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108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試題特色

國立臺南家齊高級中等學校國文科教師/曾安琪 撰
大考中心研究員/曾佩芬 撰

一、前言

國寫測驗目標淺說

在現今這個重視表達的時代裡,大約所有人都不會否認理性思辨、跨域閱讀、客觀說明、主觀評論等能力的重要性,所以104年正式提出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簡稱「國寫」)將評量「知性的統整判斷能力」時,社會各界對此幾乎沒有疑義。高中師生雖明顯對跨域書寫的備考如臨大敵,但都能理解這是各國寫作測驗的共同趨勢。
但是,國寫的另一項測驗目標「情意的感受抒發能力」,則自始至終被認為屬於國文領域、甚至是文學領域的專項,雖然此目標普遍受到高中國文教師支持,甚至希望提高占分,但卻不易得到理工領域學者的青眼。
今年3月,新聞媒體熱烈討論以AI人工智能製作申請入學備審資料的話題,欣見有大學教務處招生策略中心人員指出「若完全依賴AI,會寫出沒有特色的自傳和讀書計畫。要寫出令人感動和驚艷的自傳和讀書計畫,應該有溫度和情感,才能感動人心,在所有申請者中脫穎而出。」
事實上,「情意的感受抒發能力」測驗目標想強調的,正是學子在未來擔任教師、律師、醫生、工程師、會計師、社工人員……等任何工作時,都不能缺乏的「溫度和情感」。因為沒有任何一項事業,可以脫離人而存在,即使是最前端的科學研究,也是為了增進人的福祉,必須對人的需求有所關懷。在情意的試題中,想評量的並非學生熟背佳言錦句、名人事蹟的能力,也不是評量考生寫作技巧與為文造情的能力,純粹是希望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學子能時時培養呵護自身的感受能力,在試題所提供的情境下,真誠地表現出來。
107、108兩年,「情意的感受抒發能力」試題取材雖有不同,但問題(一)都是評量考生感受、體會、詮釋文本的能力,有些國文老師可能認為試題涉及理性分析能力,區隔不明,但如果願意細察問題核心,便能發現實與「知性的統整判斷能力」問題(一)截然有別。知性題的問題(一)強調材料或圖表的證據力,情意題則須細心體察文意,強調領會作者或文中人物心思的能力。
由於寫作完整篇章的能力至為重要,因此107、108兩年情意題的問題(二)都要求考生據題寫作一篇文章。問題(二)雖然看似接近傳統命題作文,但相較於學測、指考時期的引導寫作,試題提供的材料能觸動考生的靈感或心情,讓考生發揮時不致全無頭緒。考生有時可能會擔憂自己所寫的內容是否會遭閱卷委員誤判為虛構,影響得分。藉此一隅特別說明,文章是否流露真情實感與個人深刻的體會,在適當的文字形式下具有感染讀者的力量,才是評分的關鍵。日前所讀對杜甫詩「思飄雲物動,律中鬼神驚」的詩評可為輔證:「客觀上的虛構並不能否定主觀上的真實。在詩人的主觀感受上,一句好詩寫出來,就是會讓天翻地覆,風起雲湧」。

二、入闈高中老師看108學測國寫試題特色與教學策略建議

(一)試題特色

 1. 符合素養導向命題精神
       著重素養導向,與生活經驗連結。期望考生能關心時事與各類議題,適度參酌多元資料,擴大認知來源,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與思考架構,有脈絡地解讀分析,提升說明、議論的能力。
   2. 結合生活常見議題
命題取材國民健康署調查結果和相關研究報導,評量學生能否判讀圖表後說明哪一群體應列為優先宣導對象,並能綜合不同資訊和個人經驗,針對「中小學校園禁止含糖飲料」的議題進行思考與議論。

(二)教學策略

由於現今3C產品盛行,學生閱讀速度雖提升,但傾向接受輕薄短小的訊息,或習慣接收他人整理的懶人包,往往疏於確認原始資訊或是沒有耐性閱讀長篇大幅、詳細解釋的文本,導致擷取的訊息片面化、知識零碎化,但更人擔憂的是,學生無法判斷訊息的正確性,更無法合理又精確表達自己的觀點。
因此,在日常的閱讀過程中,可建構學生步驟化的閱讀策略。
1. 第一步:審題、取材─審題目、審提示、審材料
   (1) 正確讀題目:確定寫作範圍、重點、形式
   (2) 仔細讀材料:可請學生畫線、圈關鍵字
   (3) 逐步圈重點:根據寫作範圍檢索閱讀材料中必要的關鍵字
   (4) 歸納重點:可練習下小標
2. 第二步:分析、評論
   (1) 選擇立場,決定寫作方向與重點
   (2) 設計架構:定義(立場)+敘事(例證)+分析評論
   (3) 說明並解釋觀點:逐步解釋想法、舉證說明、分析利弊、提出具體建議 
老師在日常課堂的訓練,也可提出議題讓學生進行思辨的訓練,有利於:
1. 有效培養學生歸納統整、邏輯推理與批判能力的閱讀素養。
2. 面對不同議題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傾聽與探索多元觀點,加以彙整歸納成自己的觀點。
3. 從資訊的閱讀、蒐集、分析、整合中,建立自己的觀點,再透過文字與語言的訓練有條理地表述。

