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前言
110學年度指定科目考試地理考科(簡稱「110指考地理」)的閱卷委員進行評閱時,會依考生的作答情形,訂出評分標準。每小題均列有給分答案(2分、4分)與不給分答案(0分)兩類。評閱時的給分原則是:題號標明清楚,答題內容正確。然若未標示題號或標示錯誤,而答題內容仍可辨識為正確者,亦予以給分。文字表達上的評分原則是:關鍵詞寫注音、錯別字不給分,關鍵詞如用俗體字、簡體字,以臺灣常用簡體字(俗體字)為限。
貳、各題評分標準說明
第一題
(一)滿分參考答案
1. 冷乾
2. 墨西哥灣
3. 地形平坦,南北無阻隔
4. 丁
(二)評分標準說明及考生作答情形
本大題以美國中西部大平原的龍捲風走廊為命題素材,除了評量考生對於美國地形及區域特色等先備知識,並測驗考生是否具有擷取題幹資訊,進行推論的能力。
第1小題旨在評量考生能否擷取題幹資訊以及對美國地形與區域特色的瞭解。考生可由總題幹:「龍捲風是不同性質空氣交會(圖14子、丑、寅)」,再根據圖14的氣團位置分布可知,子氣團的緯度位置相對較高且位居內陸,氣團受到陸地的影響,其氣團性質應為「冷、乾」,故以「冷乾」為2分參考答案。部分考生回答「乾冷」、「氣溫低、濕度乾」或「子的空氣特性為乾冷」,因皆能正確且完整的表達子氣團具冷乾的空氣特性,皆為2分給分答案。
第2小題旨在評量考生對於美國自然環境與周圍海域分布的認識。美國的龍捲風走廊的暖濕空氣來自美國南方海域,依美國相對位置來看,該「緣海」海域應為「墨西哥灣」,故以「墨西哥灣」為2分參考答案。部分考生回答「墨西哥」、「墨西哥沿海」、「大西洋」、「墨西哥灣流」,不符合題幹所問的「緣海海域名稱」,故為不給分答案。
第3小題旨在評量考生能否了解形成龍捲風走廊的地形條件。本題考生須擷取總題幹資訊,並結合課堂所學對於美國中部大平原地形區的先備知識,推知本題以「地形平坦,南北無阻隔」為2分參考答案。由於本題要求考生寫出龍捲風走廊中有利龍捲風發展的「地形條件」,部分考生寫出「平原」、「低平」、「坡度緩」、「美國中西部平原」,上述答案符合「平坦」的地形特徵,皆為2分給分答案。部分考生回答「地勢低」,其僅能表達絕對高度低,不一定具有平坦的地形特徵,故為不給分答案。
第4小題旨在評量考生是否能依據龍捲風生成的地形、氣候條件,進而推論龍捲風好發且易致災的地區。根據總題幹及課堂所學對美國中西部大平原的先備知識推知,龍捲風的形成需具備「不同性質空氣交會」、「大面積平坦地形」等條件,圖15中丁地位於孟加拉,地處印度大平原東側,來自北方山區相對乾冷空氣與南方孟加拉灣相對暖濕空氣於大平原會合,符合上述條件。再者,該區人口稠密,一旦發生龍捲風將導致嚴重災情,故本題以「丁」為為2分參考答案。
第二題
(一)滿分參考答案
1. 環域分析
2. 甲、縣市行政界 乙、疊圖分析
3. 垂直分工
(二)評分標準說明及考生作答情形
本大題以臺灣綠能公司電池點位交換站的查詢APP以及電池產品產業生產鏈作為試題情境,考生須具備疊圖分析、環域分析、垂直分工等地理概念,才能正確作答。
第1小題評量考生對環域分析的應用。根據題幹「顧客周圍半徑5公里內範圍的呈現」,其操作過程即是點選環域分析功能,設定以顧客為點圖層、設定5公里為半徑,即能出現題幹所述的空間範圍圖層,故以「環域分析」為2分參考答案。由於題幹已寫出「主要應用哪項GIS分析功能」,考生若回答「環域」,亦為2分給分答案。此外,「環域分析」功能一詞為GIS分析功能的專有名詞,在評閱時視為關鍵字,考生若在該詞中間加其他字詞或寫錯別字,則視為不給分答案。如部分考生回答「環『閾』分析」,亦不給分。
第2小題旨在評量考生對地理資訊系統內資料圖層使用及分析功能的理解。根據圖16分析結果的屬性資料表,可見其結果出現的是縣市名稱以及該縣市的電池交換站數量。再者,從圖16的分析流程中,已有「全臺電池交換站點資料」圖層,由結果欄位反推可知尚缺縣市行政界的圖層,故甲資料為「縣市(行政)界」。而「全臺電池交換站點資料」與「縣市(行政)界」原屬兩個不同性質的圖層,經乙功能後,再經屬性表格的欄位計算,才能得出各個縣市內電池交換站點數量,表示須使用GIS分析功能的套疊分析功能,最後電池交換站才得以依縣市歸類,故乙分析功能應為「疊圖分析」。綜上所述,本題以「甲、縣市(行政)界 乙、疊圖分析」各為2分參考答案。本題考生若未清楚標示「甲、乙名稱」,但閱卷委員若能清楚辨識其答案內容,答題內容可辨識為正確者,亦予以給分。