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107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 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評分標準說明

大考中心研究員/ 曾佩芬 撰
107年學科能力測驗國文考科之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簡稱「國寫」)共含兩大題,分別對應兩大測驗目標—知性的統整判斷能力與情意的感受抒發能力。考量學生學習各有所長,分析判斷或情意抒發也各有專擅,因此在國寫的試卷架構中,兩大題占分相同,期使考生皆能有所發揮。本文簡要說明各題評分標準與考生作答情形,提供高中師生參考。

第一題 

(一)試題

自從有了電腦、智慧型手機及網路搜尋引擎之後,資訊科技的發展改變了人類大腦處理資訊的方式。我們可能儲存了大量的資訊,卻來不及閱讀,也不再費力記憶周遭事物和相關知識,因為只要輕鬆點一下滑鼠、滑一下手機,資訊就傳到我們面前。
2011年美國三位大學教授作了一系列實驗,研究結果發表於《科學》雜誌。其中一個實驗的參與者共有32位,實驗過程中要求每位參與者閱讀30則陳述,再自行將這30則陳述輸入電腦,隨機儲存在電腦裡6個已命名的資料夾,實驗中沒有提醒參與者要記憶檔案儲存位置(資料夾名稱)。接著要求參與者在10分鐘內寫出所記得的30則陳述內容,然後再進一步詢問參與者各則陳述儲存的位置(資料夾名稱)。實驗結果如圖1:
請分項回答以下問題。
問題(一):有甲生根據上述的實驗結果主張:「人們比較會記得資訊的儲存位置,而比較不會記得資訊的內容。」請根據上圖,說明甲生為何如此主張。文長限80字以內(至多4行)。(占4分)
問題(二):二十一世紀資訊量以驚人的速度暴增,有人認為網路資訊易於取得,會使記憶力與思考力衰退,不利於認知學習;也有人視網際網路為人類的外接大腦記憶體,意味著我們無須記憶大量知識,而可以專注在更重要、更有創造力的事物上。對於以上兩種不同的觀點,請提出你個人的看法,文長限400字以內(至多19行)。(占21分)

(二)評分說明

本題取材自《科學》雜誌的一篇研究論文,評量考生能否正確判讀圖表訊息,並加以說明;進而要求考生針對試題所述的兩種觀點發表看法,評量考生表達個人見解的能力。
問題(一)要求考生根據試題所引用的直條圖,以80字內的篇幅說明甲生為何主張「人們比較會記得資訊的儲存位置,而比較不會記得資訊的內容。」考生作答可有多種合理表達方式,例如:針對【記得位置】高於【記得內容】的比例明確說明;針對【不記得內容】高於【不記得位置】的比例明確說明;明確指出記得位置的比例約在0.47(0.45~0.49),高於記得內容的比例0.27(0.26~0.29);明確指出不記得內容的比例約在0.68(0.66~0.70),高於不記得位置的比例0.48(0.46~0.50)等等。考生若分析理由正確適當,便能得到滿分。
問題(二)要求考生對試題所提及的兩種不同觀點:「有人認為網路資訊易於取得,會使記憶力與思考力衰退,不利於認知學習」、「也有人視網際網路為人類的外接大腦記憶體,意味著我們無須記憶大量知識,而可以專注在更重要、更有創造力的事物上」,提出400字以內的意見。考生可針對兩種不同的觀點提出個人的看法,也可擇一論述,無論選擇何種觀點皆可。試題並未預設立場,兩種觀點亦無高下之分,考生只要能以清晰的文字表達看法,言之成理,邏輯貫連,能首尾圓合,便能得到較佳的成績。
國寫的評分標準共分三等六級,考生如能正確判讀圖1所呈現的實驗結果,分析理由正確適當,且能針對網路工具的利弊,提出自己的看法,論述周延,層次井然,文辭精練者,可得A+級(22~25分);論述清晰,條理分明,文辭暢達者,可得A級(18~21分);分析理由大致正確,針對網路資訊的利弊,論述合理,文辭得宜者,可得B+級(14~17分);論述大致合理,文辭尚稱平順者,得B級(10~13分);分析理由紊亂,針對網路資訊利弊,論述空泛,文辭欠通順者,得C+級(9~6分);論述雜亂,文句不通者,得C級(1~5分)。其次,再視字數是否符合要求,錯別字是否過多,斟酌扣分。
此外,由於國寫設定明確的作答區,故考生若未在第一題作答區範圍內作答,酌扣1分。

