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112年學科能力測驗非選擇題評分原則說明-【社會】

壹、前言

112年學科能力測驗社會考科的非選擇題共有 10 題,包含公民與社會科的第 47546566 題;歷史科的第 495961 題;地理科的第 515662 題。其中第 6162 題每題為 4 分,其他各題每題為 3 分,總計 32 分。

閱卷委員進行非選擇題之評閱前,會參考學生的作答情形,訂出參考答案與評分標準,包括完全給分、部分給分及不給分等原則。

本文謹提供 112 學測社會考科非選擇題各題滿分參考答案、評分原則說明與部分考生作答情形,以供各界參考。

貳、各題評分原則

47

一、滿分參考答案

最重要的原理

題文判斷依據(20內)

□政黨輪替

□三權分立

R分權制衡

權力易於腐化,權力越集中就越腐化。

權力越集中就越腐化。

二、評分原則與說明

本題旨在透過題文情境,測驗考生是否理解民主政治中關於政府體制的基本原理。由題文「無論總統制或內閣制、單一國會或雙國會,民主政府組織及運作的最重要原理……畢竟權力易於腐化,權力越集中就越腐化」之敘述可知,在民主政治運作下,不論採行何種憲政體制或何種國會運作型態,如何避免權力集中導致腐化,才是民主政府組織與運作的最重要原理。據此,題文中的關鍵判斷依據,應該是「權力易於腐化,權力越集中就越腐化」此句,「分權制衡」是最適當的答案。「政黨輪替」只是分權制衡原理下的一種運作表徵,不是民主政府組織及運作的最重要原理;「三權分立」僅為總統制的設計原理,未能涵蓋行政立法融合的內閣制運作。針對評分標準,題目已敘明左欄未勾選或勾錯,本題不計分;其餘部分,閱卷委員經過充分討論,形成的共識為:本題左欄屬於綜合判斷,右欄則為左欄的佐證依據,故左欄為前提要件,若右欄摘述內容皆不符合以下B1B2要件,即使左欄勾選正確,仍使左、右欄構成觀念矛盾,故不給分。

評分原則如下:

等級2(完全給分)

同時正確回答以下兩項:

A.正確勾選「分權制衡」。(1分)

B.摘述內容包含以下二項要件:(2分)

B1.權力具有腐化的特性。

B2.避免權力集中

等級1(部分給分)

2分:A勾選正確,且摘述內容符合B1B2任一要件。

1分:A勾選正確,但B未作答。

等級0(不給分)

0-1. A勾選正確,但摘述內容皆不符合B1B2的要件。

0-2. A未勾選或勾選錯誤(無論B是否摘述正確)。

三、考生作答情形

1.構成概念混淆的關鍵錯字:仍有不少考生將權力(power)寫成「權利」(right),屬於造成文意翻轉、概念錯誤的重大錯字,例如權利愈集中愈腐化實質上變成「right 愈集中愈腐化」。兩種概念之區分屬於 108 社會領綱中的重要概念,考生須多加注意。

2.審題錯誤或答非所問:題文討論的是民主政治中關於政府體制的基本原理,因此避免權力集中、腐化的對象是政府體制,但部分考生文意寫成政黨體制需要的制衡,偏離文意;也有部分考生雖勾對,但右欄卻寫「中央/地方權限劃分問題」,或「大政府 vs. 小政府的權力限縮問題」,這些解釋除未正確理解分權制衡對民主政府組織及運作的核心要旨外,也未注意右欄應是「摘述題文中的判斷依據」,並非解釋分權制衡為何。

3.語意表達不精準:有些考生僅寫出愈集中愈腐化,卻遺漏關鍵主詞「權力」,造成無法判斷所指為何。非選擇題測驗考生清楚表達的能力,而文句缺乏主詞造成文意不完整、不清楚,是考生常產生錯誤且應留意的地方。

49

一、滿分參考答案

新的社會現象

論據(40字內)

R市鎮地位提升

縣治地位下降

土地信仰衰微

在國家體制之外設有鎮城隍廟。

鎮城隍廟在每年廟會時接受周圍農村土地廟的進香。

二、評分原則與說明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藉由文本閱讀,結合明代市鎮興起的歷史發展,分析城隍信仰與國家封祀制度的關係。根據題文敘述,明初政府在地方行政體系的府、州、縣都設有城隍廟,但隨著江南商業市鎮興起,新的行政區劃「鎮」也開始出現鎮級的城隍廟。此一現象說明國家制度跟不上社會現實需求,也顯示民間信仰基本上仍遵循或仿效官方的封祀規範,故在府、州、縣之下另設鎮城隍廟,而非別開新制。因此,鎮城隍廟的出現,反映當時市鎮地位提升;而其證據,即在於國家封祀體制之外出現了新的祭祀層級,或者舉例引述「周圍農村的土地廟也會至鎮城隍廟進香」,都屬正確答案。本題評分標準如下:

等級2(完全給分)

勾選正確,且能精確說明論據。

等級1(部分給分)

1-1 勾選正確,但論據說明不完整或錯誤。

1-2 未勾選,但論據說明正確或不完整。

等級0(不給分)

0-1 勾選錯誤。

0-2 未作答。

三、考生作答情形

本題作答要點在於掌握鎮城隍廟的特殊性:在國家體制之外,另建的信仰層級。有些考生不是從上對下的中央、地方體制切入,改由下對上的基層社會土地廟參拜的舉措來思考,也算回答到重點。較常見的錯誤作答有:一、未能清楚判讀題文,導致勾選錯誤。部分考生誤以為市鎮出現後,取代原有的州、縣角色,於是勾選縣治地位下降;或誤解鎮城隍廟的出現,顯示土地信仰衰微,農村土地廟失去作用。二、論據引用失誤或語意不明。例如寫到江南經濟繁榮,出現許多商業市鎮,僅說明鎮城隍廟出現的歷史背景,卻未扣回提問,鎮城隍廟何以能作為新社會現象的證據?此外,也有籠統寫市鎮另建城隍廟,未指出「鎮」城隍廟的特殊性;或者寫著農民、農村而非土地廟去進香,都屬論述不精確。建議考生未來作答類似題目時,先反覆、仔細地閱讀題文,掌握前因後果,再針對題目設問的對象來回答。

51

一、滿分參考答案

猴群移動趨勢及可能原因(40字內)

 

往停車場移動。停車場遊客提供大量食物,故環境負載力較高。

 

二、評分原則與說明

本題旨在評量考生是否能擷取題文與圖 8 資訊,從環境負載力的角度以 40 字內簡述「猴群移動趨勢」以及說明移動的「可能原因」,因此考生的答案需明確地同時寫出猴群往停車場移動的「趨勢」與「可能原因」此兩部分。

首先,考生觀察圖82017年與2018年獼猴族群調查點位的分布情況,可知圖中表示2017年獼猴族群分布的黑色圓點,多分布在林地的登山步道沿線,而圖中表示2018年獼猴族群分布點位的白色圓點,大多集中分布在圖面上的停車場附近。據此比較兩年間的點位分布後可知,獼猴族群的移動趨勢是向停車場移動。此外,由於題幹要求考生以環境負載力的角度切入,說明猴群遷移至停車場的可能原因。而環境負載力的定義為:一塊土地可以供養多少生物或多少人,考生據此定義並擷取題幹「……當遊客沿登山步道健行時,常發生猴子搶奪遊客食物的問題。」推知該「地」猴群出現數量的多寡可能與人類食物供給的情形有關,故說明移動趨勢的可能原因應寫出「『停車場』遊客提供食物」的相關文字。

根據題幹,考生作答此題時,須明確「同時」寫出猴群往停車場移動的趨勢與可能原因,即可獲得滿分(3分),如:猴群有往停車場移動的趨勢,因為停車場遊客提供食物。由於本題的答案開放多元,視實際答題內容全部給分、部分給分或不給分。本題的評分標準如下:

等級2(完全給分)

明確同時寫出猴群往停車場移動的趨勢與可能原因,如:猴群有往停車場移動的趨勢,因為停車場遊客提供食物。

等級1(部分給分)

1-1 僅明確寫出猴群往停車場移動的趨勢。

1-2 僅明確寫出停車場遊客提供食物的相關文字。

1-3 僅寫停車場環境負載力高,未寫出移動趨勢與可能原因。

等級0(不給分)

