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113學年度分科測驗公民與社會考科發揮108課綱素養導向命題精神,試題取材同時來自生活與學術探究情境,透過文字、漫畫、統計圖表等,呈現多元、多面化的素材來源。解題強調依據題目資訊分析推論與歸納資料的探究實作技能,並以混合題/非選擇題測驗考生活用公民知識與清楚表達說明的能力。
考後數據顯示,本卷選擇題部分的整體平均得分率為59.3%,略高於去年56.58%,難度中間偏易。頂標至底標分別為52、47、39、31、25級分,頂標較112年提高1級分,前標相同,均標至底標則較112年降低2級分,顯示今年試題對前後段考生鑑別幅度拉大。鑑別度方面,高鑑別度試題占33.33%,中鑑別度試題占51.3%,低鑑別度試題占15.4%,整體比例與往年接近,且高鑑別度試題占比提升。
試卷組成方面,全卷共有43小題,分為第壹部分選擇題(占70分)及第貳部分混合題或非選擇題(占30分);其中第貳部分含4小題非選擇題,配分22分,與112年相同。除延續近年公民考科常以選擇題題組或混合題組的方式設計(本卷占32小題)的題型特色外,本次試題亦重視圖表資訊的分析解讀,包括第2、3、10、14-15題組、40-41題組、42-43題組等。
二、試題特色
(一)素材來源多元、層次豐富
1.多元生活情境
本卷試題情境由近及遠,從考生所處的校園現象開始(第1題障礙學生畢旅、第8題學生會長),到社區(第10題村里長選舉、第14-15題組端午包粽)、社會(第16-17題組高齡犯罪、第28-31題組助產士的沒落與復興、第38-39題組傳統牽罟文化)、國家(第20-21題組平地原住民參選、第22-24題組限水措施)、國際(第25-27題組加入WTO對農民的衝擊),帶領考生用探究的眼光,理解、分析公民科相關的各種議題或現象。
2.多樣學術情境
學術情境也是分科測驗重要的取材來源,包含引述研究報告發現(第12-13題組)、統計圖(第2題長條圖、第40-41題組經濟資料圖)、統計表(第3、10題);無論是對文字報告的解讀,或是圖表資訊判讀,其實不僅是升學測驗鑑別考生所需,也是準大學生進入大學學術殿堂所應具備的能力。
在整卷最末題組(第42-43題組)中,以三份中國經貿外交與國際政治的相關資料為例,設計學術情境的分析架構及資料圖表,讓考生判斷哪個模擬國家最可能採取抗中策略,再依據資料提供的分析架構,判斷此國家應該歸類於哪一象限,兼採具體實例與學術探究情境,考驗考生活用知識與運用資料的能力,算是今年較具挑戰性的試題。
(二)題組整合四大學門
學測社會考科有結合歷史、地理與公民的整合題組,在分科測驗公民與社會考科同樣有跨學門的素材。透過題組題的設計,將本科四大學門政治、社會、法律與經濟融入其中,以評量同學綜合運用不同學門概念,解讀社會現象。例如第16-17、18-19題組(社會+法律)、第20-21題組(法律+政治)、第22-24、25-27題組(法律+政治+經濟)、第28-31、32-35題組(政治+社會+法律+經濟)。
(三)跟隨時事脈動,關心不同社會議題
公民與社會科旨在關心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因此時事議題常是本科試題的取材來源。除了時事新聞外,對於社會處境不利群體的權益保障,也是許多題目的命題焦點;例如障礙者(第1、4題)、少數族群(第7、20-21題組)、農民(第25-27題組)、國際移工(第32-35題)、式微助產士(第28-31題)等。
三、回饋高中的教與學
許多同學疑惑,分科測驗公民與社會的探究與實作課程怎麼考?從本次試題可發現,若僅把探究與實作課程當成交報告的苦差事,只想搜尋關鍵字找到報告素材,直接貼一貼就交上去,這在分科測驗沾不到什麼好處。
同學如果練習過近三年的題目會發現,許多試題解題的過程,其實就是探究社會議題的過程。無論老師希望同學完成的作品是小論文、簡報、公民報紙製作、撰寫提點子提案等等,從確認題目、判讀蒐集到的資料、分析資料可否使用、解析資料立場的對立等,不都是解題時所使用的歸納演繹、分析詮釋等方法嗎?
其實在撰寫探究報告或製作簡報時,同學腦海早已跑過與測驗中相同的流程,只是我們不自覺。若有選修探究課程時,別忘了參考老師在課堂中補充的教材,學習從不同文章中抓概念。分組學習時組員拋出的疑惑,試著當一個解惑者,而非坐享其成者。相信一學期的薰陶所習得的這些方法,將默默在學測與分科測驗試場中,幫助同學展現最佳實力。
四、結語
今年分科測驗公民與社會試題取材多元,多結合社會生活與學術探究情境而設計,透過整合運用公民不同學門概念,測驗考生重要的學科知識和技能。建議同學持續在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或整合跨單元的知識,並注重依據資料推論、歸納、佐證等重要的社會探究能力,這些都是考試成績之外,面對未來生活挑戰真正重要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