(三)考生作答情形

根據閱卷委員觀察,許多考生能夠掌握圖1的訊息,並以適當的方式表述甲生主張之理據;對於試題中提及的兩種觀點,亦能擇一論述,或均發表看法。由於知性統整判斷能力試題所評量的重點,不含文辭的優美與否,考生只要能清楚達意,說明正確,便能得到問題(一)的滿分4分;略有不足者,視情況酌減1分;若解讀有誤,則視錯誤程度再予扣分。由於設題單純明確,問題(一)得分情況甚佳,唯仍有部分考生,僅就試題所述的實驗背景泛論,而未根據圖1訊息說明,背離題旨。
至於問題(二),許多考生無論是否同意「網路資訊易於取得,會使記憶力與思考力衰退,不利於認知學習」,多半都會表達網際網路為現代生活與學習的利器,並舉科學界、企業界的實例為證,稱揚網路科技可對人類的創造力有所貢獻,甚至常見考生引述課內所學之荀子名言:「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強化個人看法。其中亦有部分考生認為人們不宜過度依賴網路科技,對於網路資訊亦不可盡信,應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而書籍與傳統獲取知識的途徑仍有其價值。
本題最高分為23分,共有5人;最低分為0分,共492人,其中約有8成為空白卷或作答文字不足成句,另有2成為文不對題或完全抄襲試題等其他情形。得到等第A(18~25分)者,占全體考生之5.41%;得到等第B(10~17分) 者,占全體考生之79.15%;得到等第C(1~9分)者,占全體考生之15.08%。

第二題 

(一)試題

請閱讀上列詩作,分項回答以下問題。
問題(一):詩中有聲音的傾聽,有視覺的張望,也有快樂與哭泣。作者描寫春天的美麗新世界,但詩題為何命名為〈夭〉?請從詩句中的感官知覺與情感轉變加以說明。文長限120字以內(至多6行)。(占7分)
問題(二):普魯斯特(Proust, M.)在《追憶逝水年華》中說:「一小時不僅僅是一個小時,它是一只充滿香氣、聲響、念頭和氛圍的花缽」,說明時間的認知與感官知覺及感受有關。楊牧的〈夭〉透過感官描寫,傳達季節的感知,請以「季節的感思」為題,寫一篇文章,描寫你對季節的感知經驗,並抒發心中的感受與領會。(占18分)