關於甲資料的作答情形,部分考生回答「甲、縣市區界」、「甲、縣市地圖」,皆能表達出縣市空間資料的意涵,故為2分給分答案。許多考生回答「行政區界」,但此答案空間範圍可能指涉的是「鄉鎮」或「村里」尺度,不符合圖16屬性資料表上呈現的「縣市」尺度,故為不給分答案。另外,關於乙分析功能的評閱原則,「疊圖分析」為GIS分析功能的專有名詞,視為關鍵字,若考生在該詞中間加其他字詞或寫錯別字,則視為不給分答案。部分考生回答「套疊分析」、「疊合分析」,上述名詞在各版本教科書視為與「疊圖分析」一詞含意相同的GIS分析功能專有名詞,故為2分給分答案。部分考生將「疊」錯寫為「壘」或將「疊」上方的「田」改成「且」,屬於關鍵字寫錯字,故不給分。
第3小題旨在評量考生能否了解垂直分工的定義。考生根據總題幹「上游的電池原材料以及中游的電池芯多在日韓製造,只有下游的電池模組才是臺灣廠商所生產」,就其上、中、下游的製程由不同廠商分工生產,符合「垂直分工」的定義,故以「垂直分工」為2分參考答案。本題評閱原則:由於「垂直分工」一詞為說明產業分工類型的概念時,就其生產流程特色所區分的專有名詞,故視為關鍵字,若考生將關鍵字寫錯字,則視為不給分答案。此外,部分考生回答「國際分工」、「空間分工鏈」,前者強調產品生產區位的選擇,係依據比較利益原則,選擇在最低的「國家」生產製造,但題幹中並無提到日韓與臺灣生產成本的區位比較,故該名詞定義的分工類型不符合題幹所述;後者的產業分工類型,同時包含「垂直分工」與「水平分工」兩種產業分工型態,故為不給分答案。
第三題
(一)滿分參考答案
1. 台江國家公園
2. 潟湖
3. 魚塭
4. 河流堆積作用
(二)評分標準說明及考生作答情形
本大題以安平地區的康熙臺灣輿圖、日治時期地形圖、現今的衛星影像圖等三個時期的地圖作為試題取材,考生須結合國家公園、沙岸地形等先備知識以及判釋地圖的整合運用能力,才能正確作答。
第1小題旨在評量考生能否擷取題文及地圖資訊,並結合對臺灣各國家公園分布的先備知識才能正確作答。根據總題幹「安平古堡」、「赤崁樓」、「沙洲」等關鍵字,並配合課堂所學的臺灣南部地區的區域特色,考生應能推知圖17最可能位於臺南的台江國家公園,故以「台江國家公園」為2分參考答案。因題幹已有提到「屬於哪座『國家公園』的範圍」,故部分考生寫「台江」、「臺江」,亦為2分給分答案。其中「台江」屬於國家公園的名稱,若此關鍵字寫錯,則不給分。
第2小題旨在評量考生能否擷取子題幹及地圖資訊,並結合對沙岸地形的先備知識才能正確回答。圖17中多數漁船所在的水域一側為陸地,另一側則被一連串的沙洲(鯤鯓)包圍,依此地形形勢可推知該水域應為潟湖,故「潟湖」為2分參考答案。部分考生回答「洲潟海岸」、「內海」,亦為2分給分答案。部分考生將「潟」寫成「瀉」或將「臼」的下方寫成「勿」,由於潟湖為地形名詞,若關鍵字寫錯不給分,實為可惜。
第3小題旨在評量考生能否具有地圖空間對位及衛星影像圖判釋的能力。考生須先從圖17與圖18得知甲地的位置,並從圖18中量測赤崁樓與安平古堡以及安平古堡與甲地的距離,對應至圖19中赤崁樓與安平古堡的距離,進而推知甲地在圖19中位於安平古堡上方且落於格狀且有水車(淺色點)的圖像上,其顯示的土地利用應為魚塭,故以「魚塭」為2分參考答案。部分考生回答「養殖漁業」、「養殖業」,亦為2分給分答案。部分考生回答「農田」、「魚溫」,後者屬於關鍵字寫錯別字,故皆為不給分答案。
第4小題旨在評量考生對於臺灣西南部沙岸地形的認識。考生根據題幹比對三個時期地圖,可看出清代的潟湖至今日已消失。臺灣西部平原因人為大規模開墾,水土保持受破壞,河川下游泥沙大量淤積,導致潟湖陸化,故以「河流堆積作用」為2分參考答案。部分考生回答「河積」、「堆積作用」、「沉積作用」,因題幹已寫出是哪種「河流作用」,且上述答案皆符合河流堆積作用的意涵,故為2分給分答案。但有部分考生回答「海岸堆積作用」,不符合題幹所問的「河流作用」的作用力,故為不給分答案。
參、結語
整體而言,今年考生們作答踴躍,鮮少有空白、未作答的情形,然考生「地理名詞」錯別字的比例仍相當高。基於評分原則中「關鍵詞寫錯別字即不給分」,即使可猜出考生想表達的詞意,仍為不給分答案,實為可惜。此外,前述考生作答的情形或可提醒未來的高中教學現場,不只重視概念定義的傳達,尚需要請考生注意「專有名詞」正確字詞的書寫及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