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非用Book」的十二年國教

國立清華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碩士班、國立彰化高級中學生物科實習老師/張凱堯 撰
自2004年以來,教育部開始實施以「核心素養」為方向的十二年國教,包含「自主行動」、「溝通互動」及「社會參與」等三大面向,背後分別以「自發、互動、共好」的基本理念相互連結,而此三大面向再細分出九大項目,整體作為國家教育政策的基本藍圖;為了改變現代社會以能力為導向的升學市場,教育政策的基調將以「發展素養導向的課程綱要」為出發,希望未來的教育不再強調菁英訓練的觀念,而能確實做到「成就每一位孩子」。
所謂「素養」指的是一個人接受教育後所習得的知識(Knowledge)、能力(Ability)與態度(Attitude)[1],素養的建立理應回應個人生活能力、以及社會工作的需要,不宜侷限於知識與技能的培養,更應關注學習與生活之間的結合,就像一個終身學習者,不只是基本知識與能力的獲得,還能透過行動解決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問題。基於這樣的原則,我們將如何為孩子帶來合適的教育?

真正從「課綱」出發

標題所寫的“Book”指的是教科書,自九年一貫強調以「能力本位」取代「學科知識本位」以來,國民重視基本能力的培養,因應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需求,不斷強化知識、技能的培訓,教學仍跳脫不出教科書,有時教師會以活動的形式呈現,但其目的也只是讓那堂課比較有趣一些,若問學到什麼,我們可能說不上來。這些現象不禁讓我們思考教育的本質為何?難道教育的目的是提高競爭力嗎?那些達不到標準變為成就低落的學生又該如何?因此,不管教科書怎麼改變,學生依舊只能進行解題訓練,對於那些學習腳步慢的學生,終究為社會所淘汰。然而,透過課綱的解構過程讓我們有機會找出更多的議題,以科學領域來說,比起培養優秀的科學家以提升國家競爭力,能從生活中面對的困難找到科學方法解決問題更顯重要,學習者不必然走入科學的領域,但他能了解科學的重要性,這就是核心素養所帶來的效果,為了開發出與以往不同的教學形式,教師將面臨新的挑戰--該如何進行「素養導向的課程發展與設計」?

將「態度」的標準納入課程設計之中

這裡的「態度」,指的是對於學習過程的認知、想法或價值觀,以數學科的學習為例,比起「算數學可以學到什麼」,「為何要學數學」這個問題更顯棘手,老師們當然可以告訴學生透過數學思考我們能學習建立嚴謹的邏輯思辯能力,但問題是學生是否真正這樣覺得?我的意思是,這個理由當然沒有錯,我們期待不是由老師告訴他,而在於學生是否能發自內心說出來。以往我們以訓練學生的聽課能力為主,不易得知學習者學習過程中的想法,而現在我們必須透過分組討論的設計,讓彼此有交流的時間與空間,透過這個過程相互激盪出每個人屬於自己的學習價值觀,我們才有機會反思這些所學對自己的意義。討論的目的是獲得多元的想法,不再只是單一被動接收;而且,帶領討論需要嚴謹且有層次化的過程,若沒有良好的引導,不僅學生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討論,學習效果也沒有顯現出來。因此,有人笑稱「自發、互動、共好」的理念簡稱為「自動好」,討論不能流於口號,教師還得有更多的準備。

面對挑戰

從全面性改革的觀點切入,任何的教育改革都必須考量實踐過程中的路徑與困難,它不能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儘管十二年國教立意良善,若沒有相對應的配套措施,高中端也難以做出改變、大學端依然以成績為導向選才;因此,除了目前高中得以透過特色課程或校本課程讓老師在課程設計上鬆綁,近來教育部提出大學入學管道X+Y+P之模式,為了回應十二年國教多元管道入學精神,新制的「學習歷程檔案(P)」將可能是這個政策的成敗關鍵,無論如何取捨,我們都希望能夠回歸教育,思考高中生的學習是否能兼顧未來發展、並且讓大學可以更適切地找到適合的學生。
 
[1] 蔡清田《課程改革中的「素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