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109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 社會考科【歷史】試題特色

國立花蓮高級中學歷史科教師/徐清雲、大考中心研究員/管美蓉 撰

一、前言

109學測社會考科歷史部分取材多元,舉凡社會現象(西非、荷蘭兩地貿易交流);文物(漢代畫像磚、宗教改革時期諷刺版畫、1935年時代雜誌封面);俗諺(英國殖民下的香港);學者觀點(三七五減租、均田制);新詩(日治時期詩人陳千武作品);地圖(十六世紀古地圖);藝術紋飾(伊斯蘭宗教圖案)等皆融入試題,顯見學生已不能僅以歷史課本作為唯一的歷史知識來源,同時也需對社會環境、日常現象與事物,具備觀察與思辨能力。

本年度延續108年合科試題的方向,透過主題來結合不同的學科或領域,學生作答時能整合不同的學科知能,並將所學實際應用在解決日常生活上的種種問題。本年度嘗試在學生熟悉的歷史情境上結合地理或公民的現象或理論,深化對該主題的認識,如第47題宋代施行文人政治的目的(與防止軍人勢力有關);第64題清代開港前主要的貿易經濟組織「行郊」;又如第48題啟蒙時期的沙龍;第56題明清以來專業化市鎮的興起等,都是在學生熟悉的概念上發展合科題組。

二、試題特色

整體而言,歷史教學中核心能力的運用是考察的重點,包括:

(一)時序概念與因果變遷:掌握學科基礎知識,瞭解歷史事件、現象的因果關係,如宋代實施文人政治的背景、三十年宗教戰爭與荷蘭獨立的關係、中共集體化運動失敗的原因等。

(二)歷史理解:在先備知識的基礎上,針對歷史事件與歷史現象,作出符合歷史脈絡的情境判讀。如伊斯蘭教禁止偶像崇拜的宗教特色、漢代畫像磚圖案反映出的時代思想脈絡、西非與印尼兩地花布圖案相似的現象、英國殖民下的香港情境、1935年的《時代雜誌》、國共內戰時的政治情勢、日治時期「戰爭期世代」、北魏均田制設置的目的等。

(三)歷史解釋與史料證據:清初文獻出現萬丹「社」一詞的歷史脈絡,學生需透過題文的敘述,辨別其作為解釋證據的適切性。

三、回饋高中的教與學

底下以今年學測社會考科第23題、題組第3031題、題組第47題為例,說明對教學的可能啟發。

()文本閱讀:透過學者論述,反思三七五減租的目的

23題的答對率59%鑑別度0.71,是一道難易適中且深具鑑別度的試題。作答此題需先掌握這位學者評論的重點,即指出三七五減租「它也可視為是美國在東亞,從日本、韓國到菲律賓,推動的一連串土地改革的一環……其政治性超越經濟性」,從日、韓、菲及臺灣的聯合,可以推知此為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在亞洲對共產勢力的圍堵形勢。綜合分析後進行推論這位學者對三七五減租目的的分析為何?

一位答對的考生表示,「從『政治性超越經濟性』,選項BC可先刪,D台灣無,故選A。我覺得課本讀不到,但可判斷。看到此題會突然有點慌,因為從未探討過三七五背後的真正意義。不過,用刪去法後就覺得還行,不會難。」從上述說明可知,考生不一定習得所有三七五減租的相關看法,但若能掌握文本意涵,結合先備知識,並不難推論出合理的論述,這也是文本閱讀題考察的目的之一。老師上課時可以相關文本作為閱讀素材,讓學生學習將文本放入歷史的脈絡、分析作者的觀點、立場、使用的證據以及文本所隱含的意義等,從強化學生的文本閱讀與理解能力,進一步推至分析、歸納、判斷、評價。

詳見試題(第23題)

(二)判讀圖像:以諷刺畫連結畫作出現的時空背景

30題的答對率為49%,鑑別度是0.19;第31題的答對率為59%,鑑別度是0.48,這一題組屬於難易適中的試題。第30題係透過史料(諷刺畫)的判讀,找出相符的時空情境,考生須具有先備的歷史知識,再透過材料敘述進行時空判斷。考生若能掌握十五世紀的義大利為羅馬教廷所在,結合判讀此一版畫內容反映出對神學家、教士的諷刺,不難推論出此畫最有可能流傳於新教盛行的十六世紀的日耳曼即宗教改革最初發源地。

先天受到課堂限制的歷史教學,傳統呈現方式多為文字敘述。然而,歷史並非只存在於課本的文字敘述中,透過對歷史文物的解讀,往往也能看見歷史文物曾經存在的那個時代。近年來坊間也不乏用文物說出時代故事的歷史著作,如利用大英博物館館藏說出100件文物的故事等書,諸如此類,在在顯見教學現場中材料與教具的選用,以及教學設計勢必走向更多元活潑。

詳見試題(題組第3031題)

(三)史公合科:以〈神童詩〉為題,深化對宋朝文人政治的認識與影響

47題的答對率為74%,鑑別度0.54,是一道難易適中且深具鑑別度的試題。本題題組以汪洙〈神童詩〉作為試題情境,探討宋代實施文人政治的現況與帶來的問題。公民題是從文人從政的現象,找出關鍵概念與證據(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來點出文化位階的概念,進而隱含宋代文人「從政」,並不是為了「參與政治」而是為了提升自我的「社會階層」。歷史題則分析宋代實施文人政治的背後目的到底為何?而這個目的卻是導致宋代走向亡國的主要原因。

回饋於高中教學與學生學習,本題組強調從史詩媒材論述其前因後果的關係,借鏡歷史的經驗,一方面讓學生理解學習古今中外每個歷史朝代並不是為了單純的知識背誦,而是要了解每個時代背景下其政策實施的真正意涵、目的和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應用於解決現代日常生活課題;另一方面,教師可置換不同歷史朝代的素材,引導學生先了解文字背後的歷史意義,深化學生的價值判斷並產生學習遷移的作用,例如歐洲對於難民政策的態度如何影響執政者在「民意選票」與「人道關懷」間作出取捨。

詳見試題 (題組第47題)

四、結語

整體而言,本年度歷史試題能與情境結合,重推理分析,考生在作答的過程中,除了掌握歷史文本的內容與意義,還需在理解的基礎上透過推理、分析來作答,重視基礎知識與生活情境的整合運用。此外,本卷取材及設問重點符合學生高中所學範圍,試題難易適中,且具鑑別力。另一方面,合科為必然趨勢,考生作答時需整合不同的學科知能,融會貫通。期待未來社會科合科題的設計,能朝兼顧情境與各科深度的方向精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