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113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非選擇題評分原則說明-【自然】

壹、前言

113學科能力測驗自然考科的非選擇題共有 8 題,包含生物科的第 3841 題;物理科的第 4346 題;化學科的第 4951 題;地球科學科的第 5356 題。前述各題皆為 4 分,總計 32 分。

在評分原則與給分方式上,會因試題要求的不同有所差異,重點為學生是否能夠清楚表達,故答題時應將解題過程說明清楚。解題的方式有很多種,但學生用以解題的觀點必須符合題目所設定的情境。以下提供 113 年學科能力測驗自然考科中,非選擇題各題的滿分參考答案、評分原則說明與部分考生作答情形。

貳、各題評分原則

38 題

一、滿分參考答案

a1

b)生長速率提升(或單位時間重量變重)(1分);

飼料攝取(量)下降(或飼料轉化率下降)(或飼料轉化率由 2.3 下降至約 1.91分);

表示肉雞能更有效率將飼料轉換成雞肉(或較少的飼料可轉化成較多的雞肉)(1分)

二、評分原則與說明

a

(一)明確回答是、有等,得 1 分。

(二)寫出其他答案,例如:否,得 0 分。

b

(一)正確說明生長速率提升,如滿分參考答案(b),得 1 分。

(二)正確說明飼料攝取的變化,如滿分參考答案(b),得 1 分。

(三)正確說明生長速率提升及飼料攝取變化兩者間的關係,來支持結論如滿分參考答案(b),得 1 分。

(四)須同時正確說明生長速率提升、飼料攝取變化,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來支持結論,才能獲得該小題滿分,3 分。

(五)若說明理由不正確或單位錯誤,均無法獲得分數,得 0 分。

三、學生作答情形

a

9成學生可從文本提供的資訊,判斷育種計畫確實達成,也正確回答問題,獲得該題分數。極少數學生進行錯誤推論,認為育種計劃失敗,無法獲得分數。

b

從學生的作答情形來看,雖然大多數學生判斷出育種計畫有達成,但僅少數學生能依據問題的順序有條理的回答生長速率提升、飼料攝取變化,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而獲得該題滿分。較多數學生在說明理由時不完整,缺少其中一項,只回答了生長速率提升和飼料攝取變化,卻沒提到兩者的關聯性,僅能獲得部分分數。少部分學生說明理由錯誤,例如生長速率和飼料攝取變化成反比、飼料轉化率提高、飼料轉化率由 2.3%下降至約 1.9%等,均無法獲得分數。

41 題

一、滿分參考答案

a1

b)捕器均能捕捉昆蟲與均能(用消化酶)消化昆蟲(2分);

兩者構造不同(或兩者屬於不同科)(或兩者捕器不是遺傳自共同祖先)(或兩者不同地理分布)(或兩者非同源構造)(1分)

二、評分原則與說明

a

(一)明確回答是,得 1 分。

(二)寫出其他答案,例如:否,得 0 分。

b

(一)將兩食肉植物捕器的相似功能完整寫出,包含捕捉昆蟲與(用消化酶)消化昆蟲,得 2 分。只寫出其中一點得 1 分。

(二)只寫功能相似,得 1 分。

(三)由演化觀點說明同功構造如滿分參考答案(b),得 1 分。

(四)須同時詳細且正確從功能觀點及演化觀點說明如何判定同功構造,如滿分參考答案(b),才能獲得該小題滿分,3 分。

(五)若說明理由不正確,例如:兩者為不同生物,故為同功構造,無法獲得分數,得 0 分。

三、學生作答情形

a

9 成學生可從文本提供的資訊,判斷食肉植物的捕器為同功構造,獲得該題分數。較少數學生未作答或判斷非同功構造,無法獲得分數。

b

從學生的作答情形來看,雖然大多數學生判斷捕器為同功構造,但極少數學生能同時由功能觀點及演化觀點來清楚說明判斷理由,獲得該題滿分。較多數學生在說明理由時不完整,例如僅由演化觀點說兩者不同源,或是僅由功能觀點說具有相似功能,僅能獲得部分分數。

