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109學年度指考非選擇題評分標準說明-歷史

大考中心研究員/胡雲薇撰

壹、前言

109學年度指定科目考試歷史考科(簡稱「109指考歷史」)的非選擇題閱卷工作,延續以往標準作業流程,於考前延聘具學科專業素養的教授擔任閱卷召集人及協同主持人。正式閱卷前,先召開評分標準訂定會議,由召集人與協同主持人逐題討論評分標準的適切性,並試閱各考區的抽樣卷,根據考生實際作答情形進行微調,以同步製作閱卷參考手冊,詳列各題的評分標準、參考答案,以及滿分、部分給分和0分的參考示例。正式閱卷當日先召開試閱會議,由召集人向全體閱卷委員說明評分標準的訂立原則與注意事項,再由所有委員進行試閱、討論,俾以凝聚共識。

貳、各題評分標準說明

第一題

()評分標準說明

本題組旨在測驗考生能否掌握清領時期的漢番關係,以及官方治理政策的變化。第一題第1小題的作答重點,需具體指出「立石開溝」、「挑溝堆土」的歷史專有名詞,即「番界」或「土牛溝」。第2小題則要能清楚說明設置目的為劃分「生番」與「熟番(漢人)」,評分重點在於能否明確帶出區隔兩族群活動的空間性概念。第二題政府不斷重新畫線的原因,是漢人(熟番)不斷越界拓墾,使得原有界線不符現實需求。本題作答要點為「越界」的非法與侵占概念,故考生作答必須扣緊題文的「墾越滋事」來發想。第3題聚焦於資料丙,官員認為可禁絕占墾的理由有二:一是界外土地交由軍隊屯墾;二是清丈多餘的土地可由人民租佃,考生答題時須兼顧上述兩點,方為完整。

()參考答案

1.土牛溝 土牛線;劃分「生番」與「熟番(漢人)」區域。

2.漢人(熟番)一再越界拓墾,侵奪原住民(生番)土地,為免產生糾紛,只好重新劃線為界。

3.界外土地由軍隊駐紮屯墾;丈溢的田園由人民租佃,政府徵租。

()考生作答情形

本題組以最後一道的答題狀況最不理想,考生普遍難以掌握資料丙中官員立論的根據。部分考生取巧地抄錄題文,卻不加以解釋;或只草率引述「各有定主」的結論,而不詳加說明。也有部分考生讀出證據所在處,卻無法通貫理解,明確指出界外土地由軍隊駐紮屯墾,及丈溢的田園由人民租佃的兩種情況。由於敘述不完整或不精確,只能拿到部分分數。

第一、二道的提問具相關性,就歷史情景而言,清政府設置土牛溝的主要目的在於區隔「生番」與「熟番(漢人)」的生活空間;至於官方需不斷重新畫線的原因,則是因漢人不斷越界侵墾。考生大致多能把握此歷史演變,唯遇到專有名詞的「土牛溝」、「土牛線」、「番界」,少部分未能準確回答。其次,較常見的問題是作答過於籠統,比方只寫「避免原漢衝突」、「便於國家統治」,雖屬政策施行的最終目標,卻非設置土牛溝的直接用意。又如清政府不斷畫線的原因,有些答「漢人深入內山」,但當時並非所有內山都受到管制,悖離了歷史事實;又或者只注意到「漢人越界」,卻疏忽兩族群的越界交往未必違法,更不意味著「侵墾」,故此類作答無法完全給分。

第二題

()評分標準說明

本題組藉由三段不同文本,論述《周禮》在中國歷史上曾發揮的作用與影響。第1小題首先要考生勾勒三段文獻中的作者共識,並於提問中引導思考線索為「就理想或現實角度」,故作答方向為政治理想或政治藍圖。若考生從能否實踐的角度回答,則稍嫌不足,因資料丙錢穆並無議論《周禮》在現實上的可行性,僅指出其成書的可能時代。第2小題於提問中指引考生從資料丙中擷取證據來概括王安石假《周禮》之名,行改革之實的用意,答案很明顯是「托古改制」,別無其他。第3小題是史學常見的資料辯證法,需能精準掌握作者使用的證據及其論述的有效性。資料丙錢穆主張《周禮》並非出自周公之手,其關鍵證據為《周禮》中祭祀五帝之禮不見於春秋以前;而對劉歆、王莽的托古改制,乃至戰國學者為因應世變提出的國家藍圖等之敘述,都與資料甲無直接關連。

()參考答案

1.政治理想 政治藍圖

2.托古改制

3.《周禮》中祭祀五帝之禮不見於春秋以前。

()考生作答情形

本題組考生答題狀況值得注意,特別是第2小題的「托古改制」,考生多答成「因應世變而提出的國家藍圖」。由於提問是希望考生利用資料丙的文字,來概括、對應資料乙中的王安石作法,「托古改制」理應是最恰當的用語。反之,如果回答「因應世變而提出的國家藍圖」,從實際面而言,王安石可使用的方法甚多,不一定要採取「托古改制」,故其與正確答案指涉之內容稍有差距。另外,部分考生直接抄整句題文,但多了「所偽造」三字,意思全然不同,因為一來宋代《周禮》早已成書,並非當時所偽造;二則王安石編撰的《周官新義》,確實為他所著,也無偽造的問題。

