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111年學科能力測驗試題特色-【國寫】

一、前言

111 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國文考科(簡稱「學測國文」),其中的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簡稱「國寫」),兩大試題兼容知性與情意,取材能切合時代議題與考生學習經驗,邀請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與社會服務,「我能做些什麼?」遂成為本次試題的重要叩問。透過引文的互相參照與提示,設計各題的寫作任務,讓考生表達想法、書寫經驗與體會。至於兩大題的試題特色與對教學的影響,分述如後。

二、試題特色

(一)切合社會脈動,強調主動參與

國寫第一大題採用臺灣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不老騎士」與丹麥「樂齡卡打車」的兩個樂齡活動案例,引導考生分析其活動內容之關鍵差異與用意,而後假設要在臺灣舉辦一場樂齡出遊活動,要求考生說明樂齡出遊的意義,並須顧及長者生理與情感上的需求。

國寫第二大題,援引薛憶婷〈我們的課本〉對課本的想像,輔以費曼的體會及各學科示例,要求考生以「當我打開課本」為題,書寫任一學科課本對個人的意義,以及個人探索課本內容、知識的經驗與體會。

兩道試題一則規劃樂齡出遊,一則想像課本裡的知識樣貌與意義,看似不相干,卻都有邀請考生主動參與的積極用意。第一大題的老人議題,考生應不陌生,面對 2025 年臺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的現況,各科的學習課程多少會觸及這個課題,然而此題邀請考生思考的是老人議題的應用層面:假若我要承辦一場樂齡出遊,我得思考「樂齡出遊」對長者的意義為何?以及對於我所服務的對象(長者),應該注意他們在生理與情感上的什麼需求?於此,老人是我所服務的對象,甚或可能是我的顧客,藉此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服務的人生觀。第二大題著眼於學習經驗,藉由「課本」引導學生思考:知識由誰來建構?知識的傳遞只能單向傳輸嗎?我能否對知識的樣貌有所想像?我在知識建構的過程中扮演什麼角色?兩道試題的精神都在邀請考生自發投注熱情、主動探索,無論是活動的規劃或知識圖像的建構,要能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主動性、能動性不可或缺。

(二)試題具有清楚明確的寫作指引

在時間限制下,欲及時完成兩道寫作題,如何迅速掌握題意、歸納重點,並找到適當例子,此時,引文與指導語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今年的兩道試題在引文及題目設計上,與往常相同,有明確可依的指引,考生若能細心閱讀,比較歸納,自能從中得到啟發,辨明書寫方向與重點。

以第一大題為例,問題(一)要求考生分析引文所述兩件案例中,活動內容方面的「關鍵差異」與「用意」,考生若能比較兩者之異同,將會發現臺灣的案例為基金會協助長者「自行」完成摩托車環島,挑戰自我體力限制;丹麥的案例則是由上班族於下班後協助「陪伴」長者出遊,透過分享故事,建立情感聯繫,也喚起長者的生命活力。再看問題(二),將考生帶入樂齡之旅規劃者的角色,思考「樂齡出遊」對長者的意義,並說明出遊過程中如何照顧長者的生理與情感需求。此題實為問題(一)的延伸,「意義」固然可從比較兩則引文後歸納而得,至於「生理與情感需求」,除了對老人體力較差、行動不靈活或不便,及需要更多關照的基本認識外,或可加上生活中的觀察與了解,或從引文之罹癌、重聽、高血壓、失智等獲得生理方面的線索,從自我挑戰、經驗交流、述說故事、情感聯繫等獲得情感方面的線索,使書寫內容更具體。

以第二大題為例,指導語中的「課本的意義」、「探索課本或知識的經驗與體會」是書寫的重點,而「不同角度」、「知識的想像」、「驚奇的旅程」則是寫作手法的提示,凡此要求均可從引文中獲得啟發。

引文中,「固禁」、「靜放」是形容課本以文字記錄的初始狀態,而讓這些材料被釋放被激活的關鍵,就在於「打開」課本這個動作。考生須掌握的重點是「游走」、「翻譯」與「翻起」,所喻指的是對課本的「想像」、「轉譯」與「開啟」,而山脈與海洋、花瓣與露水的意義,不正是地理、地科與國文課堂裡所熟悉的語彙和情境嗎?暗示一切知識的序幕都等待學生的想像、參與和體會。同時,各科舉例所提供的「情境」是較易入手的切入點,也是引導語中所說的「不同角度」,意指考生可透過自己的知識聯想,抒寫課本引發的豐富感受,經由課文議題聚焦的想像或興趣,進行情意的表達。可見細讀引文與指導語,便可具體掌握寫作重點與方向。

