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我的經驗我的路-充實三年

我不是那些聰明的學生,更不是資優生。三年高中學涯裡遇到不少障礙。現在回想當初面對困境的過程,彷彿還像是昨天才發生過般的清晰可見。令人刺痛的痛苦必然存在,但以最後得到的甜美成果來比較,似乎都是值得的。

將時間往前推,我起步的時間可能比別人都來得晚。國中就讀美術班,前兩年大部分的心力都專注於術科能力的培養,鮮少顧及學科。然而九年級時因為個人生涯的考量與老師的建議,於是放棄美術班升學的道路,轉以透過會考升學。雖然原先學科的能力乏善可陳,但經過一年的惡補,幸運考上臺北還不錯的高中。

進入高中,環境更為競爭,我與同學之間能力的差距越來越明顯。尤其是缺乏穩固基礎的數學及英語科,無論花費多少時間苦讀,表現都不符合預期。但我不想維持現狀到大考,我希望我能夠進步,突破每一科的瓶頸。

《韓愈・師說》:「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我向一些表現優秀的同學請教數學和英文兩科的讀書方法,理解到數學與英語能力的培養需要長期的累積,絕非段考前兩週苦讀能夠應付。再依照自己的狀態、時間與需求等的條件調整,規劃出一套屬於自己的讀書計畫。數學安排每天預習的進度,確保每次上課的內容都有自己理解過一遍,段考前則把參考書、講義與各校段考考古題都寫過一遍。而英文則是紮實記熟範圍內的單字、熟讀課文及文法的重點,有時間的餘裕就額外閱讀英文文章或原文書等。經過無數次的調整與努力,再加上恰當的時間分配,我逐漸能夠抓到進度的節奏,游刃有餘地跨越重重阻礙。

高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學科活動課程是在高二時的英文課,當時學校與國際特赦組織合作,將寫信馬拉松的活動帶進校園。教師與學生都有機會透過圖書館內的海報認識各國良心犯的處境,並寫下聲援的明信片投入專屬的信箱送出。英文老師則撥出一節課的時間,教授英語的書信格式與結構,讓我們自由選定一位"良心犯",透過英語為其發聲,減少語言之間的障礙,使聲援更有力。當中除了學會西方信件的格式之外,我也激發起對於各個良心犯母國過去歷史發展與現今政治形態的好奇心。運用課餘的時間,額外搜尋良心犯的資料與相關事件,接著像是有條繩索牽引著,一層又一層引導到當今的許多國際時事。

雖然剛開始會抗拒閱讀英語的內容,但因為國際新聞的內容更廣闊、多元,其對於早已厭倦國內乏味新聞的我來說是如何的具有吸引力。漸漸地克服語言的障礙,培養出平常通勤閱讀英語電子報的習慣,也激起我對於國際事務的興趣。

現在往前回想,那次英文課的特別學科活動算是一個轉折點。先前我只關心臺灣國內的政治議題,認為國際間產生的議題與我相去甚遠,不值得關心。但在課程的引導後接觸了國際新聞,便能理解到現今全球化的時代,國與國之間的關係甚是深刻而重要。

高中這三年的時光當中,歷經無數酸甜苦辣的青春回憶,也與許多不同的人相識,由此我學到了很多關於社團事務、人際相處、學業課業與生活面向的成長養分。加入辯論社,除了得到相關的知識與資源之外,也培養我面對人群表達想法的勇氣與帶領團隊的能力。期間參與數個辯論比賽,賽前準備須要和隊友、學長一起發想論點、查找資料、撰寫辯稿以及進行練習賽確保比賽能在最佳狀態。比賽中我們面對台下的觀賽者與裁判,設法在短時間內以清晰的話語闡述複雜的邏輯,考驗著我們的臨場反應與論證的台風自信。此外,高二時我擔任社長,歷經大大小小累人的社務及幹部之間的磨合後,體悟到溝通的重要性與團隊領導的訣竅。

對於人際關係,很幸運地,在青春的這段時光,認識了一群活潑善良且可靠的同學,也與一些興趣相投個性相合的朋友成為深交,彼此在這段年少輕狂的回憶中,留下難忘的痕跡。身在男校,同學之間少了性別的隔閡與包袱,相處皆以最真實的樣態表現自我。雖然相處當中的行為在外人眼中可能很幼稚,但大部分的同學在有需要的時候,都會盡力提供幫助,而且都很溫暖友善。而我在這三年中,接觸到各式各樣的同儕,走過與看見許多友情的分分合合,意識到真誠與尊重是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核心,以及珍惜友情的珍貴。或許我們不用成為萬人迷,但能夠與一些人肩並著肩,相互支持、學習與成長,走過這段精彩的道路,絕對是再美好不過的事了。

  最後是課業與生活面向,到了高中階段,父母跟老師不再像以前時時刻刻地關注我們的一舉一動,我們能夠更自由地運用時間。國中暑期輔導時,班導師在聯絡簿後面貼了關於自律的一篇文章,其結論我至今仍印象深刻:真正的自由是「我們能決定自己不做什麼就不做什麼」而非「我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對於一個高中生來說,畢業之後將成年,許多事情得要獨立完成,而獨立的根本就在於自律。我會在一本筆記本記下每堂課的作業與考試,並且把要做的事情與計畫寫上去,類似以前聯絡簿的回家作業欄。每天依照自己的安排完成待辦事項,找到自己覺得最舒適休息與努力的節奏,充實地過上高中每一天。


備註:良心犯(英語:Prisoner of conscience, POC),是彼得·本南森在1961528日為《倫敦觀察家報》撰寫的文章(「被遺忘的囚犯」)中創造的一個術語。該詞常與人權組織國際特赦組織有關。與政治犯不相同。良心犯可以指因政治見解、性取向、族群、宗教而入獄的任何人,也可以指因非暴力表達其信念而被監禁或迫害的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