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112年學科能力測驗試題特色-【社會】

一、前言

112 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社會考科(簡稱「學測社會」)試卷共分二部分,第壹部分為45 道單選題,每題2 分,共計90 分,包含10 題組;第貳部分為混合題或非選擇題,共8 組混合題組及1道非選擇題,內含單選題11 題、非選擇題10 題,總計占分54 分,詳見表1

1 112學測社會考科試卷架構

題數與題型

題號

科目

說明

占分

第壹部分

45 題選擇題

(含 10 題組)

1-4

公民與社會

單選題 45

90

5-17

歷史

18-21

地理

22-23

公民單科題組

24-26

27-29

30-31

歷史單科題組

32-33

地理單科題組

34-35

36-37

38-39

40-41

42-45

史地公合科題組

第貳部分

8 組混合題組

1 題非選擇題

46-47

公民混合題組

單選題 11

非選擇題 10

選擇題共 22

非選擇題共 32

合計 54

48-49

歷史混合題組

50-51

地理混合題組

52-54

地公合科混合題組

55-56

史地合科混合題組

57-59

史地公合科混合題組

60-62

63-65

66

公民非選擇題

二、試題特色

綜觀 112 學測社會全卷,試題取材多元,內容涵蓋基礎知識、分析詮釋、反思評鑑、問題探究及跨領域整合等能力,並輔以情境設計與混合題型的編組,提升測驗的層次感與議題的廣泛性。具體說明如下:

(一)合科題

題組 42-45 題為史地公合科題,命題情境為 108 課綱重視的原住民族議題,介紹南投仁愛鄉眉溪畔所聚居的賽德克族人,引導考生思考部落在該地居住的歷史背景、地理視野的防災規劃,及近年與政府合作決策的意義。

42 題地理題需從題文中災害類型與地圖地理條件等線索,判斷最可能的災害避難收容所的設置地點;本題答對率 45%,鑑別度 0.34,屬於中偏難而鑑別度中等的試題。第 43 題歷史題自時間脈絡連結肇始該部落遷居該地的歷史事件;本題答對率 64%,鑑別度 0.30,屬於中偏易而鑑別度中等的試題。第 44 題公民題測驗考生根據題文中政府與部落合作模式的描述,理解其中民主治理的理念;本題答對率 75%,鑑別度 0.40,屬於中偏易且具高鑑別度的試題。第 45 題同為公民題則要求考生根據題文中部落申請權利的描述,理解原民權利的性質;本題答對率 43%,鑑別度 0.16,屬於中偏難而鑑別度低的試題。

(二)歷史題

今年歷史試題有 19 道選擇題與 3 道非選擇題,範圍涵蓋臺灣史、中國與東亞史、世界史領域,並兼顧社會學科跨領域的知識整合、議題融入與研究考察等元素,有層次地評量各種考生的能力。就特色而言,本卷歷史試題取材多元,囊括報章書冊、墓誌碑銘、研究論著、日記演講等各式史料,且能從社會關懷的角度,融入族群平等、文物歸還、宗教信仰等現實議題,發揮歷史學獨有的人文省思與問題覺察。此外,強調考察實作、知識活學活用的精神,也是本卷的一大特點。以下擬舉第 5 題為例來說明。

本題以臺灣十三行遺址出土的兩種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銅錢為例,評量考生能否正確判斷此材料適用的歷史議題。作答本道題除需瞭解十三行遺址的歷史背景外,還要結合選項中的議題,瞭解銅錢一方面具有象徵身分的社會功能,同時也是當時東亞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證據。本題得分率 75%,鑑別度 0.42,屬高鑑別度的中偏易題。命題團隊把握 108 課綱強調思辨、實察的精神,引導考生從先備知識出發,深入思考歷史學證據與方法的相關運用。