(二)評分說明

本題引用楊牧的〈夭〉一詩,評量考生體會詩意的能力;進而結合普魯斯特的名著名句,以「季節的感思」為題,評量考生書寫生活經驗、表達情感與發揮想像的能力。
問題(一)提及楊牧該詩描寫春天的美麗新世界,「詩中有聲音的傾聽,有視覺的張望,也有快樂與哭泣」,要求考生從詩句中的感官知覺與情感轉變,以120字以內的篇幅,說明詩題為何命名為〈夭〉。經由題幹的明確提示,考生應能掌握作者在詩中透過小魚游動的聲音、日光的閃爍、微風的吹柳、野草莓的蔓生以及蜥蜴的出現,傳達對於春天美麗新世界的快樂心情。但詩的最後,由快樂轉為哭泣,指向一片樹葉提早轉黃的感傷,傳達春天中也有枯萎凋零的生命,正是詩題命名為「夭」的緣由。閱讀文學作品時,讀者會直接從字裡行間理解其意,並依個人的素養,得到不同的體悟,因此考生只要能以詩句中的感官知覺與情感轉變,具體說明詩作命名為〈夭〉的緣由,解讀確當深刻,文辭優美流暢,就能得到高分。至於原作者是否有更深微的寓意、或更廣闊的聯想,讀者既無法查證,也無須過於執著。
問題(二)延伸引用普魯斯特在《追憶逝水年華》中的名句:「一小時不僅僅是一個小時,它是一只充滿香氣、聲響、念頭和氛圍的花缽」,說明時間的認知與感官知覺及感受有關,而楊牧的〈夭〉便是透過感官描寫,傳達季節的感知,因此請考生以「季節的感思」為題,寫一篇文章,描寫自己對季節的感知經驗,並抒發心中的感受與領會。生活在自然界一年四季不斷遞嬗的大環境中,人能感受到色彩、聲音、氣息、滋味、溫度種種變化,故有豐富而真實或具體的經歷與感受可資取材、發揮,但筆下的所感所思是否能深刻動人,仍有高下差異,至於敘寫之細膩、結構之謹嚴、文辭之優美,也都是本子題得分的關鍵。
本題亦採六級評分,若考生說明命名緣由確當深刻,且針對季節感知經驗、感受與領會,敘寫細膩,結構嚴謹,文辭優美者,可得A+級(22~25分);說明緣由適切深入,季節感思敘寫生動,結構穩妥,文辭順暢者,可得A級(18~21分);說明緣由尚稱正確,對季節感思之敘寫具體,結構適當,文辭平順,可得B+級(14~17分);說明緣由大致合乎情理,對季節感思的敘寫平實,結構尚稱合宜,文辭大致通順者,得B級(10~13分);說明命名緣由不切情理,對季節感思的敘寫不具體,或偏離焦點,結構鬆散,文辭欠通順者,得C+級(9~6分);解讀不當,未說明命名緣由,無法掌握季節感思之題旨,敘寫雜亂,文辭不通,內容貧乏者,得C級(1~5分)。其次,視標點符號使用之欠當與錯別字之多寡,斟酌扣分。
另外,未遵守作答區之規定,從第一大題作答區開始寫作第二大題者,扣1分。

(三)考生作答情形

由於問題(一)明確指出「請從詩句中的感官知覺與情感轉變加以說明」,故而作答時,考生必須從「感官知覺」與「情感轉變」兩方面說明詩題為何命名為〈夭〉,才能達到A等(6~7分)的基本要求。與第一大題的問題(一)不同,本子題作答在方向正確之餘,內容須有一定的深度,文辭亦應優美流暢,才有機會得到滿分7分,所以相形之下,試題難度稍高。從考生作答可以看出,最常見的誤解是認為詩中「一片樹葉提早轉黃的聲音」係暗示秋天已然來臨,但事實上,「夭」是指瞬間的凋零,並非時序推移的正常節奏,而試題已直陳本詩描寫春天的美麗新世界,春季之後尚有夏季,不會直接由春轉秋。其他常見的誤讀另有認為本詩寫的是嬰兒早夭,或者詩人將自己比喻為那片提早轉黃的樹葉等等。
考生在問題(二)所敘寫的季節,以秋季為大宗,蓋因秋季有色彩的紛陳變化、風與葉的獨特聲音及氣息、農藝園產的豐美滋味……可以著墨之處甚多,而除了自己對秋季的記憶感觸之外,另有音樂家與文學家的諸多頌歌可引為共鳴。其次常見許多考生四季皆寫,每段各以春、夏、秋、冬為核心。與問題(一)相同,本子題雖然易於起筆運思,卻必須輔以內容的深刻性、文字的流暢度,得分才能脫穎而出。至於將「夭」看成「天」,將「感思」看成「感恩」者,只要作答內容能回扣題旨,仍會酌予給分,但藉本文提醒未來的考生,在考場切勿太過焦慮,應先仔細閱讀試題,確認理解無誤後再行作答。
本題最高分為23分,共有1人;最低分為0分,共2,103人,其中約有92%為空白卷或作答文字不足成句,另有極少數為文不對題或完全抄襲試題等其他情形。得到等第A(18~25分)者,占全體考生之2.14%;得到等第B(10~17分) 者,占全體考生之63.94%;得到等第C(1~9分)者,占全體考生之32.36%。
本年度國寫佳作已於3月30日公開刊登於本中心網站,提供高中教學與學生學習參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