未寫出猴群往停車場移動的趨勢與可能原因。

三、考生作答情形

本題考生的作答情況多元,以下僅列出幾種常見的考生作答內容,作為評分原則說明。部分考生能依題幹明確「同時」寫出猴群往停車場移動的趨勢與可能原因,例如:原棲息於稜線附近的猴群因停車場遊客食物多且易搶食,而前往環境負載力高的停車場。或如:遊客多的地方就有食物,食物增加環境負載力也增加,故猴群往步道、停車場移動。皆為 3 分給分答案。上述兩者答案都有明確「同時」寫出猴群「移動趨勢」與「可能原因」,後者的答題內容雖未依題幹要求的順序作答,但答題內容的後半部有明確寫出猴群的「移動趨勢」,而答題內容的前半部以「遊客多的地方」作為主詞,可被視為「地點」作為解讀,符合題幹要求考生以環境負載力的角度,說明猴群移動趨勢的「可能原因」。

考生的作答內容若符合「僅明確寫出猴群往停車場移動的趨勢」,則為 2 分給分答案。例如:從猴子搶奪遊客食物來說,是猴認為發現新的食物來源,因此向人多的停車場移動。文中的「因此向人多的停車場移動」符合「僅明確寫出猴群往停車場移動的趨勢」的評分原則,但文中前半段的「從猴子搶奪遊客食物來說,是猴認為發現新的食物來源」,是直接抄題幹且未能明確連結「『停車場』遊客提供食物」的相關文字,故為 2 分給分答案。此外,部分考生作答內容若僅符合「僅明確寫出停車場遊客提供食物的相關文字。」例如:停車場周邊的遊客變多,食物來源也變多,以致環境負載力提升,猴群變移動。答題內容雖已明確寫出「『停車場』遊客提供食物」的相關文字,但未「明確」說明猴群的移動方向為何,故為 2 分給分答案。另外,也有部分考生的答題內容符合「僅寫停車場環境負載力高,未寫出移動趨勢與可能原因。」例如:停車場附近等較低地區,環境負載力較高,因此猴群往人多的地方移動,山上環境負載力降低。為 1 分給分答案。因「人多的地方」並無法明確對應出猴群遷移的方向為何,且也未同時提到停車場遊客提供食物的相關描述,但答題內容有依題幹「從環境負載力的角度」描述出停車場附近的環境負載力較高,故為 1 分給分答案。

由本題考生的作答內容來看,考生多能擷取題幹中部分關鍵字詞進行說明內容的拼湊,但未能正確判讀圖 8 資訊,使答題內容的文意與邏輯與滿分參考答案不相符,為不給分答案。例如:因蓋了停車場和公路,導致猴子要到林地找食物,甚至搶奪登山步道遊客的食物。顯示考生能擷取「停車場」、「搶奪登山步道遊客的食物」等關鍵資訊,但圖 8 判讀結果錯誤,使得解釋「猴群的移動趨勢及可能原因」的說明內容有誤,故為不給分答案。

54

一、滿分參考答案

最可能解釋的因素

參考題文說明判斷理由(30字內)

經濟發展

R社會規範

人口政策

北歐國家較接受非婚姻生育。

東亞國家較不接受非婚姻生育。

二、評分原則與說明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能否透過題文情境,辨識社會規範對一般大眾的社會控制作用。由題文「某學者甲指出……北歐國家的出生率較東亞國家高,而北歐國家的新生兒,有半數以上出生於無法定婚姻關係的父母,但在東亞國家絕大多數的新生兒都出生在法定婚姻關係內」可知,學者甲的發現是北歐/東亞國家非婚姻生育的比例有明顯差異,代表北歐/東亞國家對於非婚姻生育的接受態度不同,顯示北歐/東亞國家社會規範的差異。因此考生應於左欄勾選「社會規範」,右欄判斷理由明確完整寫出北歐/東亞國家對非婚姻生育的態度,如「北歐國家較接受非婚姻生育」或「東亞國家較不接受非婚姻生育」。針對評分標準,題目已敘明左欄未勾選或勾錯,本題不計分;其餘部分,閱卷委員經過充分討論,形成的共識為:考生若未能完整寫出北歐或東亞國家對非婚姻生育的態度,或雖完整寫出北歐或東亞國家對非婚姻生育的態度,但卻有額外的錯誤訊息,則酌予扣分。

評分原則如下:

等級2(完全給分)

同時正確回答以下兩項:

A.正確勾選「社會規範」。(1分)

B.理由說明完整寫出北歐/東亞國家對非婚姻生育的態度,且無額外的錯誤訊息。(2分)

等級1(部分給分)

2分:

2-1 A勾選正確,B未完整寫出北歐/東亞國家對非婚姻生育的態度,且無額外的錯誤訊息。

2-2 A勾選正確,B完整寫出北歐/東亞國家對非婚姻生育的態度,但有額外的錯誤訊息。

1分:

1-1 A勾選正確,B未完整寫出北歐/東亞國家對非婚姻生育的態度,且有額外的錯誤訊息。

1-2 A勾選正確,B未作答、或完全未寫出北歐/東亞國家對非婚姻生育的態度。

等級0(不給分)

A未勾選或勾選錯誤(無論B理由是否正確)。

三、考生作答情形

1.語意表達不精準:例如省略主詞,導致無法判別哪一地區的國家較接受或不接受非婚姻生育。

2.比較生育態度的邏輯不清楚:例如寫北歐與東亞非婚生育比例差異大,形成未說出何者較接受或不接受非婚姻生育的「假比較」之情形。

3.審題錯誤或答非所問:例如寫出其他學者提出的晚婚或不婚導致的出生率下降趨勢,而非針對甲學者的發現;或寫出北歐國家的社會福利比東亞好,此立論雖可能不違反社會學學理,但顯然與甲學者的發現不相關。

4.答案含有錯誤訊息:例如北歐國家社會規範不完善、北歐國家性行為較亂、東亞國家法律較嚴苛等,或將北歐國家誤植為「歐洲」、將東亞國家誤植為「東南亞」等。

56

一、滿分參考答案

 

 

 

 

 

 

 

 

二、評分原則與說明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能否依照題文資訊,運用歷史、地理所學的先備知識,在答題卷上東南亞的地圖底圖繪製出明代東洋、西洋的分界線。依照題幹,在「東南亞」的範圍內畫設東西洋的分界,題文中「以交趾、柬埔寨、暹羅以西今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爪哇、小巽他群島,以至於印度、波斯、阿拉伯為西洋」、「今日本、菲律賓、加里曼丹、摩鹿加群島為東洋」,因此分界線的起點位於臺灣以南、呂宋島與中南半島之間的海域,向南延伸通過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爪哇與加里曼丹之間的海域,終點位於小巽他群島與摩鹿加群島之間的海域。由於本題的答案開放多元,視實際答題內容全部給分、部分給分或不給分。本題的評分標準如下:

等級2(完全給分)

正確畫出分界線,起點位於臺灣以南、呂宋島與中南半島之間的海域,向南延伸通過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爪哇與加里曼丹之間的海域,終點位於小巽他群島與摩鹿加群島之間的海域。

等級1(部分給分)

1-1 分界線之起點位於臺灣以南、呂宋島與中南半島之間的海域,向南延伸通過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爪哇與加里曼丹之間的海域,終點未再向東延伸至小巽他群島北側海域。

1-2 分界線之起點位於臺灣以南、呂宋島與中南半島之間的海域,向南延伸通過馬來半島、加里曼丹或蘇門答臘陸域,接續之後段位於爪哇、小巽他群島與摩鹿加群島之間的海域。

1-3 分界線之起點位於臺灣以南、呂宋島與中南半島之間的海域,向南延伸通過馬來半島、加里曼丹或蘇門答臘陸域,接續之後段未再向東延伸至爪哇、小巽他群島北側海域。

1-4 分界線之起點位於臺灣以北海域、呂宋島以南之南海海域、歐亞大陸或印度洋區域,延伸通過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爪哇與加里曼丹之間的海域,終點位於小巽他群島與摩鹿加群島之間的海域。

1-5 分界線之起點位於臺灣以北海域、呂宋島以南之南海海域、歐亞大陸或印度洋區域,延伸通過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爪哇與加里曼丹之間的海域,終點未再向東延伸至小巽他群島北側海域。

1-6 分界線之起點位於臺灣以北海域、呂宋島以南之南海海域、歐亞大陸或印度洋區域,延伸通過馬來半島、加里曼丹或蘇門答臘陸域,接續之後段位於爪哇、小巽他群島與摩鹿加群島之間的海域。

等級0(不給分)

繪製之分界線起點未位於臺灣以南、呂宋島與中南半島之間的海域,未向南延伸通過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爪哇與加里曼丹之間的海域,且終點未位於小巽他群島與摩鹿加群島之間海域。

三、考生作答情形

本題考生的作答情況多元,以下僅列出幾種常見的考生作答內容,作為評分原則說明。部分考生能正確畫出「起點位於臺灣以南、呂宋島與中南半島之間的海域,向南延伸通過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爪哇與加里曼丹之間的海域,終點位於小巽他群島與摩鹿加群島之間的海域」的分界線,為 3 分給分答案,
如示意圖
1或示意圖 2
上述兩者示意圖的分界線起點位置位於「臺灣以南、呂宋島與中南半島之間的海域」,且分界線的延續線段皆能符合題幹的東、西國家之區分,故皆為
3 分給分答案。

