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110學年度指定科目考試【國文】考科試題特色

一、前言

110 學年度指定科目考試國文考科(簡稱「指考國文」)試題符合學科本質,而能引發思辨。就試題取材而言,適度引用教材選文,並廣納文學鑑賞、科普知識、文化歷史等多元題材,文言白話、深度廣度皆兼顧。就試題內容來看,以閱讀理解為基礎,既評量考生語文知識與文化常識等基本能力,也評量考生高層次思辨力。試題整體閱讀量適中,也頗具鑑別度。

二、試題特色

110 年指考國文試題能扣緊 101 課綱的課程目標,從語文基礎知識發展至篇章閱讀理解,測驗考生能否整合、運用國文科的學科能力,處理真實情境或學術探究的問題。試題特色如下:

(一)以課綱為據,文白比與教材選文皆符合命題取材原則

今年指考國文試題的文言與白話素材,比率約為 5545,符合課綱精神。文言文素材,如第 9-10 題組《晏子春秋》、第 24-25 題組韓非〈說難〉、第 21-23 題組〈勸和論〉與〈械鬥竹枝詞〉,均是以教材選文與相關類文形成主題式閱讀,觸發考生深度思考。再如第 4 題書法藝術評論、第 7 題文學創作「用典」評論、第 16-17 題組詞作風格評論、第 28-32 題組儒家思想「大同與小康」評論、第 33-34 題組《論語》「眾好之、眾惡之」評論,素材內容包含例證與論述,能觸發考生的深度思考。而在白話文方面,第 2 題修辭填空、第 6 題小說排序、第 12-15 題組小說人物與小說意象,皆屬文學性質;第 11 題漢賦評論、第 18-20 題組紋身歷史文化介紹、第 26-27 題組科普文章及第 40-42 題組學術論文,都能彰顯內涵深度。

教材選文試題則大多取用各家版本的 A 類選文,一則評量語文基礎,再則考察學生對重要篇章的熟悉度,將高中教材靈活融入試題中,如第 24-25 題組,串連教材的〈燭之武退秦師〉、〈馮諼客孟嘗君〉與課外的韓非〈說難〉三篇選文的核心概念。考生了解韓非的「遊說之難」後,再判斷燭之武、馮諼二人運用的遊說策略,等於連結課內課外閱讀知識與能力,藉由學術情境,統整學習經驗。本卷多數試題都靈活運用課內外素材,顧及學生學習脈絡,也達到評量效果。

(二)題型兼備,閱讀理解評量更全面

今年指考國文試題涵蓋字形、字義、詞語成語、修辭、重組、語法、閱讀理解、文學與文化知識等各題型,評量基本語文知識者約占 25%,檢測篇章閱讀與賞析能力者約占 75%,符合高中國文課程以篇章為媒介,從中認識語文知識並培養閱讀能力的學習方式。閱讀題組的素材涵蓋古典散文、古典詩歌、文化經典、應用文、現代小說、現代散文、跨領域文本等,取材豐富多元,且均以完整語境評量更全面的理解、分析、推論、比較等能力。析述如下:

1.知識的活用

試題能靈活取用各類知識,製造情境,幫助考生統合學習經驗。例如第 9-10 題組,運用《晏子春秋》齊景公與晏子討論「忠臣」定義的一段對話,並將晏子的結語挖空,讓考生判斷晏子的結論,又讓考生將此段選文所呈現的君臣關係對應到現代生活中的上司與下屬關係,結合學術情境與生活情境,達到知識活化的效果。又如第 39 題以生活情境包裝文言文閱讀理解與評析的試題,考生須理解馮忌言談的主旨,又要在師生對話情境中,評析解說適當者,將文言文知識轉化為實用的口才技巧。試題裡不乏這類以生活情境或學術情境,引導考生活用已學知識,展現學習遷移的能力。

2.跨域的學習

在運用跨領域素材方面,第 18-20 題組選錄兩則引文,分別從文字學與部落歷史文化切入,談「紋身文化」的功能與意義;第 26-27 題組從科學研究實證角度談「因果錯覺」產生以偏概全的結果,澄清生活中習以為常的迷思,讓考生從考題中學習跨領域的知識。再如第 31 題評量考生圖文轉譯能力,將「大同與小康」的核心概念轉化為長條圖,以呈現比例多寡,展現考生多元能力。

