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精準閱讀,適切表達 ──談國文科混合題型的評量精神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林啟屏教授、曾守正教授/審訂
大考中心研究員詹乃凡、潘莉瑩/

大考中心的考試題型,皆經長期研究、反覆修訂,俾使在穩定中求取精進。91學年度起,「大學多元入學新方案」以學科能力測驗(簡稱學測)及指定科目考試(簡稱指考)作為大學校系選才的依據,國文考科選擇題、非選擇題同卷施測,題型包含單選題、多選題與非選擇題。107學年度起,學測國文考科分成選擇題、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簡稱「國寫」)兩份試卷,採分節施測、成績合併計算的方式辦理。自111學年度起,現行學測國文(選擇題)將納入包含選擇題與非選擇題的「混合題型」,更名為「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簡稱「國綜」),並與國寫維持分節施測、成績合併計算的測驗模式。

111學年度即將加入混合題型,此乃呼應108課綱「核心素養」概念,期以多層次且結構化的評量設計,引導考生善用習得的知識與技能,深入思考、解決問題,以體現素養學習的成果。為容納新加入的混合題型,大考中心設計新式答題卷,容許多元的命題、作答樣式,此措施對命題者、答題者而言,可喻之為「解鎖」:命題者突破舊式答案卡劃記的限制,可依不同評量目標個別設計樣式,短答、畫表、作圖等皆可靈活運用,而答題者也不受「既定選項中擇優作答」的限制,可進一步主動表達,書寫看法。

國文考科混合題型評量「精準閱讀,適切表達」的能力

國文考科目前已有單選題、多選題與寫作題型(非選),加入混合題型之後,評量譜系更趨完整。就評分的主客觀而言,選擇題重視客觀性的評量,國寫允許作答者主觀性的呈現,混合題型居中。就作答者主體性展現程度來看,選擇題型最為受限,國寫題型最有發揮空間,混合題型居中。

 

國文考科的混合題型希望評量考生「精準閱讀,適切表達」的能力。作答混合題型時,考生須「嘗試以自己的語言,寫出對文本理解、分析甚至推理的結果。」[1]換言之,混合題型偏向客觀理解文本,要求學生仔細精確地閱讀,簡單明瞭地表達,與國寫相較,答案更明確,字數較少。國寫強調主觀表達能力,抒發個人的見解、感發或體悟,講究組織結構、文辭運用,與混合題型評量重點有別。

由於混合題型是新研發的題型,外界相對陌生,本文擬以國綜學測參考試卷(111學年度起適用)卷一第3234題袁宏道題組為例,說明本題組命題理念,以及混合題型在評量層面的拓展。

試題舉例

以下題組取材自袁宏道兩則西湖遊賞小品文,其中〈晚遊六橋待月記〉為108年新課綱推薦選文十五篇之一。參考試卷納入推薦選文的目的,一為承接國語文課綱的內容與精神,次為適當反映學生課程學習內容。

試題內容與測驗目標[2]

   參考答案

 

題組設計理念與說明

本題組命題以「循序漸進」為原則,學生作答時由選擇題起始,最終帶入個人主觀詮釋,具有客觀邁向主觀的進程。[3]

題組第一題是選擇題型,評量詞義與文意。由於選文甲、乙篇並列,四個選項設計均扣合二文,希望學生理解作品內容之外,尚能進行比較,辨別異同。學生作答本題時須選擇最適當的答案,但不必主觀詮釋,書寫內心想法。

第二題以乙文「文人式的娛樂遊戲」為主題,凸顯模仿、競賽兩種遊戲方式。袁宏道等人賞桃花時,見一位白衣人騎馬而過,「光晃衣,鮮麗倍常」,心生仿效之意,於是「諸友白其內者皆去表」,用意在凸顯色澤,學生作答模仿遊戲時須體察袁宏道一行人以白衫映襯落花顏色的意圖。至於競賽遊戲,乃測驗學生能否理解「多者浮,少者歌」是「臥地上飲,以面受花」的活動規則。從測驗目標來看,本題「原文文句」一項評量訊息檢索與擷取的的能力,「規則說明」一項評量文意理解能力,均以閱讀理解能力為主,但學生不再只是圈選最適當的答案,而要主動表達,如回答模仿遊戲時須找出對應的原文,回答競賽遊戲則要掌握「多者浮,少者歌」的意涵,將之轉化說明。

第三題向外延伸取材,藉由袁宏道《瓶史清賞》「得其時」的觀念統攝甲、乙二文。「得其時」的概念在甲、乙二文中並沒有詳細說明,但文章多處可佐證此觀念,如甲文「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以行家口吻道出最佳遊賞時間,乙文「此雨為西湖洗紅,當急與桃花作別,勿滯也」透露把握時機的急切心情。由於相關文句眾多,題目設計時為了聚焦,選擇甲、乙二文各一則賞花相關文句,請學生判斷作答。要特別說明的是,甲文「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尤有辯證空間,其時梅花為寒所勒,難得地與杏花、桃花相次盛放,但袁宏道依然守著桃花而不去賞梅,這究竟是得其時,還是不得其時?讀者可依個人理解,做出合理的詮釋。學生作答本題,須掌握「得其時」觀念用以統整文章,進一步帶出含有主觀意味的詮釋。本題有「符合/不符合」可勾選,無論學生勾選哪種答案,只要觀點與論據互相呼應,言之成理,就能得分。

