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高中輔導室老師 /簡邦宗 撰
國內高中使用已久的學系探索量表推出了線上版。這份測驗的普及性雖然不像【興趣量表】—幾乎國內所有高中生都受測過,但各高中幾乎也還是會以普測或讓學生選擇的方式為學生安排實施【學系探索量表線上版】。
在實際使用於學生生涯輔導工作上,過去【大學學系探索量表】的解釋看似容易,實則困難,原因在於紙本測驗結果所能提供的資訊有限—學生在30種知識領域的原始分數、百分等級,以及測驗結果與各學群的相關值。因為計算出來的數據就是如此,所以我們通常也只能告知學生結果就是這樣。又因為測驗結果與各學群的相關值是經過進一步轉換並且可連結到學群的數據,符合高中生涯輔導工作的需求,所以各項數據中,又以相關值比較好運用一些。然而,相關值的特性之一,就是只能比大小,卻無法被用來進行兩者距離或倍數的比較。最終,測驗報表只能把各學群的適配性依程度分類,學生也只能使用一群被化約成4類的資料。
這次的【探索量表線上版】,則同時改善上述紙本報表的不足。除了透過圖像與表格的方式呈現各類訊息,也加上了以z分數提供各學類間相對適配程度的比較基準。在線上系統裡,學生可以有層次地查看測驗結果所提供的相關資訊,除了原始分數,也可看到學群或學類適配的排行榜,還有就是學群適配圖及學類的配對圖。各學群或學類之間的排行與比較,透過z分數的使用而讓學生可以看到能夠比較相對距離的差異。又因為加上了圖示,使得這樣的差異可以更具像。學生可以不必再像以往在腦中想像適合哪個學群(或學類)多一些,而是可以透過系統畫面的呈現,看到圖像式的測驗結果與建議。根據筆者於105年大學考試入學登記分發前與學生進行選填志願輔導的經驗,學生對於系統圖像式的呈現,以及所提供的資訊感到滿意。
當然,測驗結果只是提供一套可能的結果說明,其結果是否真的符合學生本人,本來就是測驗解釋上的另一個問題。正因為如此,當學生透過測驗結果反思個人特質與生涯抉擇的時候,圖像式的畫面卻可以讓學生在有限的認知資源下,更能夠有效率的加以參考及判斷。
另一方面,由於系統所提供的資訊豐富多元,有著原始分數及各類衍生分數(或係數),其資料向度也遠比一般測驗多出許多。因此,資料的判讀可能已不是一般使用者可輕易且精確使用。正常狀況下,輔導老師具備測驗知能、額外付出時間、甚至參加研習,因此對這份測驗可能早已無比熟悉。但是,這項測驗對任何一位學生而言,卻都是新的事物,學生們並不像輔導老師可以很快地將數據化為有意義的資訊。一如我們過往會擔心測驗的誤用,雖然【探索量表線上版】提供的說明與資訊已很親和於使用者,應可讓多數學生較輕易就能夠運用,但若在測驗結果產生後,能有教師從旁引導學生使用,並適時地加以說明或提醒,將更能讓這份【探索量表線上版】發揮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