3.高層次思考

試題內容也能針對前人的評價提供不同的思考角度,如第 16 題列舉四則對詞人柳永的評論資料,正反並陳;又如第 29 題引用孫希旦注解,引導考生思考小康之治中的「謀作」與「兵起」是成因還是後果;又如第 40-42 題組的引文,以「後設思考」角度,評析教材選文與試題二者之間的關係,凡此皆能引發學生深思。

(三)命題設計多元富巧思,活化語文能力

本卷的試題設計十分多元,除了文章,亦有圖表題,如第 101316 題,皆以表格羅列相關說明或詮釋,以呈現分析、比較、對照關係;又如第 28-32 題組引用教材選文〈大同與小康〉及孫希旦的注釋兩份文本,其中第 31 題將文字敘述轉譯為圖表,以具體的長條圖呈現抽象的概念;又如第 21-23 題組,由表格、古典散文、古典詩等共五項資料組成,試題資訊量豐富。多元化的題型設計,使題本呈現多樣化的風貌,既能彰顯國文考科的學科本質,也能對應生活中類型紛繁、多元又複雜的語文世界。

在語文知識題的設計上,以生活情境為包裝,如第 1335 題,可達活用語文知識的目的。其中第 3 題評量考生現代應用文書信的相關知識,選項設計靈活,雖然現代社會多以電子信件或通訊軟體傳送信息,但書信格式包含了基本禮儀,不宜偏廢。又如第 7 題以楊萬里《誠齋詩話》所舉事例呈現駢文使用典故的特色、第 17 題要求考生推斷關於柳詞被評為「綺羅香澤」的可能原因,二者雖是學術情境,但考生也必須活用語文與文學知識。再如第 40-42 題組,列舉教材選文在評量中的不同出現形式,闡明考生從教材學習中累積語文能力,可在評量中展現學習的遷移效果。

(四)試題難度與去年相近,具有良好鑑別功能

今年指考國文考科的五標與成績曲線均近於去年,多數試題屬於中、高難度,考生須經過鑑賞、評析、推理等高層次思考,才能作答,符合指考中偏難的設定。整體鑑別度與去年相似,能區分各能力群的考生。個別試題方面,高鑑別度(D0.40)試題為第 145781617293032333437 等題,顯示本卷 10 個閱讀題組中,「柳永」、「大同與小康」、「眾惡之」等 3 題組具有高度而整齊的鑑別功效。第 40-42 題組引文為閱讀題組中篇幅最長的〈酒中之米〉,文旨為「以教材學習語文能力」,分析國文教材與試題之間的關連,提醒考生可將課內所讀所學內化為終身學習的能量。第 42 題更延伸引用課外的〈昏鏡詞并引〉,各選項連結不同的教材選文,評量字詞解釋、文法句型、形式架構、段落主旨、核心概念等內容,凸顯學習遷移、觸類旁通的意義。本題組的 3 個小題都逼近高鑑別度,也能甄別出國語文素養較優良的學生。

三、回饋高中的教與學

今年是舊課綱最後一次的升學考試,「指考」將成為歷史。新課綱已實行到第三學年,明年起的升學考試就會有新的面貌──呼應 108 課綱以「核心素養」為課程發展主軸,大考中心擬定素養導向命題重點為「試題素材情境化」、「考察整合運用能力」、「跨領域的主題式試題設問」、「強化評量表達說明能力」。

以大考中心公布的國文考科參考試卷來看,試題取材、評量內容與原來的學測、指考差異並不大,主要的變化是新增由選擇題與非選擇題組成的混合題。但我們不難發現,新增的混合題,其命題與設問方式與考生熟悉的選擇題頗為近似,只是換了一種表達方式,即以文字敘述回答提問,以評量考生表達說明能力。除此之外,「素材情境化」、「整合運用能力」、「跨領域主題式設問」,都是歷年大考試題的命題重點。基於此,第一屆新課綱的考生們,其實不須過於焦慮。

無論課綱或考題如何變化,就國語文學科而言,「閱讀、理解、鑑賞、評析、表達」一直是教學與評量的核心。如同今年指考第 40-42 題引文〈酒中之米:對國文升學考試試題的一點想法〉所說,教師是用教材選文教授語文,學生以教材為本,學會國語文的規律、閱讀策略、口語與文字表達能力等,有效遷移至陌生文本,正是國語文素養的展現。該文從「後設思考」的角度評析教材與試題,可以讓師生有所省思。老師們可思考:我們的教學設計是否讓學生學會語文相關的知識與能力?如何設計作業以展現學生的學習歷程?如何以多元評量呈現學生的學習遷移?學生們也可思考:從教材選文裡,我學到什麼?我遇到什麼問題或困難?我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或困難?我能否運用課堂所學的知識能力,無論是用在課堂測驗、定期考、課外閱讀,或者是生活中多樣化的「陌生文本」,如小說、戲劇、評論、短講、論文、專題報導等?