(三)地理題

本卷地理試題,取材上結合時事、國際與在地議題,以問題探究方式進行歷史、地理與公民的跨科整合。在試題上超過一半以上是圖表題,第 62 題讓考生並自行繪製地圖與設計圖例,新題型的嘗試更是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108 課綱強調「帶得走的能力」,本次社會考科也以「問題探究」做為跨科合作的基礎,強調學科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地理部分在第 50-51 題以高雄壽山獼猴的移動趨勢探討與環境負載力的關係,有趣的情境讓人耳目一新。第 50-51 題為混合題,第 50 題為單選題,旨在測驗考生能否根據文中臺灣某地的經緯度位置,判斷獼猴棲地的地形與自然景觀帶等環境特色。本題考生由題幹中的經緯度(22.63°N120.31°E)、「獼猴」可判斷位於高雄壽山,屬於高位隆起珊瑚礁;加上「淺山」、「海拔 300 公尺」等說明,可判斷自然景觀以闊葉林木為主,故選項(D)海岸隆起珊瑚礁山丘上蓊鬱的闊葉林為最佳答案。從考後統計結果可知,本題全體考生答對率為 34%,鑑別度為 0.43,是一道中偏難且具有高鑑別度的試題。而第 51 題為非選擇題,旨在測驗考生能否以環境負載力的觀念,解釋圖中獼猴族群的分布變遷趨勢與討論可能的原因。本題須由地圖觀察 2017 年與 2018 年猴群位置的變化,以環境負載力的角度,寫出猴群移動的趨勢為往停車場移動,並分析說明原因為停車場可能會提供比較多的食物給猴群,因此吸引獼猴移入。本題考察學生整合運用能力、圖表判讀能力與表達說明能力,是道設計良好的試題。

112 學測社會地理試題關注在地議題外,同時也重視國際或各區域重要議題,取材多元且豐富,整卷試題取材兼顧在地與全球視野。今年地理試題中等偏難,選項中出現課綱重要的專有名詞,不是來裸考閱讀測驗就可以得高分,必須要對教材內容精熟才能選出正確選項,整體而言是具有鑑別度的一份試卷。

(四)公民與社會題

本次公民與社會試題特色,維持自 111 學測以來的素養導向命題精神,著重評量考生能否整合運用公民與社會科先備知識,以及自身的閱讀理解、圖表閱讀、議題分析以及反思評價等能力。尤其今年的社會科試題著重於測驗考生跨學科/跨領域的整合運用,其中題組 60-62 題更是在符合跨領域/跨學科的精神下,以歷史素材命題,融入公民、地理的學科概念,且並無過往大眾疑慮的公民、歷史合科而產生之「以今非古」問題,下將詳述之。

題組 60-62 題的合科試題,以 1918 年爆發之西班牙疫情為素材,正可與當前的新冠肺炎疫情作為對照,讓學生以古鑑今。而公民科題目為第 60 題,除測驗考生能否在閱讀理解題文後,運用「媒體再現」概念檢視世人對西班牙疫情起源之誤解外,同時蘊含了「探究」精神在內,彰顯社會科學探究中發現與界定問題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此種素材選擇與出題方向並非忽視過去歷史事件脈絡,以現代公民與社會學科知識或價值觀批評過去社會觀念或歷史人物所作所為(即以今非古),而是在呼應現代社會的疫情現狀、媒體現象的同時,點出跨時代但共通性的社會議題,並以考題示範、鼓勵考生把握機會運用自身先備知識,對社會議題進行自發性的探究,可謂「測驗即學習」的體現。本題的整體得分率為 33%、鑑別度為 0.22,屬於中間偏難、中鑑別度的題目。

三、回饋高中的教與學

(一)歷史

比較兩次學測,本次試卷與 111 學測試卷有著類似的理念(如跨科整合、多元史料、情境式命題等),但也有些許調整與差異,相信或多或少都會影響歷史教學的方向與重點。以下試著就本次新增的特點,整體討論之:

1.回歸歷史學科能力

本次試題回歸歷史基本時序能力,對該時期要有明確時間概念(第 111317 題)或時空圖像(第 561215 題)才能作答,這也提醒在教學時,仍需確認學生是否具備每個主題的基本時序與變遷因果的能力。

2.跨主題命題

今年跨主題或冊次的命題明顯增多,如第 8916 題等皆是,顯示在教學時,雖以主題或冊次為範圍,但之間的整合理解仍是不可或缺。而這3題測驗的方式,其實也可以作為教學情境的借鏡,除卻時事部分可作為生活情境外,也可成為跨冊跨主題的複習整合與教學的學術情境,而不單單只是枯燥乏味的刷題練習。

3.史料判讀與佐證

本次歷史考題皆是使用史料或以此為本的歷史情境呈現,顯示史料乃是歷史考科的重中之重。而這次的亮點,不只是運用關鍵字判斷,更是多次要求在限定字數內,從提供史料中找出論據(第 495961 題)。也就是說,考生不僅要有史料佐證的概念,更要有能力找出相關主題的敘述,並且換成自己的語言說明,以確定是否符合社會科課程目標的「發展跨學科的分析、思辨、統整、評估與批判的能力」。

