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109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 【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試題特色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徐千惠老師 撰

一、前言

本年度的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簡稱「國寫」),兩大試題的取材能切合考生的成長與生活經驗,並藉由各題的寫作任務,引導考生反思個人經驗,表達看法,抒發感受。今年試題的共同特色是「取材生活化」、「考點靈活化」,至於兩大題的試題特色與對教學的影響,分述如後。

二、試題特色

(一)第一大題涉及玩具文化分析與個人成長經驗的反思

今年國寫第一大題藉由「玩具」連結現代生活與文化層面,引導考生就個人成長經驗,寫出理性分析後的看法。本題偏重測試考生的知性統整判斷能力。就試題取材特色而言,今年的取材改以文字為線索,要求考生分項回答問題(一)與問題(二)。就考點來看,問題(一)希望考生從張盈堃〈物體系:玩具的文化分析〉檢索文本訊息,於80字內說明積木誕生的背景因素,因此本題的回答須「有憑有據」。再於問題(二)就個人成長經驗,說明玩具對自己而言是偏向「玩物喪志」或「玩物養志」。

本題藉由「玩具」這個題材引導考生分析自己的成長歷程,自己如何區分「喪志」或「養志」?玩物讓自己養了什麼?喪了什麼?不只是介紹自己成長經驗中玩過的玩具,考生同時要說明、分析這個玩具對自己生活帶來的影響。從張盈堃的引文提示,可知玩具的種類與特色,呈現的不只是物質本身,還可反映出背後蘊含的意象、敘事、歷史記憶與社會價值觀的變遷。考生從檢索問題(一)的文本訊息中,就可推知玩具還反映了人們在教育態度與教養方式的變化。本大題偏重測試考生能否「正確解讀文字或圖表,適當分析、歸納,具體描述說明」,以及能否「針對各種現象提出自己的見解」。整體而言,偏重於測試考生的知性統整判斷能力,但考生同時也須融入個人的生命經驗。

(二)       第二大題以古典詞作與當代散文啟發感思

國寫第二大題以甲、乙兩則文本互為對照,題幹要求考生以「靜夜情懷」為題,並連結甲文或乙文的體悟,抒發個人對靜夜的體驗及感受。本題偏重測試考生的情意感受抒發能力。甲文為蘇軾的〈臨江仙〉詞作,蘇軾面對夜闌風靜的氛圍,興發「小舟從此逝」的出世懷想。乙文摘錄自陳列《地上歲月.山中書》,作者從山居中的恬靜興發個人對紅塵的入世眷戀,體認「人間是我的根本用情處」。

「靜夜情懷」一題對考生而言,書寫個人經驗固然不難,但透過偏向「出世」與「入世」的不同閱讀素材,既引導考生進行個人經驗的反思,也對整體的敘寫方向做了若干限制。考生可剖析「長恨此身非我有」與「一個人來山上享受的幸福是否由逃避得來、是否虛幻而脆弱」的衝突糾結,亦可思考「我」的個人定位,考生若只就其中一篇引文的部分訊息,抒發夜間聽聞外界聲音所觸發的感想,亦無不可。

三、回饋高中的教與學

以第一大題而言,回饋高中教學的建議:過去兩年,第一題都以圖表為素材,可能引發「側重知性能力考察的試題有其特定模式」的誤解。事實上,素材型態無論是圖表或文字,篇章無論是取材自詩歌或說理文字,或多或少都需要知性的判讀能力,也都可以被賦予偏重知性判讀或情意抒發的寫作任務。考生若想在國寫題有更理想的發揮,以國文學科的學科本質來檢視,平日即應持續積累自己的閱讀經驗,廣泛吸收各類文本的素材,閱讀理解力是終身學習不可或缺的能力,想在短時間內囫圇吞棗拚命吸收並非最佳策略。另一方面,考題往往會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是想提醒考生用心生活,珍惜自己的每段經歷。人生沒有白走的路,生活點滴都可能成為關鍵寫作素材,不應甘於胡掰硬湊虛應故事。今年以「玩具」入題即提供了適切的示範。

其次,第二大題的情意題,既以測驗考生是否具備情意、想像等感性的表達能力為主,又希望考生能具體寫出個人實際生活經驗,並表達內心情感,二者如何結合?藉由平日生活中必然經歷的某個時段,請考生抒發那個時段可能經歷的活動、引發的情懷與想像,是最容易結合「真實」與「想像」的切入方式,讓考生有根據地發揮想像。加上國寫題是測試考生結合「閱讀理解」與「溝通表達」二項國文學科本質的評量方式,因此本題先要求考生閱讀兩則引文,讓考生還是要經歷一段閱讀理解的過程再作答。靜夜情懷固然是情動於中的個人觀感興發,但解讀蘇軾與陳列的作品仍需有理性分析的歷程。文本古今並舉,也在提醒考生無論古今,人們對於出世或入世的懷想,不同的際遇與不同的年齡階段都可以有各自的揣想,考生對於夜闌人靜時興發情懷的經驗並不陌生,為了各種因素在靜夜「人不寐」的經驗,應當可以靈活發揮。

四、結語

本年度的兩道國寫試題,因為皆與考生的生活經驗相連結,無論是「玩具」或「靜夜情懷」,皆易於明瞭、發想,並產生共鳴。測驗目標區分出「知性」與「情意」,只是試題的側重點有別,寫作時很難截然二分,考生也都必須適切穩妥地遣詞造句、組織成文。國文科的教學任務是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與溝通表達的能力,今年的國寫試題所測驗的正是上述兩項能力的綜合表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