面對大考,學生們難免疑惑,我該如何培養或增進應試能力?我們可以再回到國語文學科本質來談,也就是國語文的閱讀、理解、鑑賞、評析、表達等,這些透過教材選文所欲培養的能力。其實「閱讀理解與表達能力的培養」也是「應試能力的培養」,今年指考第 42 試題就是最好的例證,從教材選文的字義、文法結構、句義段落詮釋、篇章架構、文學技法等方面與陌生文本〈昏鏡詞.并引〉參照互讀。教材選文是伸向外界寬廣閱讀世界的橋樑,從文字、句義與段落詮釋、篇章主旨等基本能力到文學鑑賞、評析、表達等高層次能力,同學宜以「後設思考」的能力,將教材內容以「核心概念」串連起國語文知識結構體系,而每篇課文後的提問設計其實就是混合題的提問內容,教師們也常運用學習單,從資訊檢索、廣泛理解、發展解釋、統整比較到省思評鑑,有層次地設計學習單內容,同學宜善加利用。你能用精確而完整的文字回答這些問題嗎?若同學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存有擔心疑慮,請回到根本,再讀讀教材選文,這些作者是如何遣詞用字,以描摹抽象的情感、表述抽象的思緒與概念;作者又如何援引論據來論述闡明觀點?立論架構如何安排?扎實地練好基本功。同時,也試著增加自己閱讀的廣度與深度,課本上每篇選文後面皆列出作者相關或主題相關的著作,同學不妨可以從這些書籍開始。或者,一方面廣泛地閱讀各式主題的文章或書籍,另一方面針對自己有興趣的主題尋找書籍精深地閱讀。

你可能會質疑,以上這些話都是老生常談,國文老師常說多閱讀可提高理解能力,也對寫作有幫助,但我讀了也沒什麼功效啊!那麼,我們得再回到「後設思考」來談,我們可以有策略地閱讀,從最簡單地寫「閱讀札記」做起。閱讀時,你得自我提問:我讀的內容是什麼?作者想表達什麼?作者的文字有什麼特色呢?作者如何寫作呢?我能針對所閱讀的內容提出問題嗎?我所讀的內容能與我的生活連結嗎?把這些提問變為你的閱讀札記,以六何法(whowhatwhenwherewhyhow)寫下閱讀內容的摘要,並自我提問,也試著回答。更進一步,以閱讀培養自己的表達力,若你讀的是文學類作品,不妨以某段情節、人物描寫或是主題加以仿作、改寫,以訓練文筆;若你讀的是科普類、社會科學類作品,可以試著以相同的主題寫分析、評論,以訓練思考。

在國文課堂上,老師能教給學生的是語文能力的訓練與培養;課堂外深廣的閱讀,則是同學們自己對自己的訓練與培養。一步一腳印,日起有功,閱讀會是陪伴同學跨越大考這座高山的好夥伴。

四、結語

綜而言之,今年的指考國文試題切合課綱精神,凸顯國文的學科本質。整卷共有 10 道閱讀題組,每道題組均為主題式的深度閱讀,考生須同時參照多重文本或非連續文本,既要細心閱讀,也需多方思考、分析統整,方能答題。試題中提示了許多閱讀方法或人生哲理,例如第 15 題以詩歌意象連結小說意象,考生閱讀文學作品時,若能觸類旁通,必能得到許多閱讀樂趣。又如第 33-34 題組,引文闡發《論語》「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的意義,認為無論是個人好惡與眾人好惡,都須加以細察,可看出讓考生省察、獨立思考的命題用意。透過本卷,也提醒考生深層理解、評析與反思、推論因果等,均是閱讀時該注意的面向,無論是「國文/非國文」、「文學/非文學」素材皆然。本卷靈活的試題設計,能活化知識,進而彰顯國文學科理解與統合俱重的意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