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106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社會考科試題初步分析

大考中心研究員/謝政達、管美蓉、廖淑雯 撰
106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社會考科共有72道試題,均為四選一的單選題,每題2分,滿分144分。每分科各有24道試題,公民與社會試題為第1至24題,歷史試題為第25至44及65、68、70、72題,地理試題為第45至64及66、67、69、71題。
【公民與社會】
今年學測社會考科結束後,一般考生對於公民與社會的試題反應大致良好,認為難度中間偏易;各個高中教師的試題評論團體,包含臺北市高中輔導團、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以及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也都認為本次考試沒有特別爭議的試題。
試題沒有引起爭議是件好事,也是設計試題時應該達到的基本目標之一。除了爭議性之外,我們仍應整體檢視本次的試題,以瞭解其呈現的特色與方向。
一、各單元試題分布平均
一如往年,高中公民與社會的試題均依照課綱各單元的學分數,予以適當分配,必修課程共有四個單元,每個單元都有6題,其課次的分布也大致平均,單元一、單元二及單元四的6題都是分散在六個不同的章節,只有單元三法律領域的試題較為集中在四個章節,民法與刑法相關各有2題。
二、主要測驗課程重要概念
本次學測公民與社會試題每一題都是測驗各單元的重要概念,例如社會學單元的非營利組織、國際非政府組織、媒體識讀、通過儀式、人權;政治學單元的國際組織、政治中立、選舉制度、代議民主;法律單元的正當防衛、限制人權的法律保留原則、遺產繼承;經濟學單元的外部效果、政府管制、機會成本與GDP等,幾乎沒有過於瑣細與記憶類型的試題,考生只要瞭解相關概念,即可透過題幹的線索,選出正確的答案。
三、試題多與生活或時事相關
公民與社會課程與日常生活及時事息息相關,試題也常常會出現相關的素材,今年學測也不例外,如第3題社會學的家庭類型、第4題新聞媒體的庸俗化現象、第7題的國際難民議題、第8題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第10題的食安議題、第15題遇竊賊入侵的正當防衛、第16題機場安檢的言論自由議題、第17題專用垃圾袋、第21題排隊代購智慧型手機以及23-24題的債權、遺產繼承等均屬之。
四、圖表與題組試題略少
今年學測公民與社會只有一題圖表題,即第7題以國際難民地圖測驗考生政治學相關概念,是較有創意的試題,但可惜整卷只有本題測驗考生閱讀圖表能力。此外,題組試題也只有第23-24題一組兩題,且測驗的兩題是較為接近的民法相關概念,也缺乏跨單元的整合。本次圖表與題組試題較過去幾年減少,同時缺乏跨單元的整合試題,是本次試題設計較為可惜之處。
本次公民與社會試題雖然幾乎沒有發生爭議,但是有高中教師及部分社會人士對第3題提出不同的看法。部分高中教師指出,第3題測驗家庭的類型,為95課綱之內容,不符現行課綱。然而,根據現行課綱,單元一自我、社會與文化的主題二人己關係與分際的「家人與同儕關係」主題之內容,實可涵蓋此一範疇,雖然本主題對於家庭的類型較少著墨,但本題測驗的重點在於考生是否瞭解社會變遷對於家庭類型及其構成的影響,根據題幹所提供的訊息,即可選出正確的答案。
此外亦有部分社會人士認為本題為「多元成家」理念背書,實為誤解。本題測驗的是社會學相關概念,而社會學是研究社會現象的學科,對家庭一般的分類是這個學門研究的一部分,為的是能說明、解釋目前社會存在的家庭現象以及變遷。以家庭型態而言,隨著臺灣從農業社會到工、商社會的變遷,家庭的型態也隨之改變:從過去的大家庭、主幹家庭為主,到核心家庭為主,再到目前出現較多的隔代、單親、無親屬關係家庭等多元型態的家庭形式,這些都是反映臺灣社會變遷的過程。至於「多元成家」的訴求之一是同性婚姻「入法」,希望「修改民法」以獲得身分及權利上的保障,與本題社會學對於臺灣家庭現況的分類是完全不同層次的概念。
整體而言,本次公民與社會試題沒有爭議、試題分布平均、測驗重要概念及難易度中偏易,大致令人滿意,但在圖表試題與題組試題的比例則有加強改進的空間,有待未來努力。
【歷史】
今年學測社會考科歷史部分採用101課綱命題,以下從整體特色、試題取材、題型特色、測驗目標和命題精神等面向進行歷史試題初步分析,部分內容參考入闈協助檢視試題之高中教師撰寫的試卷特色及綜合評論。
一、 整體特色
試題側重歷史學科基礎知識和能力的考察,難易適中。所測知識或概念均屬重要且為必修課程綱要的教學重點;所評量的歷史學科思維能力,亦為必修課程綱要的目標之一。整體而言,本卷歷史試題符合101課綱必修課程的設計,並無超綱及偏版的情形。
嘗試歷史和地理試題合科,選用主題包括:美國獨立宣言的訴求及費城一地所發展的商業性農業活動內容;法國、阿富汗、馬來西亞、俄羅斯四個國家的比較;現今伊斯蘭徒主要分布區域及其與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版圖的關係;中南美洲大規模專業化栽種與新帝國主義的關係等四大題組,要學生從時、空坐標的角度來理解這些主題。
