也有考生遣詞用字粗心大意,如文藝作「文意」的錯別字;古典文藝作「古代經典」;或研究作「模仿」、「翻譯」等,因語意不夠明確,將酌予扣分或不給分。

43

一、滿分參考答案

語言會隨時代需要而有所變化,人文學者推翻中古實用的拉丁文,回復古代拉丁文,因違背語言發展原理,不符現實需要,致漸成一種「死文字」。

二、評分原則與說明

本題主要測驗閱讀理解及統整說明的能力,考生必須藉由脈絡化的文本解讀,細緻地釐清論證過程,才能確切把握作者的論述要旨。本題組是近年歷史文本閱讀題較新穎的轉變,難度也較高。作答第 43 題需通貫了解中古人文學者的逆時挑戰,不遷就語言的順時發展,「反時代」地逆向復興古拉丁文。因此,本題評分重點為意識到語言發展的時代意義,及中古人文學者「錯誤」的反時代之舉。本題評分標準如下:

等級2 (完全給分)

能準確闡述作者的論點。

等級1 (部分給分)

對論點的闡述不完整。

等級0 (不給分)

0-1 論點闡述錯誤。

0-2 未作答。

三、考生作答情形

本題是今年非選擇題難度最高的一道,多數考生僅就資料丙來回答,未能扣回資料甲提示之「適應時代需要」的活語文特色。若考生擷取到資料丙「反時代故終究失敗」,也算是回答到問題,但考生反倒多摘錄前半部人文學者從事的內容,未能切中答案。也有一部分考生融入佩脫拉克等人文學者投入方言文學的先備知識,揣測因方言文學盛行,導致拉丁文後來成為「死文字」,已屬過度推論。綜合第 41-43 題的作答情形,可發現考生多不擅長細膩地閱讀文本,當題目環繞主題逐一拆解、析論時,常見理解錯誤、說明不清的情形,以致失分。

46

一、滿分參考答案

蘇聯在美國後院的古巴部署飛彈╱核子武器

二、評分原則與說明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根據題文線索與先備知識,判斷文中人物指陳的事件與發生背景。古巴危機是冷戰時期美蘇兩大強權對立最緊張,且極易引爆世界級大戰的歷史事件,也是各版本教科書談論冷戰皆會述及的內容。事件導因於蘇聯為抵制美國在歐、亞等處設置飛彈,特地選在離美國不遠的古巴部署核子武器,雙方陷入一觸即發的衝突危機。本題的評分標準如下:

等級2 (完全給分)

能正確說明事件的原因。

等級1 (部分給分)

對原因的說明部分有誤。

等級0 (不給分)

0-1 說明錯誤。

0-2 未作答。

三、考生作答情形

作答此題,考生需連結先備知識,明白古巴危機的導火線為何。部分考生無法清楚分辨是蘇聯或美國在古巴設置飛彈,若寫錯建置國或不言建置國,都不予給分。其次,有考生含混寫美蘇雙方互「設」或互「射」飛彈,也屬錯誤答案。此外,常見的錯誤尚包含蘇聯建立核武,未明確指出地點在古巴;或美蘇相互威脅、對峙等模糊語彙,若屬理解錯誤、邏輯不通或語意不清,將無法得分。

46

一、滿分參考答案

認為美蘇兩大強權將爆發毀滅性大戰。

二、評分原則與說明

本題評量考生能否根據兩則資料,綜合評估當時美蘇某些人士對於未來局勢發展的共同看法。作答本題應留意提問中的「共同」看法,即兩則資料都呈現出的共相:戰爭即將爆發,且一旦爆發後果將難以收拾。故滿分參考答案為:「認為美蘇兩大強權將爆發毀滅性大戰」,依據此原則,評分標準訂定如下:

等級2 (完全給分)

能綜合掌握兩則資料對未來局勢的判斷。

等級1 (部分給分)

對局勢判斷的說明不完整。

等級0 (不給分)

0-1 說明錯誤。

0-2 未作答。

三、考生作答情形

本題評閱重點在於考生能否讀出兩則資料中緊張、危急,若一旦發生便是世界末日的毀滅感。如果僅平淡描述「戰爭一觸即發」、「局勢悲觀」、「戰爭開打」等,表現出的嚴重性相對不及,僅予部分分數。若寫「意識到危險」、「打破冷戰」、「不希望戰爭」等緊張性更低的詞句,則不予給分。本道題組為圍繞古巴危機展開的基礎知識題,相對考驗學生對先備知識的掌握程度,若無法判別哪方在古巴設置飛彈、美蘇國際角力的經過,便難以釐清整體的來龍去脈,容易寫出模稜兩可的文句。冷戰是近代史上重要的歷史課題,也是了解現代世界形成的關鍵轉折,建議平時可多加留意相關議題。

參、結語

整體而言,混合題型的新測驗模式歷經幾次大考後,考生多不陌生,且能依據指引書寫作答。今年非選擇題以擷取訊息類試題,考生表現最為突出;其次,基礎知識題的簡答類題目,也多能甄別考生程度。難度最高者,莫過於第 41-43 題環繞歷史單一主題的文本閱讀題組。此題組也是分科測驗歷史考科首次出現的「純」非選題題組,在問題設計上環環相扣,可作為引導歷史文本探究的示範。至於今年的表達說明題,如第 40 題統整綜述春秋時期杞國外交的三段變化,考生表現雖仍待加強,但多無畏懼作答,也能從題文摘述部分的歷程。因此,建議考生平日多培養閱讀長文、分析史料的習慣,練習書寫條理連貫、表述清晰的文章,以提升作答非選擇題的能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