部分考生繪製的分界線符合部分給分的「1-1 評分原則」,即分界線起點位於臺灣以南、呂宋島與中南半島之間的海域,向南延伸通過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爪哇與加里曼丹之間的海域,終點未再向東延伸至小巽他群島北側海域,
例如:
,因分界線起點符合題幹要求位於東南亞範圍內,且分界線線段能區分「菲律賓與中南半島」與「加里曼丹與馬來半島、蘇門答臘」之間的東西洋分界,故為 2 分給分答案;亦有部分考生繪製的分界線符合部分給分的「1-2 評分原則」,即分界線之起點位於臺灣以南、呂宋島與中南半島之間的海域,向南延伸通過馬來半島、加里曼丹或蘇門答臘陸域,接續之後段位於爪哇、小巽他群島與摩鹿加群島之間的海域,
例如:
,因分界線起點符合題幹要求位於東南亞範圍內,且分界線線段能區分「菲律賓與中南半島」、「加里曼丹與爪哇、小巽他群島」之間的東西洋分界,但因分界線繪製於加里曼丹的陸塊上,使線段無法區分「『加里曼丹』與馬來半島、蘇門答臘」之間的東西洋分界,故為 2 分給分答案;部分考生繪製的分界線符合部分給分的「1-4 評分原則」,即分界線之起點位於臺灣以北海域、呂宋島以南之南海海域、歐亞大陸或印度洋區域,延伸通過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爪哇與加里曼丹之間的海域,終點位於小巽他群島與摩鹿加群島之間的海域,
例如:
,因分界線線段能區分「加里曼丹與馬來半島、蘇門答臘」與「加里曼丹與爪哇、小巽他群島」之間的東西洋分界,但因分界線中的起點範圍未符合題幹要求的「東南亞的範圍內」,故為 2 分給分答案。

此外,部分考生繪製的分界線符合部分給分的「1-3 評分原則」,即分界線之起點位於臺灣以南、呂宋島與中南半島之間的海域,向南延伸通過馬來半島、加里曼丹或蘇門答臘陸域,接續之後段未再向東延伸至爪哇、小巽他群島北側海域,
例如:
,分界線起點符合題幹要求位於東南亞範圍內,且分界線線段能區分「菲律賓與中南半島」之間的東西洋分界,但因分界線繪製於加里曼丹的陸塊上且後續線段未再向東延伸至爪哇、小巽他群島北側海域,故為 1 分給分答案;部分考生繪製的分界線符合部分給分的「1-5 評分原則」,即分界線之起點位於臺灣以北海域、呂宋島以南之南海海域、歐亞大陸或印度洋區域,延伸通過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爪哇與加里曼丹之間的海域,終點未再向東延伸至小巽他群島北側海域,
例如:
,分界線中的起點範圍未符合題幹要求的「東南亞的範圍內」,延續線段雖能區分「加里曼丹與馬來半島、蘇門答臘」之間的東西洋分界,但接續線段的終點未再向東延伸至小巽他群島北側海域,無法區分「加里曼丹與爪哇、小巽他群島」之間的東西洋分界,故為 1 分給分答案;部分考生繪製的分界線符合部分給分的「1-6 評分原則」,即分界線之起點位於臺灣以北海域、呂宋島以南之南海海域、歐亞大陸或印度洋區域,延伸通過馬來半島、加里曼丹或蘇門答臘陸域,接續之後段位於爪哇、小巽他群島與摩鹿加群島之間的海域,
例如:
,分界線中的起點範圍位於印度洋海域,且接續線段未能區分「加里曼丹與馬來半島、蘇門答臘」之間的東西洋分界,接續之後段僅能區分「加里曼丹與爪哇、小巽他群島與摩鹿加群島」之間的東西洋分界,故為 1 分給分答案。

本題有部分考生未作答,或考生繪製之分界線起點未位於臺灣以南、呂宋島與中南半島之間的海域,未向南延伸通過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爪哇與加里曼丹之間的海域,且終點未位於小巽他群島與摩鹿加群島之間海域,
例如:
,分界線中的起點範圍未符合題幹要求的「東南亞的範圍內」,延續線段繪製到加里曼丹的陸塊上,無區分「加里曼丹與馬來半島、蘇門答臘」之間的東西洋分界,後續之接續線段未再向東延伸至小巽他群島北側海域,故無法區分「加里曼丹與爪哇、小巽他群島」之間的東西洋分界,故為不給分答案。