就作答形式來看,本題組在選擇題之外,尚出現填表、勾選等作答方式。就測驗目標來說,本題組對應「B1.訊息的檢索與擷取」與「B2.文意的理解、比較、分析、統整」兩項,細究之,各題仍有不同側重。如第32題除了理解,尚須比較,第33題涉及擷取訊息與文意理解,第34題運用統整能力。學生作答非選題型時,雖有個人詮釋的空間,仍須扣合原文,不能僅依循己意,過度延伸或恣肆漫談。

混合題型在評量層面的拓展

混合題型以題組的形態呈現,新式答題卷更解除了命題、答題的限制。就命題者而言,可依閱讀歷程、測驗目標、難度高低等方面規劃佈局,增加試題樣貌的寬度;就閱卷者而言,可藉非選題型作答結果分出學生程度差異,展現評量層次的深度。

以第33題為例,「原文文句」評量擷取訊息能力,答案為「諸友白其內者皆去表」,十分明確,評分標準僅分為正確/錯誤二者,但觀察研究測試學生作答反應[4],仍可細究分論之。例如有學生誤答「忽騎者白紈而過,光晃衣,鮮麗倍常」,由此推測,學生抓到表格中「色澤」關鍵詞,據此找尋相關文句,雖能理解騎馬人白衫、桃花顏色相映,鮮麗倍常,但忽略題目中問的是袁宏道一行人「模仿」行為。亦有學生回答「予曰此雨為西湖洗紅」,西湖洗紅雖有色澤,但屬寫景,與題幹「文人式的娛樂遊戲」相差更遠。兩者同為錯誤答案,但可推得學生對題目、文章的理解程度有別。

33題「規則說明」答題關鍵在「多者浮,少者歌」,大部分的學生都能回答此句大意,但部分學生作答時多解釋前文「以面受花」一句,有作「以臉黏落花」者,亦有作「以臉貼花」者,可見理解不夠精準,導致表達不夠適切。

34題希望學生判斷甲、乙文的文句是否符合「得其時」的觀念,並說明理由。觀察學生作答,有學生雖然勾選「符合/不符合」,但理由說明類似文句翻譯,未針對題目作答;或有學生說明理由,但理由看不出與「得其時」密切相關;亦有學生不理解「得其時」一詞的意義,理由寫作者沒有「選時段」賞花[5]。凡此種種,都可進一步發現學生不同的盲點,此為選擇題無法觀察到的細微區別。運用強化評量「表達說明能力」的混合題型,可相當甄別學生「精準閱讀,適切表達」的能力。

試將第34題的考點改寫為選擇題形式:

袁宏道《瓶史清賞》:「夫賞花有地有時,不得其時而漫然命客,皆為唐突。」雖說談的是室內盆玩,但其中「得其時」的觀念,同樣適用於戶外賞花。下列甲、乙文文句最不符合「得其時」觀念的是:

(A)甲文:傅金吾園中梅,張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觀之

(B)甲文: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

(C)乙文:此雨為西湖洗紅,當急與桃花作別,勿滯也

(D)乙文:偶艇子出花間,呼之,乃寺僧載茶來者

    縱使學生選出正確答案(D),也很難判斷學生作答的依據,究竟因為(D)選項雖有「花」字但不是描寫賞花活動,還是認為(D)不符合「得其時」的概念,這是選擇題型的限制。選擇題型雖有評分客觀、迅速等優點,但就評量層面來看,混合題型拓展了題型發展的寬度,也測驗出能力層次的深度,學生無法藉由猜答得分,而必須正確解讀文本,適切表達想法。

結語

1089月大考中心公告之「111學年度起適用之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總說明」提及研發混合題型的用意,乃期待「透過不同題型組成題組的連續設問與作答設計,可發揮引導考生循序漸進思考作答並據以評量的效果;在非選擇題組方面,亦可透過更多樣化的設問與作答方式,有提升評量層次的效果。」混合題型對國文考科而言是新發展的題型,也是一種能深度評量學生整合運用能力、表達說明能力的題型。大考中心研發團隊將持續探究命題與閱卷兩方面,祈使測驗目標與文本內涵適當結合,讓新式混合題型發揮應有的鑑別功能與多元評量樣貌,也提醒學生面對混合題型時,在訊息輸入、輸出的過程中,能夠「精準閱讀,適切表達」。 


[1] 引用自111學年度起適用之〈大學入學考試國文考科考試說明(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
[2] 本文僅列舉試題內容、測驗目標與參考答案提供讀者參考,其他詳細資料請於大考中心網站查詢。網頁路徑:大考中心首頁/學科能力測驗/參考試卷/ 111學年度起適用之學科能力測驗各考科參考試卷公告。
[3] 此處「主觀」並不是全然地主觀,而是以文字理解、語言掌握為基礎,依循著文字脈絡,作出帶有個人主觀的詮釋。
[4] 本文列舉學生作答情形,乃依據1081120日至30日期間施測結果。
[5] 學生答案如:甲文勾選「不符合」,理由是:「甲文作者並沒有選時段,而是一整日一直看下來,從朝看到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