部分學生在功能說明上,沒有詳細說明表格提供的相似功能為哪些,僅能獲得部分分數。少數學生說明錯誤,例如兩者為不同物種,無法獲得分數。

43 題

一、滿分參考答案(4分)

探討的問題

控制變因

操縱變因

應變變因

甲同學預期觀察到的現象

第一次觸發焮毛後,葉子中肋和葉片之間的儲存電量隨時間變化的關係

培養土的pH

時間

葉子中肋和葉片之間的儲存電量

·第一次觸發的充電電量小於14 mC

·充電後的儲存電量隨時間降低

連續兩次觸發的時間間隔對葉子中肋和葉片之間累積的儲存電量之影響

培養土的pH

時間間隔

葉子中肋和葉片之間的儲存電量

·連續兩次觸發的時間間隔越大,累積的儲存電量越低

·連續兩次觸發的時間間隔超過20秒,累積的儲存電量會小於14 mC

二、評分原則與說明

寫出如滿分參考答案所列,即得該題滿分。

三、學生作答情形

本題的解題關鍵為正確認識與理解「操縱變因」、「應變變因」、「預期觀察到的現象(即應變變因與操縱變因間的關係)」,「操縱變因」、「應變變因」的答案須呈現出物理量,「預期觀察到的現象(即應變變因與操縱變因間的關係)」的答案須呈現出物理量之間的關係。常見的錯誤作答樣態有:(1)第二列的操縱變因表示不正確,例如:表示為「時間」,而非「時間間隔」;(2)甲同學預期觀察到的現象的表示並非物理量之間的關係,例如:第二列的甲同學預期觀察到的現象表示為「若兩次觸發的時間間隔超過 20 秒,則葉片無法閉合」。

46 題

一、滿分參考答案

a)(2分)

b)(2分)

(一)磁鐵棒以等速穿過環圈甲,當時間在 6 ~ 12 秒,磁鐵棒移離環圈甲中心,通過環圈甲的磁力線數量逐漸減少,與磁鐵棒移進時的情況相反。根據冷次定律,環圈甲產生逆時針的(感)應電流,故(感)應電流值為正。

(二)磁鐵棒移進至完全移離環圈甲是以等速行進,故在 9 秒時磁鐵棒N極恰脫離環圈甲中心,且 6 ~ 12 秒的(感)應電流曲線與 0 ~ 6 秒的(感)應電流曲線對稱於「時間 6 秒、應電流值 0」的點,如第(a)小題所示,即 0 ~ 12 秒的(感)應電流曲線為點對稱圖形。

二、評分原則與說明

a

所繪製的(感)應電流曲線圖如滿分參考答案所示,以及以箭頭與文字註明「磁鐵棒N極恰脫離環圈甲中心」的時間點約在 9 秒處,即得該題滿分。

b

能依據冷次定律與磁鐵棒做等速運動,說明(感)應電流值為正與(感)應電流曲線對稱性,即得該題滿分。

三、學生作答情形

本題的解題關鍵為正確認識與理解冷次定律,以及知道磁鐵棒做等速運動是造成(感)應電流曲線具對稱性的原因。第(a)小題常見的錯誤作答樣態為將  0~ 6 秒的(感)應電流曲線直接平移到 6 ~ 12 秒,或是 0 ~ 6 秒的(感)應電流曲線與所呈現 6 ~ 12 秒的(感)應電流曲線為線對稱圖形,前述兩者所呈現 6 ~ 12 秒的(感)應電流值為負值;或是雖然畫出 6 ~ 12 秒的(感)應電流值為正值,但其峰值距離時間 9 秒處甚遠。第(b)小題常見的錯誤作答樣態為說明所繪的(感)應電流值時,未準確解釋原因或理由(未提及冷次定律或說明冷次定律內容);而在說明所繪的曲線形狀時,考生所用字句未含有對稱性概念,例如僅利用冷次定律說明 6 ~ 12 秒的(感)應電流值為正。