3小題也有類似現象,考生在文意理解或書寫上常未能切中核心,表述不夠到位。提問已鎖定《周禮》的成書時代,要求考生找出錢穆不同意鄭樵立論的依據,應該不算太難。但所見之考生作答內容卻出乎意外地多元,舉凡資料丙的四句話幾乎是輪流上場,顯見未能通曉錢穆論證的重點。其次,尚有考生注意到「《周禮》中祭祀五帝之禮不見於春秋以前」,卻遺漏了「五帝」,只寫祭祀之禮等詞,但此並非敘述不足,而是認知出錯,因祭祀五帝僅是諸多祭禮之一,錢穆並非指春秋以前毫無祭祀之禮。可能考生閱讀時粗心,沒能確切把握文意精髓。

至於第一小題,考生的掌握度相對較好,雖然答案五花八門,但大多能聚焦於《周禮》的理想性作答,少部分注意到現實中能否施行,唯後者不是資料丙的敘述重點,故若寫成「現實無法實行」,答案相對不完整。

第三題

()評分標準說明

中古後期歐洲部分國家開始出現商業城市,以威尼斯、法蘭德斯最為著名。本題組即圍繞第1小題答案中的丁——威尼斯展開提問。當時威尼斯因商業興起,出現以市民或商人為中心的新社會階層,而他們積極參與政治,與封建領主談判,爭取城市的自治權,促成「自治市」的發展。本題組便以此歷史演變為背景,測驗考生對自治市的發源地、政治體制及參與成員的社會背景之瞭解。

在閱卷評分的部分,第1小題「丁」為標準且單一的答案。第2小題稍微開放,考生能答出自治市的相關詞語,如城邦、獨立市鎮也能得分。第3小題只要具體指出為中產階層雛形的市民階級、商人階層或資產階層等,都能得到分數。

()參考答案

1.

2.城邦 自治城市

3.市民階級 商人階層

()考生作答情形

關於第1小題的地理位置,多數考生能正確寫出。至於第二題當地的獨特政治體制,部分同學似乎較難聯想至關鍵詞「自治市」,有些串連到行會、商幫或對抗封建體制的歷史知識,有些則矇矓寫著聯盟、結盟等未知所云的詞彙。就閱卷角度而言,前者的作答大約還能知曉時空背景;後者則完全看不出知識脈絡,唯二者皆未觸及政治體制的特色,無法得分。第3小題詢問主導政治體系的社會力量,考生回答相對多樣,舉凡公民、工商階層、行會、工匠,乃至當時還未出現的資本階級、白領階級等詞彙,都屬錯誤答法。大體而言,本題組答題狀況算好,相較於前後幾道需描述或解釋的問答,本題組只要抓到關鍵概念,考生多少能拿到分數。

第四題

()評分標準說明

本題組以二戰後美蘇對立的冷戰為背景,結合文本閱讀與資料證據的考察,測驗考生能否正確判讀文獻的書寫脈絡。本題組的命題設計,其實隱藏著引導學生辨別與閱讀資料該注意的細節。第12小題具有關連性,要學生判斷文中「帝國主義與反民主陣營」與寫作者背景,此可從描述裡蘇聯自詡為民主陣營,批判美國及其盟邦為「帝國主義與反民主陣營」的語境脈絡下找出答案。考生一旦確定資料的寫作背景後,要回答第3小題相對不難,只要擷取題幹證據,並簡單加以說明,如「指責美國」或「肯定蘇聯」等判斷結果即可。

()參考答案

1.美國及其盟邦

2.蘇聯

3.舉例如:

指責美國:「建立一個侵略性軍事集團」 在「1950年,它侵犯遠東地區」或 「追逐世界霸權的美國帝國主義者」 「試圖點燃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烽火」。

肯定蘇聯:「對其他人民民主國家嚴守不干涉內政的原則」 「致力盡到國際主義責任」 「以穀物、種子和原物料援助他們」。

()考生作答情形

本題組小題間連帶關係緊密,考生若無法正確把握文意,恐會接連誤答。例如第12小題是測驗文本閱讀最基礎的辨別作者與書寫對象,部分考生因將「帝國主義與反民主陣營」視為兩種不同的陣營,而錯失分數。臺灣社會普遍有歐美本位立場的思維,面對反方如共產主義視角的文本,經常感到陌生與突兀,這也是造成考生誤讀此文本的主因。另外,也有考生在第2小題的寫作者國家答成同為共產體制的古巴、中國或北韓等國,忽略題文揭示本文件出自「某一陣營領導國家」。第3小題的作答狀況相對為佳,顯示學生多已能掌握找出證據與說明判斷的答題技巧。

參、結語

整體而言,本年度非選擇題的作答情況與往年大同小異。同的部分是考生仍多習慣以簡答方式答題、文字陳述語焉未詳,或文不對題的答非所問等之常見疏漏。異的部分,則是擷取證據與說明解釋的能力較往年提升,空白卷的情況也比過去減少,可見教育現場與學生作答能力的整體性進步。在即將接軌111學年度分科測驗的倒數時刻,根據今年指考考生非選擇題的作答結果,顯示命題設計值得肯定,可作為未來混合題型的借鏡。

其次,今年空白卷比例減少,在閱卷過程中可觀察到考生努力作答的用心,但也發現部分考生對於回答非選擇題依然不得要點。以下提出幾點提醒:一、應避免以關鍵字代答的填充或簡答式寫法,請試著以有頭有尾,有主詞、動詞與受詞的完整句,充分且明確地表達意見。二、答題時要看清楚提問,不要問AB,也不要跳躍性書寫,應藉由文字展現思考的邏輯理路。三、要加強閱讀、理解的能力,非選擇題使用的文本多需經過思辨,建議考生不要急著回答,最好認真、冷靜地細讀題幹與提問,稍作整理思索後再作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