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逆向課程設計法:課綱為經、評量為緯

國立清華大學兼職助理/胡凌嫣 撰
參與呂秀蓮老師的素養導向的課程設計與發展(即逆向課程設計法)工作坊之協作老師後,我開始經常地反思,為什麼老師要推行這套教學法?為什麼不用現成的教科書教學生?為什麼要自己設計教材?現在的狀況不好嗎?站在教的角度來看,他們早已習慣且發展出依據教科書而產生的教學方法了,還是需要改革嗎?我反覆詢問自己。但是,也是因為成為逆向課程設計法的協作老師,讓我深入的了解到改革的必要性。
我是現行一綱多本政策前一、兩屆的學生,那時懵懵懂懂,只知道以後考試的內容不是國中統一的部編本。我們被老師教導著,想要得到高分,得讀很多其他出版社的書。但,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忽略了在「一綱多本」的標準下,教育部想傳達的訊息,他們正是要學生們從基礎學起、學好最精髓的學科知識。我們也忽略了一綱多本的「一綱」這兩個字,其實孩子們所要學的課程內容和應具備的表現能力已明確列在課綱中。既然如此,為什麼身為考生、家長、擔負教育重任的教師,沒有好好的去看看課綱?而執著於學生需要讀好多教科書內容才能考到高分、錄取好學校?
再者,以教科書內容為主來教學,學習內容是完全緊扣課綱的嗎?為什麼我們不能以學生程度來量身訂作課程的內容呢?為什麼我們不能以學生的程度去對照課綱的每個能力指標,視個人差異給予多元的評量方式呢?教科書的課綱,就像是依照內容而別上去的課綱,一課、一課、散落著的課綱。課綱代表著教學目標,但是我們的目標,怎麼宛如散落一地?身為教育前線的老師們,是否該考慮依據課綱而發展出一套教學模式呢?
逆向課程設計法是一套兼顧教學目標及評量的單元課程設計。它以課綱為經、評量為緯,綜合交錯設計課程,總共有三個階段。在教師釐清所要教導的核心問題、持久理解、知識和技能後,突破過往以紙本測驗為主的考試導向,逆向課程設計法要求教師將教學內容連結到實作任務,也就是給予學生實際的情境,去學習及運用所學的內容。老師們的評分依據–「標準評量表」,在學生執行實作任務前就已經完成,如此一來,學生們便清楚、明白的知道如何達到符合期望的表現;最後一個階段,則是建構完整的單元學習計畫
逆向課程的設計法,讓學習不只限於背誦及考試。根據被修訂後的Bloom's taxonomy所提的知識層級: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鑑、創造(由低到高)。過去甚至到目前,我們孩子的學習,都仍著重在前三個階段。可是,將來孩子們離開學校後,最重要、最關鍵的階段,卻是要能懂得將已習得的知識和實務分析、評鑑、創造,不是嗎?而逆向課程的設計,能引導我們漸漸朝著這個方向走。
逆向課程的設計法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與生活做更緊密的結合。而且它有多元的評量方式,讓學生有更多的方式來表達自我的理解,符合多元智能學生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它緊扣著我們的課綱,將培養出具備三面九項未來國民核心素養的下一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