49 題

一、滿分參考答案

二、評分原則與說明

a

(一)列式正確得1分,答案正確再得 1 分。

(二)列式正確,答案不正確只得 1 分。

(三)只寫答案沒計算過程,則不給分。

b

(一)列式正確得 1 分,答案正確再得 1 分。

(二)列式正確,答案不正確只得 1 分。

(三)只寫答案沒計算過程,則不給分。

三、學生作答情形

本題藉著電化學催化法來測驗考生化學計量的能力。為了地球的永續發展,科學家一直在尋找方法,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變為具有能源或經濟價值的有機化合物,電化學催化法便是其中之一。這樣的科學技術,其背後的原理並不難理解,本題便是將課本上的知識與科學技術做結合。

(a)題,本小題只有少部分考生能獲得 2 分的滿分,大部分的考生會因列式錯誤、答案錯誤而無法得到分數。剩下一小部分的考生,雖然列式正確,但因計算錯誤而導致答案錯誤,只能得到部分分數(1分)。

(b)題的考生作答情形與第(a)題類似,即只有少部分考生能獲得 2 分的滿分,大部分的考生會因列式錯誤、答案錯誤而無法得到分數。剩下一小部分的考生,雖然列式正確,但計算錯誤、答案錯誤,只能得到部分分數(1分)。

51 題

一、滿分參考答案

二、評分原則與說明

a

(一)說明 x, y, z 過程正確且數值正確各給 1 分。

(二)只寫答案沒有計算過程,則不給分。

b

(一)寫醣類或碳水化合物可得 1 分。

(二)答非所問或未作答者得 0 分。

三、學生作答情形

本題以寒武紀以前縞狀鐵礦床的形成為主題,來測驗考生化學反應式平衡的能力和對生活中常見有機物質的理解。此題為與地球科學共用題幹的跨科題目,目的是為了考察學生是否能夠融會貫通,善用不同學科所學,來處理跨學科主題的相關問題。

(a)題,此題大部分的考生都能得分數,只有少部分的考生得 0 分。有些考生沒能得到完整分數的原因是只有列式,沒有答案。例如,在計算x時,只有列出與x相關的等式,但卻沒有算出x的數值,所以無法得到分數。

(b)題,此題大部分的考生都能得分數,只有少部分的考生得 0 分。

53 題

一、滿分參考答案

a)丁乙甲丙(2分)

b-1)二氧化碳減少(1分)

b-2)全球氣溫下降(1分)

二、評分原則與說明

a

(一)滿分為 2 分。

(二)答非所問或未作答者不給分。

(三)評分標準

1.正確且完整表達「丁乙甲丙」順序者,得 2 分。

2.僅漏寫一項,其餘順序正確者,得 1 分。

3.錯誤或其餘作答狀況者,不給分。

b-1

(一)滿分為 1 分。

(二)答非所問或未作答者不給分。

(三)評分標準

1.正確寫出「二氧化碳減少」等同義詞者,得 1 分。

2.錯誤或其餘作答狀況者,不給分。

b-2

(一)滿分為 1 分。

(二)答非所問或未作答者不給分。

(三)評分標準

1.正確寫出「全球氣溫下降」等同義詞者,得 1 分。

2.錯誤或其餘作答狀況者,不給分。

三、學生作答情形

本題是測驗考生是否能從題幹的圖片和文字等資訊,結合課堂所學正確排出重要事件的先後順序,以及回答乙事件對地球大氣和氣溫的影響。

(a)小題能完整寫正確丁乙甲丙順序便可得到滿分,例如丁→乙→甲→丙、()丁乙甲丙()等,都可以得到滿分。作答錯誤的考生最多是將「乙」和「甲」的順序搞反,便無法得到分數。另外一種常見的錯誤狀況是重複書寫,或是出現了甲乙丙丁以外的文字,這類型同樣無法得到分數。另外,有極少部分考生僅排序其中三項,且是正確的排序,能獲得 1 分。

(b-1)小題能寫出二氧化碳減少等同義詞便可得分,例如二氧化碳比例下降、二氧化碳濃度降低等,都可以得到滿分。常見的錯誤作答是考生書寫氧氣增加,這已經是題幹所書寫之文字,故無法得到分數。另外一種常見的錯誤狀況是僅寫溫室氣體比例降低,這類作答沒有提到關鍵的二氧化碳者,同樣無法得到分數。

