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107指考公民與社會科的考前衝刺小叮嚀

臺北市立育成高級中學 公民與社會科/李兆坤教師 撰
指定科目考試即將在下個月登場,準大學生們正努力衝刺。在最後準備階段,關於公民與社會一科,提供下列四個提醒以為參考。
一、加強理解高三選修課程概念
本科在課綱時數規劃中,必修有8學分,選修有6學分,依歷屆試題來看,指考在各單元測驗比重上,高三內容大約占四成多,而非三分之一;因此考生應避免僅熟悉高一、高二課程即應考。在法律課程部分,可以在必修課程概念上加入選修內容做加深加廣複習。在社會、政治、經濟部分,社會階層、勞動意義、意識形態、總體經濟與必修課程關聯較少,更應清楚其概念。尤其,本科有許多概念都是翻譯詞彙,不能僅用中文字面意義來推敲其含義,如此便犯了以國文來念公民的謬誤;在複習後如能用自己的話表達給其他同學明瞭,才算能充分掌握課綱概念。
二、藉由時事聚焦複習課綱概念
本科主要在探討社會現象,常以時事案例入題,這並非測驗時事本身內容細節,而是透過時事來檢視考生對於課綱重要概念的認識。例如由南韓、菲律賓倡議修憲呼聲,可聯想到課綱所提到的國民主權、憲法變遷、各種民主政府體制或是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的優缺點。又如中國大陸通過修憲取消國家主席任期,從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則觀之,該如何解釋?而中國最有權力的官員並非國家主席一職,一個虛位元首如何能取得權力?年初我國公投法的修正,解決過去鳥籠公投缺失之餘,是否仍存在公投制度本身的侷限?是否帶來新的問題?這些問題我們都可以在高中所學中找到答案。
此外,在練習時事類試題時要留意,有時試題雖直接以最近時事入題,對於對該時事背景有初淺認識的考生可能作答較為輕鬆,但多數時候試題會將時事案例重新改寫,將問題單純化,所以,務必要依據題文內容線索來作答,切不可被現實案例所影響,過度解讀反而造成答題困擾。
三、練習長文閱讀找出因果邏輯
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強調閱讀素養教學趨勢下,今年大學學測各科似有增加閱讀素養的傾向。指考的題文一般比較長,由於本科以選擇題命題本有其限制,因此透過長文閱讀題,找出考生對於相關議題的認識與理解,從中判讀事件因果與課綱概念之關聯,將比死記教科書中瑣碎知識來得更為重要。譬如在選修課程釋憲與社會正義一節中,不要硬背釋憲案的結果,可以練習從課文關於大法官釋憲的各種理由中,找出該案例為何違憲或合憲論點(與基本人權相印證),這有助於閱讀素養題型的練習。
四、多元角度分析解讀社會現象
閱讀素養題型另一個特色就是跨領域試題的增加,這在今年的學測社會考科中可以探知。公民與社會係將心理、社會、文化、政治、法律、經濟與倫理學等專業學門所統整,本科題組題型也延續這股趨勢。例如關於深澳火力發電廠興建環評爭議,可以從永續發展、機會成本、程序正義、社會弱勢、民調等角度來評析;勞基法修法一事可從修法程序、勞動人權、政黨政治、勞動市場供需、公共利益衡量來切入。公民與社會一科本就是希望學生透過多面向公民知識,來認識我們的社會與尊重不同文化差異。
此外,多選題的選項,部分題目近年來也揚棄「一題只測驗一概念」的設計,往往有時候五個選項會測驗與題文相關,但分散在幾個不同單元的概念。考生除了熟悉個別單元概念外,也應練習跨課跨冊的統整複習。譬如關於同志婚姻權益爭取的議題,就不能只想到法學的家事訴訟或釋憲;如何透過倡議獲得社會大眾更多支持、如何破解大眾傳媒混淆價值觀、了解維護傳統婚姻的公投如何被提案連署等,都可能可以被設計為一道多選題的不同選項。
綜上而論,在「公民準備參與社會」之際,熟悉教科書中所傳達課綱重要概念,思考與生活時事經驗的連結,增進參與公共生活所需的判斷、選擇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不但是本科對高中畢業生的期待,也是指考所欲達到的測驗目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