59

一、滿分參考答案

議題

判斷依據與說明(50字內)

各族的名稱起源

R各族的活動空間

各族的社會階層

兩則傳說都有提到玉山(避難),顯示原住民族已於這一帶活動。

二、評分原則與說明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整理、歸納歷史資料的共通性,並藉此推論原住民先祖的遷移範圍。在布農族、鄒族的傳說故事中,玉山是他們遭遇洪水或天災時的最終避難所,進而可知兩族的先祖都曾在玉山一帶活動,並視玉山為聖山。本題得分要點:首先議題要能勾選正確,其次判斷依據應明確寫到玉山為兩族群的活動範圍。具體如下:

等級2(完全給分)

勾選正確,且能明確指出判斷依據並加以說明。

等級1(部分給分)

1-1 勾選正確,且能指出判斷依據,但說明不完整或錯誤。

1-2 勾選正確,但判斷依據書寫錯誤。

1-3 未勾選,而判斷依據及說明正確。

1-4 未勾選,而判斷依據正確,但說明不完整或錯誤。

等級0(不給分)

0-1 勾選錯誤。

0-2 未作答。

三、考生作答情形

本題設問可根據傳說討論哪項議題,並從題文中找到判斷依據加以說明,考生多能掌握先勾選再書寫說明的解題順序。唯部分考生可能對原住民傳說內容較為陌生,誤解布農族神話中「下山後分離,形成不同Siduh(族類)」為「各族的名稱起源」,導致勾選錯誤無法得分。至於議題勾選正確的考生,多半也能從題文中找到相應的判斷依據,唯缺乏說明者頗有一些。由於提問要求「從題文中找出判斷依據且加以說明」,考生除需準確引用證據外,還要加上當時原住民在此地方活動的相關描述,答案方屬完整。

61

一、滿分參考答案

最適合修正「西班牙流感」名稱 的材料

此材料適合使用的理由 40字內)

R1918年各國衛生單位的疫情記錄

1918年各國疫情新聞報導的內容

1918年西班牙的疫情升降曲線圖

比對各國的疫情記錄,從其時序排列,找出最早染疫個案,可知西班牙不是流感的爆發地。

二、評分原則與說明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能否運用歷史考訂的方法,結合相關的材料與研究步驟,重新評估既有說法的合宜性。根據題文可知西班牙流感第一個病例出現在1918年春天的美國,當時適逢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由於美國參戰,遂將病毒傳播至歐陸。西班牙則因為沒有參戰,也不對媒體進行審查,出現較多的流感報導,廣被其他國家轉載,以致世人誤解其為流感爆發的發源地。題文中明確揭露事件的來龍去脈,進而評量考生能否利用史學方法,使用最具說服力的材料,經由時間比對,判斷事件起源的真實性。本題評分原則如下:

等級2(完全給分)

勾選正確,且能精準解釋此材料適合使用的理由。

等級1(部分給分)

1-1 勾選正確,但對於材料適合使用的理由說明不完整或錯誤。

1-2 未勾選,但對於材料適合使用的理由說明正確或不完整。

等級0(不給分)

0-1勾選錯誤。

0-2未作答。

三、考生作答情形

考生答題關鍵在於找出最適合的材料,以及能運用歷史學的比對與排序,釐清事件的原委。近八成考生能根據題文線索,分辨最適合的資料是「1918 年各國衛生單位的疫情記錄」,但在解釋其適合的理由時,較難精準寫出「比對」與「時序」等專有詞彙。其次,也有少部分考生答非所問,僅擷取題文裡的研究結果,而未直接回覆如何藉由歷史方法分析資料。此外,也常見考生抄錄勾選的材料後,直接跳寫結論,指出「美國是第一個」或「西班牙不是」等語焉不詳的敘述,都屬作答不完整。整體而言,本題援引近年疫情的生活體驗,結合歷史學知識,充分能評量考生對歷史學的掌握程度,也是三道歷史非選擇題裡,最能綜合評量書寫能力的一題。

62

一、滿分參考答案

  二、評分原則與說明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能否依照題文 3 中死亡人數的數據,以分級符號圖方式繪製流感死亡人數的統計地圖。