(b-2)小題能寫出全球氣溫下降等同義詞便可得分,例如氣候變冷、氣溫下降、溫度降低等,都可以得到滿分。常見的錯誤作答是考生書寫氣溫升高,另外有一類寫法是寫到生物蓬勃發展,這兩種都無法得到分數。

56 題

一、滿分參考答案

a-1)紅外線(1分)

a-2)平流層(1分)

b)被大氣中的臭氧吸收(2分)

二、評分原則與說明

a-1

(一)滿分為 1 分。

(二)答非所問或未作答者不給分。

(三)評分標準

1.正確寫出「紅外線」等同義詞者,得 1 分。

2.錯誤或其餘作答狀況者,不給分。

a-2

(一)滿分為 1 分。

(二)答非所問或未作答者不給分。

(三)評分標準

1.正確寫出「平流層」等同義詞者,得 1 分。

2.錯誤或其餘作答狀況者,不給分。

b

(一)滿分為 2 分。

(二)答非所問或未作答者不給分。

(三)評分標準

1.正確寫出「被大氣中的臭氧吸收」等同義詞者,得 2 分。

2.未能完整說明者,得部分分數。

3.錯誤或其餘作答狀況者,不給分。

三、學生作答情形

本題是測驗考生大氣對於天文觀測影響的認識。

(a-1)小題能寫出紅外線的同義詞便可得分,有部分考生用波長或是週期表示,只要是正確的範圍亦可得到滿分。考生常見的錯誤樣態有兩種,一類是回答紫外線,另外一類是寫了多種電磁波,這些都無法得到分數。

(a-2)小題能寫出平流層的同義詞便可得分。考生常見的錯誤樣態有兩種,一類是回答其他層位,另外一類是寫了多種層位,這些都無法得到分數。

(b)小題能寫出被大氣中的臭氧吸收等同義詞便可得分,例如被臭氧層阻擋、被臭氧層攔截等,都可以得到滿分。常見的錯誤型態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沒有正確表達出臭氧層,如大氣層吸收、溫室氣體吸收、電離層阻擋等;第二種是沒有正確表達出被吸收,如臭氧層反射、臭氧層干擾等;這兩種都只能得到部分分數。

參、結語

113年學科能力測驗自然考科的非選擇題滿分參考答案、評分原則說明與部分考生作答情形彙整如上,供各界參考。閱卷委員評閱時是正確答案與答題過程並重,會依考生得到答案的理由或過程評估應給之分數。因此,考生應以有條理的論述,盡量寫出自己的想法或所知的相關學科概念。

建議學生在平常的學習中,能更深入地理解科學知識的背後機制和可能原因,嘗試整合所學後以文字描述的方式表達,甚至使用相關數據進行科學繪圖。這樣可以深化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同時能夠提升表達能力。

在應對非選擇題答題時,考生需要特別留意一系列重要事項,包括切合題問進行回答、文句描述需表達清晰、科學知識運用得當,以及準確使用科學符號和專有名詞等方面。熟悉這幾個重要事項後,有助於考生更有效地磨練非選擇題的回答技巧,提升整體應試表現。

同時,考量考生的作答情形,有以下兩點建議:(1)考生在書寫非選擇題時,特別是計算題,應將式子條列清楚,切勿雜亂無章,如此閱卷老師才容易看出考生書寫的邏輯與內容。(2)考生平常練習時,若遇到計算題,可多培養動手計算的能力。以第 49 題為例,有些考生的列式正確,但答案錯誤,這表示考生對於問題的理解沒問題,但計算能力不足。因此,建議考生遇到計算題時,應拿出紙筆,除了列式還要把答案寫下來,才算完整作答。

最後,在學習和考試過程中,持續保持積極的態度和專注的精神至關重要。同時,必須深入理解題目要求和答題方式,透過不斷的實踐和反思,來提升自己的表達能力和解題技巧。這樣才能在正式的考試場合中展現出自己的真正實力,達到最佳的成績表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