4.合科命題

學測社會科試題近年一直都有跨科整合的努力,今年則開始有全新的嘗試,除卻應用史料或情境成為地理(題組 60-62 題題文)、公民(題組 60-62 題題文)題幹外,甚至成為公民考題選項(第 57 題),地理手寫試題的答題關鍵(第 56 題),在在顯示大考中心命題團隊整合社會科的企圖與方向。

(二)地理

1.「繪」看地圖是基本功

在地理科教學現場一直著重地圖、圖表、照片影像的辨識,因此考生的圖表判讀具有一定的基礎。然而有別以往的看圖選擇題,第 62 題讓考生自行繪製分級符號圖的考法,不僅要會「看」,還要「繪」看地圖。教學現場可以結合問題探索、地理資訊系統、地圖等單元設計成課程,讓學生可以繪製自己有興趣的主題地圖,選擇主題、蒐集資料、統計地圖的型式、設計圖例、比例尺,不僅可以增進學生對各式地圖的理解程度,更是提升創作力的機會。

2.新聞時事補充的必要性

在教學現場,結合課程內容補充時事,是很多地理老師會做的事,也是許多學生喜歡上地理課的原因,可以了解最新的國際局勢與產業動態。在這次的學測題中,也出現了 3 題時事題:2021 年臺灣半導體企業台積電赴美設廠吸引全球關注,第 38-39 題就以臺灣晶片在全球供應鏈的優勢為題;兩岸關係一直處於敏感又微妙的平衡,在新聞上常見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進行經濟與國防上的合作,不僅牽動區域安全穩定,也吸引臺灣的目光。第 21 題就出現 2022 年最新的時事,中國與太平洋島國索羅門與軍事防衛合作,引發澳洲的緊張一題。

3.社會科的使命-期許我們當個具有社會關懷的世界公民

以往臺灣的目光多著重在歐、美、亞洲發展程度高的國家,此次試題嘗試將較高的比例放在以往比例較低、經濟相對弱勢的地區或族群,如:東南亞的東西融合文化(第 19 題)、拉丁美洲的都市問題(第 20 題)、大洋洲的政經局勢(第 21 題)、美國經濟弱勢的少數族裔(第 40-41 題)、臺灣原住民族部落的災害與文化傳承(第 42 題)等。讓考生在考試的過程中,也能走一趟社會關懷的旅程,不僅測驗學科的認知、技能,更能展現對全球與在地的關懷,也能實踐社會科的使命,教育下一代成為具有社會關懷的世界公民。

(三)公民與社會

1.嘗試於不同情境中應用學科知識

本次學測社會考科公民科部分,可發現使用更為貼近現實生活中的社會議題(如題組 46-47 題)或是重要的政府政策(如題組 24-26 題)作為情境。例如非選擇題第 66 題,該題取材為虛擬化後的社會現實事件,測驗考生是否具備資料的閱讀理解以及資訊摘要的能力,以及應用比例原則的相關先備知識於日常生活情境的能力。此外,本題要求考生找出題文中相關的「事實論據」,同時考驗考生提出佐證的能力,以及考生是否能區辨理論與事實,整體測驗層次較高,且著眼於考生在日常生活中得以運用的能力。未來高中教師或可嘗試帶領學生閱讀社會事件的報導與相關評論,並讓學生嘗試對文章中的事實或理論作區辨、以學科知識加以分析,訓練學生產生自行思考後方能呈現的學習成果。

2.嘗試跨學科/跨領域的知識連結與應用

跨學科/跨領域的題目也是學測社會考科常見的題目類型,其中包含公民科題目的有題組 42-45 題、52-54 題、57-59 題、60-62 題、63-65 題等,顯然占有一定比例,且跨學科/跨領域地整合、活用不同學科的知識不僅是 108 課綱精神所強調的教育目標,亦是考生未來面對社會議題或學術議題時必然能派上用場的能力。高中教師於教學時,或可嘗試以多元的方式、情境來與其他科目合作,培養學生橫向連結的思考習慣,以及整合運用先備知識於不同情境中的能力。

四、結語

本次社會考科試卷,若從 108 課綱新型學測實施第二年的表現觀察,可發現既有新的元素,也有舊的延續,延續的是社會考科強調培養學生探究、整合、分析、反思與應用能力,以及近年來持續著重的情境議題融入學科知識,並朝向跨學科、跨領域整合的素養命題。新的元素則包含非選擇題占分比例的微幅增加,與合科試題更為緊密的呈現;既強化評量表達說明能力,亦符合領域內合科發展的教育趨勢,有助促進議題導向的合科教學設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