(三)扣合學習過程的自我檢視

取材方面,今年的試題很能貼近學生的學習情境與生活情境,出入現實與想像之間,依據測驗目標設定不同表達能力之展現,引導學生檢視自己的學習過程。

以第一大題而言,固然企劃一次樂齡出遊的任務是設想的情境,然而高齡社會卻是現實存在的議題,透過資料的指引與問題的引導,書寫方式偏向知性統整判斷能力的表達。學生在歸納引文訊息,進行文章書寫時,自可回顧對高齡議題的相關學習與經驗,並在對照中看見知識的累積與自我表述能力的成長。至於第二大題,儘管課本是學生再熟悉不過的教材,然而知識的想像、建構與修正,實奠基於自主參與和後設學習的省思,以詩為引文,輔以各科舉例,更容易激發學生進行聯想,抒寫經驗與體會。同時,透過書寫,也是一種自我學習經驗的追溯與回顧,相信自能從中獲得些許新發現與省思。

很巧合的是,本次考試應屆考生,三年前參加國中會考的作文題目為「青銀共居」,也是高齡議題,不知當年還是國中生的考生們如何下筆,怎番詮釋,三年後再遇此議題,從另一個切入點,是否也能感受自己的成長。

若臺灣將於 2025 年進入超高齡社會,表示本屆考生大學畢業進入職場時,將適逢「老年經濟」環境。兩次考試寫作題正好均與此議題有關,隱然有延續性。比較試題與對考生的意涵:

1.「青銀共居」思考的是與長者相處的經驗;「樂齡出遊」要求書寫樂齡出遊的意義層面,長者成為被服務的對象,可視為高中三年學習(各科課程都可能觸及高齡議題)的自我檢視與省思。

2.通過高中三年的班級或社團活動經驗,考生應有規劃出遊活動的能力。「青銀共居」談的是常態生活;而「樂齡出遊」則在生活的基礎上,進一步展現兼顧他人身心靈的活動規劃能力,偏向應用層面知識活用

3.「青銀共居」關照日常生活層面;「樂齡出遊」是為長者圓夢、找回生命活力,考生可進一步思考關於人生追求的問題為他人服務的雙向價值

4.今日醫學發達,人人都可能成為高齡人口,而唯有高齡人口活得健康快樂,才是減輕下一代負擔的根本之道。因此「樂齡出遊」一題立意積極,充滿正向能量。

三、回饋高中的教與學

國寫試題的資料取材相當多元,自去年知性寫作題要求提出對「經驗機器」上市與否提出立場與意見闡述以來,便以實際行動打破一般對知性寫作題須選用真實素材的迷思,此意謂情意寫作也未嘗不能使用圖表或數據等素材命題,因此,知性寫作與情意寫作之分野,不在引導之素材,而在要求考生書寫的內容與表述方式。

以今年的學測國寫知性題為例,假設一個帶長者在臺灣進行樂齡之旅的情境,要求考生說明「樂齡出遊」的意義,並思考如何照顧到長者在生理與情感上的需求,便是再一次使用假設情境作為命題素材的證明。因此,教師在教學上不妨以議題為主,把握學科本質,從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入手,在正確解讀、充分思辨提問之後,讓學生掌握議論文、說明文的寫作技巧進行闡述,才是正理。

至於情意題「當我打開課本」,學生需快速歸納對某科學習的印象,才能就其意義開展出對「課本」及其所代表的「知識」的想像與探索經驗。細讀文本與指導語的提示,可提供學生想像與下筆的參考方向,平時對學習即充滿興趣與想法的學生較易脫穎而出,因此這道試題無異在提醒學習者主動參與知識建構之必要。教師於教學現場可多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與課後省思之對照,或於課堂結束前留點時間讓學生歸納今日所學,讓學生養成覺察自我成長的習慣,進而學會為自己的學習負責。

第二大題著眼於學生對學習的自我覺知與主動參與的主體性,是對學習起點與過程的善意提醒,而第一大題的意義在於同樣是高齡人口的議題範疇,透過今昔對照,可觀察學生的成長與應用能力,兩者對於學生學習過程的覺知與建構,都有一定的啟發作用,也期待同學能收到這兩道試題背後的善意。

四、結語

整體而言,今年的兩題國寫設計非常用心:取材平易親切,考量學生既有經驗,使其能暢所欲言;引文指導清楚完整,兼顧指引與示範,提供學生明確的思考方向;試題邀請學生思考「我能做些什麼?」的學習主體性,無論於學習或服務,都能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也期待考生能看見命題的理念與用心,能在適切的指引下有良好的寫作表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