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素養導向的評量與學習

新北化學課程發展中心執行秘書/鍾曉蘭老師 撰
12年國教新課綱(預定108學年度實施)強調素養導向的教與學,主要三個面向為自發、互動與共好,三個面向體現在科學核心素養,是未來公民在實際生活情境中參與和解決科學性社會議題,所需具備的核心概念與探究能力。未來課室中,要如何評量出學生的科學素養,實為教師、學生與家長關心的議題。
以概念為例,過去的評量以記憶、理解、分析、應用、綜合與評鑑六個層次為主,但大部分的紙筆測驗中多偏重記憶與理解兩個層次,導致師生們認為考試是「背多分」,以致於學生普遍缺乏培養高階思考能力之機會。未來的評量方式,不僅著重於知識層次,更重要的是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以生活或學科的真實或學術研究情境為主,不再侷限於知識的記憶或理解的層次。
既然希望學生能夠學習解決生活或學科的真實或學術研究情境中發生的問題,未來教學或評量的形式也要相應改變。筆者根據新課綱自然領綱中的探究能力、探究與實作之學習內容,歸納出相關的評量類型如下:
1.擷取訊息:閱讀與理解資訊內容,整理並提取適當的資訊。
2.發現問題:依據閱讀或查詢相關資料後,提出合宜的問題(定題)。
3.分析資料:依據閱讀或查詢/蒐集的資料數據,製作合宜的圖表。
4.呈現證據:由探究過程所得的資料數據,整理出規則,提出分析結果與相關證據,能區分主張與證據的不同。
5.找出(因果)關係:由資料數據顯示的相關性,推測其背後可能的(因果)關係。
6.統整解釋:由資料數據的變化趨勢,看出其蘊含的意義,進而形成解釋。
7.提出結論或解決方案:由閱讀所得的解釋形成論點或結論;依據文章呈現的證據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
8.建立模型:建立質性或量化關係的模型(如概念圖、關係圖或數學關係式),用以描述觀察的現象,並依建立的模型用以解決問題或預測新的發展。
9.省思評價:對各類科學資訊進行評估與判斷,審慎檢視其真實性與可信度。
教師們在教學上可提出不同形式的問題,培養學生從擷取資訊慢慢發展到其他的探究能力。
當評量形式改變後,學生對於科學的學習形式,也應隨之改變。首先,學生要多進行科學閱讀,閱讀的範圍不僅僅是課本內容,亦要廣泛涉略科普文章(或影片),如科學人、牛頓、BBC知識、Discovery探索頻道雜誌、How It Works 知識大圖解等科普雜誌,學習從科學閱讀中擷取訊息,練習將相關資料整理成小論文形式,在整理資料的過程則可依循how、what、why、when、who、where及how to等原則篩選並統整合適的內容,而非整段文章的拷貝,而在資料整理的過程也要學習發現問題,找出可探究的問題(形成小論文、口頭報告、專題或科展的主題)。當觀察或學習科學現象時,要學習提出解釋,理解現象背後的成因,並儘可能找出現象的組成成分或變因,進而從實驗收集或文本中提供的數據、圖表等資訊,建立組成成分或變因之間的質性或量化關係(建立模型),並學習使用自己所建立的模型呈現自己的想法、與他人進行溝通,或解決生活/學科中的新問題。在閱讀文本後或歷程的後半段,要學習提出閱讀或探究的結論,而這些結論,需要從閱讀或探究過程中找到相對應的證據或論證過程,而非出自個人的想像或他人的傳言(特別是勿輕信或傳播網路謠傳)。
新課綱的精神是希望培育具有素養的國民,若在教育改革上能慢慢實踐,當教與學發生改變時,學校的課室活動也將呈現不同風貌,我們可預見課室中將會以學生為中心,師生之間的互動會以生活/學科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核心,讓學生學習核心概念之外,進而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各種探究能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