試題內容著重在測驗學生的理解與統整能力,測驗重點主要在時代特徵、歷史概念等,學生需具備一定歷史知識,才能從題目的閱讀中領悟答題的線索。
試題均提供充分的作答訊息,依據學生學習經驗,適度加入學生熟悉與理解的情境,並加大選項的區隔;同時,試題並無故意寫錯年代、設計不符史實的選項等瑣細陷阱。
二、 試題取材
就測驗範圍而言,依照課綱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為1:1.5:1.5的比例來看,本年度試題分別為6題、9題及9題,分布上非常平均,完全符合各領域冊數的比例。就時代分期而言,除了臺灣史的「早期臺灣」沒有試題外,各個階段都有試題,故此次試題在上古、中古、近現代史的時代分期上,分布相當平均。
就時代與地域而言,在臺灣史方面,包括:清朝統治、日本統治、1950、70年代等各時期;中國史方面,包括:西周、唐、宋、明、清、清末、民初、國民政府、文革時期等;世界史方面,包括:四世紀的米蘭詔令、十字軍運動、天主教的贖罪券、文藝復興時期、克里米亞戰爭、十九、二十世紀的新帝國主義、伊斯蘭教徒的比例及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版圖等。由此可知,試題在時、空分布上均十分廣泛。
就測驗內容而言,政治軍事有11題,社會經濟有8題,文化思想有5題,政治軍事的比例略高,以課綱內容來看,仍符合101課綱的精神;另一方面,試題著重時代特徵及歷史發展脈絡的考察,亦能符合高中教學方向,學生應不難掌握此一命題方向。
就題幹敘述而言,文字敘述清楚明白且長短適中,文言文部分均已經過適度翻譯或加註說明,有助於學生清楚掌握題意,不致產生解讀上的干擾。
三、 題型特色
本年試題題型包括:簡述、情境、史料及圖表題,題型頗多元,史料題有10題;簡述題有7題;情境題有2題;圖表題有5題;唯欠地圖題。
本年試題側重於考察資料判讀的能力,學生需閱讀並正確解讀史料,才能夠順利作答,史料題多為白話引文或加註說明,應不會造成閱讀理解上的困難。
四、 測驗目標及命題精神
命題精神強調整體概念,單純知識或瑣碎年代的記憶幾不可見,主要以重大時代差異、特色為主。選項中所出現的年代,是為了提供學生作答時的參考坐標,並不要求學生區隔精細的年代差異,學生學習歷史時,應以掌握時代特徵為主,無需死背年代。
試題設計具有教育意涵,如上所述,本年度嘗試結合歷史與地理的知識,此一合科試題的設計,提供學生從時、空分布的角度來理解問題,啟發學生跨領域學習的動機與意願。
試題取材頗具特色,例如從不同角度看問題,以《資治通鑑》的記載,凸顯唐僖宗受臣下蒙蔽猶不自知;以一位美國空軍人員的回憶,點出軍售或美軍顧問團在臺情景;以清末時人的評論,考察對克里米亞戰爭形勢的理解;以三段資料,考察知識分子對傳統文化態度的轉變;透過一封信函呈現埃及對十字軍運動的態度;以修城牆和電燈作為判斷該份海關報告是出現於1880年代的依據。上述試題的設計,都能在以往常見的試題內涵中增添不同的觀點與元素,使試題既能符合學生所學重點,又能推陳出新。
【地理】
今年學測考後不論新聞媒體、教師團體等都提出正面的評價,並且認為試題難易度適中。以下從試題基本特色、試題內容著重面向及命題精神等進行地理試題初步分析,部分內容參考入闈協助檢視試題之高中教師撰寫的試卷特色及綜合評論。
一、試題基本特色
(一) 試題取材
1. 重要國際時事議題入題
命題多以課綱基本概念為骨幹,結合重要國際時事,例如:第56題美國總統大選與美國產業發展的關係、第54題中國空氣污染問題(APEC藍、G20藍)。
2. 生活化情境的結合
結合生活化的情境,例如第50題全臺空氣品質監測地圖的呈現方式。
3. 跨學科的整合應用
打破歷史、地理的學科界線,評量考生跨科整合的能力。例如第63-64題以「日惹地區」華人移民雕刻的紀念碑為試題情境,考生能觀察照片中的文字(蘇丹)以日惹地區的歷史概念或以總題幹所提供的經緯度位置答題,評量考生跨科統整的分析能力。
(二) 試題題型
本年度地理試題有14個單一試題,7個題組題,各含2道子題,其中後四個題組題屬史地合科的題組,共計24題。題型包括簡述題、文獻判讀、地圖題、統計圖表題以及照片題,共採用2張照片、8張地圖、3張概念示意圖、2張統計表。題型豐富多元,除了仍維持地圖、照片判讀的圖表分析試題類型之外,今年出現許久未出現的文獻閱讀題,考生只要能運用課堂所學的地理知識、概念為基礎,細心判讀地圖及文獻史料即可據以作答。
二、試題內容著重面向
本年度地理試題的學科內容分布,以區域地理分布較高,大致上通論地理占44%,區域地理占56%。試題內容依主題分,通論地理部分自然地理所占比例較高,但今年出現往年較少出現的投影概念部分;區域地理部分大致分布平均,以東南亞及臺灣地區為多,且今年出現中國地區的試題。
三、小結
本份試題符合99課綱的命題精神,試題取材結合時事、生活化情境的結合;試題題型豐富多元,評量考生對文獻資料、地圖、統計圖表判讀分析的能力;再者,以題組形式融合呈現歷史的人文活動與地理的空間分布,評量學生較高層次的整合應用能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