三、108學測國寫試題特色與評分原則

本年度的「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簡稱「國寫」),除了考試時間調整為90分鐘外,其餘規劃悉如去年,以協助考生安心應試。
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包含兩大測驗目標—知性的統整判斷能力與情意的感受抒發能力,期望讓考生都能有機會充分展現自己的專長。本年度第一大題評量考生分析圖表與闡發、論述的能力,試題引用政府部門調查結果和相關研究報導,評量學生能否解讀圖表,綜合不同資訊和個人經驗,進行思考與議論。第二大題引用關於陶潛的史料與現代小說作品《千江有水千江月》中的一段情節,兩文雖時代背景與情況不同,但其中都呈現對他人的憐惜及善意,更進一步將體貼與溫情化成具體作為,令人動容。試題希望檢測考生對文史作品的理解與體察能力,也綜合評量考生抒發經驗與情懷的能力。兩大題評量重點明顯有所不同,切合本中心所公告的兩項測驗目標。
(一)第一題
1. 試題
2. 各子題評分原則說明
本題取材自國民健康署的調查結果,結合關於高糖飲食的研究論述,評量考生能否正確判讀圖表訊息,並說明判讀內容;進而要求考生針對指定議題發表看法,評量考生表達個人見解的能力。
問題(一)要求考生依據圖1、圖2具體說明18歲(含)以下學生的哪一群體(須註明性別)應列為減糖最優先宣導對象?並說明理由。考生須於所限80字內陳述所認定的群體與理據。試題並未預設單一答案,而可接納不同的合理推論,例如:依據圖1、圖2,國中男生每週至少喝1次含糖飲料的人數與每週平均飲用次數均為最高,因此宜對其強化宣導;或依據圖1、圖2,國小男生升國中後,每週至少喝1次含糖飲料的人數與每週平均飲用次數均明顯增加,故宜對其進行預防性宣導。
問題(二)要求考生對於「中、小學校園禁止含糖飲料」,提出400字以內的看法與論述。考生可採贊成或反對態度,無論選擇何種觀點皆可。試題並未預設立場,兩種觀點亦無高下之分。
國寫的評分標準共分三等六級,大題中分列兩小題時,各小題依其占分設有三等六級的評分原則,閱卷委員分別給予兩小題的得分後,由電腦系統計算該大題的得分。在本題的問題(一)部分,考生若能依據圖示正確說明宣導對象,理由具體而清晰,可得A等,對應分數為4或3分,視文字或作答精確程度而微調得分;能依據圖示說明宣導對象與理由,惟敘述欠具體清晰,則得B等,對應分數為2分;略涉及宣導對象或理由,惟未引用圖示資訊,或說明紊亂,則為C等,對應分數為1分。至於問題(二),評分原則依序為言之有物,論述清晰,文辭精練者,得A+級(19-21分);條理分明,論述扼要,文辭暢達者,得A級(15-18分);論述合理,文辭得宜者,得B+級(12-14分);論述普通,文辭平順者,得B級(8-11分);論述空泛,文辭欠平順者,得C+級(5-7分);論述雜亂,文句不通者,得C級(1-4分)。空白卷、文不對題,或僅抄錄題幹,則給予0分。
此外,由於國寫設定明確的作答區,故考生若未在第一題作答區範圍內作答,酌扣1分。
閱卷委員在評分過程中,是先區分上(A)、中(B)、下(C)三等,進而在該等中,依表現高下判斷屬於原級或+級,再從所認定的級別內選取最適分數。這樣的評分方式,既能透過等級的判定達成共識,又能在等級之下依據個別情形(如用詞優劣、錯別字多寡、標點符號正確與否)選擇較精確的分數。
3. 考生作答情形
由於試題並未刁難考生,思路清晰的考生多半能夠掌握圖表的訊息,適當地表達國小男生或國中男生宜為優先宣導對象的理由,也都能對「中、小學校園禁止含糖飲料」發表贊成或反對的立場與意見。知性統整判斷能力試題的評量重點,以清楚達意為上,只要言之成理、文從字順,通常可以跨越得分門檻。不過,閱卷期間發現,仍有不少學生未能正確指出圖表中所呈現較需宣導減糖的族群,或者未寫出圖表根據,得不到問題(一)的4分。