分級符號圖是指用同一種但不同尺寸的符號,來表現某種地理現象的數量多寡,考生依據表 3 數據資料,得知各城市的死亡人數為:費城 7,024 人、洛杉磯 1,546 人、堪薩斯城 382 人。根據答題卷地圖中圖例提供的分級數值,在圖例中依據數值大小繪製由大至小的分級符號,並在圖面上呈現出「圖例上死亡人數為 2000 人以上的第一級符號相對應在費城的點位上,且圖例上死亡人數為 500-2000 人的第二級符號相對應在洛杉磯的點位上,以及圖例上死亡人數為 500 人以下的第三級符號相對應在堪薩斯城的點位上。由於本題的答案開放多元,視實際答題內容全部給分、部分給分或不給分。本題的評分標準如下:                  

等級2(完全給分)

圖例使用之代表死亡人數多寡符號,僅尺寸差異,其他特徵均相同,且圖例上大小相符的符號正確對應繪於圖面的城市點上。

等級1(部分給分)

1-1 圖例使用之代表死亡人數多寡符號,僅尺寸差異,其他特徵均相同,但繪於圖面上的符號大小與圖例不同或未繪於城市點上。

1-2 未繪製圖例,但能使用僅尺寸差異、其他特徵相同的符號,以代表該城市死亡人數,並正確繪於城市點上。

等級0(不給分)

0-1 圖例使用不同符號代表死亡人數多寡。

0-2 圖例使用之代表死亡人數多寡符號,除大小不同外,仍有其他差異。

0-3 圖例使用之代表死亡人數多寡符號,無法由其大小區別死亡人數差異。

三、考生作答情形

本題考生的作答情況多元,以下僅列出幾種常見的考生作答內容,作為評分原則說明。部分考生作答時,在圖例上繪製一種代表死亡人數多寡的符號,該符號僅尺寸差異,其他特徵均相同,且圖例上大小相符的符號正確對應繪於圖面的城市點上,
例如:
,為 4 分參考答案,
也有考生的圖例是以此種方式呈現
,亦為 4 分給分答案。
此外,也有部分考生的分級符號是以「線段」或「三角形」等其他符號方式呈現,
,也為 4 分給分答案。

部分考生繪製分級符號圖符合部分給分的「1-1 評分原則」,即圖例使用之代表死亡人數多寡符號,僅尺寸差異,其他特徵均相同,但繪於圖面上的符號大小與圖例不同或未繪於城市點上,即為 2 分給分答案。
例如:
,前者地圖上的「圖例」符號分級正確,但「圖例」的分級符號與地圖「圖面符號」上都市的分級符號無法對應,故為 2 分給分答案;後者僅在「圖例」上繪製相同的「x」符號,以「x」符號尺寸的大小代表死亡人數的多寡,故為 2 分給分答案;另外,部分考生繪製分級符號圖符合部分給分的「1-2 評分原則」,即未繪製圖例,但能使用僅尺寸差異、其他特徵相同的符號,以代表該城市死亡人數,並正確繪於城市點上,即為 2 分給分答案。
例如:
,為 2 分給分答案。

部分考生作答本題的分級符號圖時,使用不同符號代表死亡人數多寡,
,皆不符合分級符號圖的「用同一種但不同尺寸的符號,來表現某種地理現象的數量多寡」的定義,故皆為不給分答案。

65

一、滿分參考答案

二、評分原則與說明

本題以全球糧食生產為情境,測驗考生對生產可能線與消費組合之關係的理解與應用。根據題文敘述,「全球小麥及其他糧食總產量其實超過全球人口消費量,所謂『糧食危機』並非產量不足」。由於生產可能線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Curve, PPC) 表達現有生產資源與技術條件下,能夠產出的各種最大可能產量組合,可知從生產可能線的概念來看,圖中滿足全球糧食消費的組合 P 點應該落在全球小麥及其他糧食生產可能線的「內部」。據此,考生應畫出在 P 點「右上方」的生產可能線 a1 a2 a3 任一條,才能正確表達「全球小麥及其他糧食總產量超過全球人口消費量」的題文資訊。針對評分標準,由於能否正確轉化題文資訊為生產可能線為本題評量核心,也是右欄的判斷依據和前提,故題目敘明左欄未作答或作答錯誤,本題不計分。閱卷委員經過充分討論而形成的共識,也是在左欄正確的前提下,設定左欄占分為 2 分,右欄為 1 分。

評分原則如下:

等級2(完全給分)

同時正確回答以下兩項:

A.畫出在P點右上方且確實連結橫軸與縱軸上各一圓點的生產可能線a1a2a3一條直線。(2分)

B.摘述理由完整提及「全球糧食總產量超過全球消費量」。(1分)

等級1(部分給分)

2分:A正確,但B未作答或作答錯誤。

等級0(不給分)

0-1 A未作答或作答錯誤(無論B是否正確)。

0-2 AB皆未作答。

三、考生作答情形

1.審題和作圖錯誤:本題題目敘明「以直線連結橫軸與縱軸上各一圓點,繪出一條符合題文之生產可能線示意圖」,然而不少考生明顯未依題目指示連結二點、畫出超過一條線,或畫出明顯非直線,顯示考生並未正確審題;也有考生畫出的生產可能線明顯超出縱軸與橫軸端點,由於產量並無負數的概念,因此構成學理上的概念錯誤。

2.語意表達不精準:右欄摘述的常見錯誤,則包括未能明確表達題文中「超過」(>)的概念,例如寫出產量並非不足或產量足夠等可能是剛好滿足消費(=)的敘述。

3.文意或邏輯錯誤:有些錯誤則屬改寫文句,卻造成文意改變,例如題文中的「全球人口消費量」並不等於「消費人口」(變成描述消費人口多寡),「總產量」也不等於「產值」(變成描述金額)。

66

一、滿分參考答案

訴訟攻防所涉原理原則

摘述題文的事實論據(20字內)

正當程序

R比例原則

信賴保護

符合輸出國的食用油標準,並未影響人民健康。

二、評分原則與說明

本題旨在透過題文情境,測驗考生能否掌握行政法重要原理原則之內涵,以及在日常生活情境中的應用。透過題文「某市府查獲該公司申報不實後……,決定處以最高額度的罰鍰。該公司不服,表示該油品符合輸出國的食用油標準,並無影響人民健康的重大違法情節」可知,某市政府的裁罰可能過重,違反比例原則。考生應正確勾選「比例原則」,並從題文摘述足以支持該公司訴訟主張的事實論據。針對評分標準,題目已敘明左欄未勾選或勾錯,本題不計分;其餘部分,閱卷委員經過充分討論形成的共識為:右欄摘述題文,需正確摘述方能得分,若未能正確摘述,或與左欄勾選形成矛盾,則酌予扣分。

評分原則如下:

等級2(完全給分)

同時正確回答以下兩項:

A.正確勾選「比例原則」。(1分)

B.正確摘述B1B2B3任二項要件。(2分)

B1.符合(輸出國)食用油標準。

B2.未影響人民健康。

B3.無重大違法情節。

等級1(部分給分)

2分:A勾選正確,且正確摘述B1B2B3任一項。

1分:A勾選正確,但B未正確摘述任一項或未作答。

等級0(不給分)

0-1 A勾選錯誤、勾選多項或未勾選(無論B是否作答正確)。

0-2 AB皆未作答。

三、考生作答情形

1.語意表達不精準:例如要件 B2 部分,應正確摘述「未影響人民健康」,但考生未能完整表達,僅寫影響人民,未明確寫出影響的是健康,形成語意不清的狀況。

2.未摘述核心重點:例如要件 B3 部分,未完整摘述「無重大違法情節」,僅寫違法而未寫出「重大」,不能切合左欄「比例原則」關切情節重大與否的核心重點;亦有僅寫違反、違背,未能明確表達「違法」此一重點者;更甚者則有 B1B2B3 都未能完整寫出,僅含糊表示無食安問題者。

3.審題或主詞錯誤:例如有考生將「符合輸出國」寫為符合我國、或符合我國的輸出標準,但題目的油品輸出國並非我國,「食用油標準」亦非指我國的輸出標準。

參、結語

藉由本次 112 學測社會考科非選擇題各題評分原則以及考生作答情形的說明,希望有助於未來考生們準備往後學測的非選擇題題型,把握作答重點,充分發揮個人實力。

建議學生於學習過程中,對於所接觸學科知識,能進一步了解其應用於情境或議題時的背後脈絡或因果關係,培養條理表達與說明的能力,及嘗試資料整理、製表作圖等學科技能的實作。在面對測驗試題時,最重要的是看清設問所要求,例如,是要擷取題文訊息證據抑或以自身先備知識作答;另外也要留意並掌握試題所提示的答題方向,或仔細觀察題文提供的作答示例,以清楚且完整的論述完成答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