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第三波的課程改革對大學考招與國家教育發展的影響

實踐大學教師/謝松霖 撰
我曾擔任105學年度教育部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素養導向課程發展與設計工作坊」研習之協作教師與高中教師,有實際應用第三波的課程改革 (呂秀蓮,2016)之課程設計的經驗,第三波的課程改革之課程設計分三階段。
第一階段:解構課綱,內容研究
內容研究好比是把課綱當成研究題目做文獻回顧,經過廣泛的蒐集資料與分析之後,確立要教給學生的大概念與持久理解,這方式讓我驚覺,以往教學都侷限於教科書,實在很對不起學生,也浪費自己的專業。
第二個階段:持久理解,建構情境
此階段的主軸是依照第一階段發展出的持久理解,建構一個以現實生活為基礎的學習情境,指定給學生實作任務,讓學生將所學用於實際的生活場域,這表示課程需要有學習遷移能力的訓練。在這個階段,我原本擔心實作任務評量方式的公平性與可信度,但使用「標準評量表」後,即去除了此疑慮,「標準評量表」內容包含列出所有要計分的面向、每個面向表現好到表現不好的等級有多少、每個等級給予詳細的文字定義與每個等級的給分標準,供學生與家長了解,也因為「標準評量表」的內容非常明確,自然具備公平性與可信度,遠比傳統考試成績更多元與客觀。
第三階段:發展活動,經驗累積
最後依照學生執行這些實作任務所需要的能力,回頭用WHERETO(Grant Wiggins & Jay McTighe, 1999)發展出最適當的教學活動與學習經驗。
從理論到現場的連結
我將第三波課程改革的課程設計,實際應用於教學現場後,於課程一開始就向學生宣布最後的實作任務,並且告知「標準評量表」,之後的每一節課的內容,都緊緊扣住完成實作任務應具備能力的學習,因為學生們都知道最後的任務與標準是什麼,他們投入課程的程度出奇的高,實作任務中的角色扮演貼近生活,學生一直到最後都樂在其中,教學現場看到學生發亮的眼睛,是很大的改變,也是給予教師最好的回饋。這種實作方式並非創舉,但是以往的實作學習課程,只侷限於某單元或是單一概念的應用,甚至單純只為了有趣而導入,沒有完整的課程規劃,更沒有以課綱為藍圖,導致實際價值與成效並不大。第三波的課程改革,提供了一個較完整的方式來幫助教師作課程改革。
我於105年10月起,擔任105學年度教育部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素養導向課程發展與設計工作坊」研習之協作教師,協助各高中職教師理解與應用第三波的課程改革,囿於過去教學現場的慣性,要改變教師放下以教科書為藍圖的課程設計習慣,過程並不輕鬆,教師們在明白整個設計理念與實際操作後,多持正面肯定態度,認為第三波的課程改革使學習貼近生活,有趣且評量多元,教師有更多發揮專業的空間。
為什麼第三波的課程改革很重要?
目前為止,多元入學的實施,只改變最終入學篩選的機制,表面上訂出多元能力指標,但是學校還是依照教科書教學、依照考試教學,沒任何改變,導致再怎麼改變大學入學成績採計方式,最終只是流於形式,學測滿級分、指考高分永遠還是考招制度裡的勝利組。而第三波的課程改革,希望回頭從第一線的教師教學與評量方式開始改革,希望教師架構一個以現實生活為基礎的實作任務,在這實際情境中,完整記錄學生學習歷程與表現,評量不再只有考試成績,而這些歷程,將提供實現多元入學精神的最後一塊拼圖。
再者,十二年國教課綱基本精神是要建立學生的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能與態度。第三波課程改革之課程設計,教師以課綱為基礎,建構在現實生活之上的學習,首重學生持久理解與學習遷移能力,教給學生一輩子帶得走的能力,面對未來不確定的社會環境,將更有適應能力與競爭力,這樣的未來國家主人翁,國力能不強乎?
參考文獻
國教院 (2015) 。十二年國教總綱。 臺灣: 教育部。
呂秀蓮 (2016) 。105學年度教育部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素養導向課程發展與設計工作坊」研習資料
Grant Wiggins & Jay McTighe (1999).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orkbook. Alexandria, VA: ASC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