本題最高分為24分,較去年提高1分,得最高分者共有11人,較去年5人為多;最低分為0分,共318人,較去年的492人減少,其中有8成以上為空白卷或作答文字不足成句,另有約1成考生文不對題或完全抄襲試題等其他情形。得到等第A(18-25分)者,占全體考生之19.00%;得到等第B(10-17分)者,占全體考生之71.19%;得到等第C(1-9分)者,占全體考生之9.58%。
(二)第二題 
1. 試題
2. 各子題評分原則說明
本題引用《南史.隱逸傳》中關於陶潛的史料與現代小說作品《千江有水千江月》中的一段情節,要求考生體察其中呈現的善意,從而撰寫一篇表現人際溫暖的文章。
問題(一)要求考生依據甲、乙二文,分別說明陶潛對於「人子」、外公對於阿啟伯的善意,文長限120字以內。經由題幹的明確提示,考生應能掌握甲文中的陶潛因疼惜自己兒子,派遣勞役助其處理家中事務,並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叮嚀兒子「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展現了對他人的體貼與溫情。乙文中的外公有著寬容弱者的心,怕阿啟伯因被撞破偷瓜而感到難堪。外公能為他人著想,也同情他人的處境。
問題(二)自題幹所引二則材料延伸,要求考生以「溫暖的心」為題,寫一篇文章,分享個人經驗及體會。由於試題並未設限,考生筆下除了親身經歷之外,也可涉及見聞。
本題兩子題亦各採三等六級評分,考生在問題(一)若能同時說明陶潛對於「人子」、外公對於阿啟伯的心情,解讀深刻,文辭優美,可得A+級(7分);解讀適切,文辭順暢,可得A級(6分);解讀穩妥,文辭平順,可得B+級(5分)。若說明陶潛對於「人子」或外公對於阿啟伯的心情,無法兩者兼備,解讀大致合理,文辭尚可,得B級(4分);解讀不切情理,文辭不佳,得C+級(3分);無法掌握題旨,解讀不當,文辭拙劣,得C級(1-2分)。在問題(二)的完整文章中,能深刻描述經驗,及從經驗中所獲得的體會,敘寫生動,結構謹嚴,文辭優美者,可得A+級(16-18分);能適切描述經驗,及從經驗中所獲得的體會,敘寫細膩,結構穩妥,文辭順暢者,可得A級(13-15分);能充分描述經驗,及從經驗中所獲得的體會,敘寫具體,結構適當,文辭平順者,可得B+級(10-12分);能描述經驗,及從經驗中所獲得的體會,敘寫平實,文辭大致通順者,得B級(7-9分);經驗及體會敘寫浮泛,或偏離焦點,文辭欠通順者,得C+級(4-6分);無法掌握題旨,解讀不當,文辭拙劣者,得C級(1-3分)。未作答、文不對題,或僅抄錄題幹的子題,得0分。
3. 考生作答情形
問題(一)所選取的兩則素材並不艱深,甲文雖為文言文,但多數考生可能自國中時便有機會在課外閱讀的範圍裡涉獵,且試題針對較難的字詞列出註解,更能協助考生正確解讀。乙文中小說的時空背景雖去今已遠,但段落間所描寫人情的細膩體貼,實是永不過時並值得深思的。雖然材料不難,可喜問題(一)仍有相當的鑑別度,能看出部分考生誤讀甲文內容,也有些考生對於乙文外公的善意詮釋粗疏。因此,難度門檻較低,是期望人人都可作答,但跨入門檻之後,作答能力高低仍可加以鑑別。問題(二)的作文題「溫暖的心」,亦屬平易,考生都能寫出屬於自己或見聞而得的故事,甚至頗為感人,幾近逼淚,因此整體得分情形高於去年的「季節的感思」。
本題最高分為25分,共有2人,較去年23分1人表現為佳;最低分為0分,共3,326人,其中約有近9成為空白卷或作答文字不足成句,另有極少數為文不對題或完全抄襲試題等其他情形。得到等第A(18~25分)者,占全體考生之14.66%;得到等第B(10~17分)者,占全體考生之71.89%;得到等第C(1~9分)者,占全體考生之11.00%。
本年度國寫佳作已於3月29日公開刊登於本中心網站,提供高中教學與學生學習參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