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興趣量表有甚麼用

  大多數的高中生,在學期間都會做興趣量表,或再多做一份學系探索量表。高中老師在測驗解釋時告訴同學,興趣量表可以協助同學了解自己的興趣,進而找到適合的大學科系。有人問那不做興趣量表就無法找到適合大學科系嗎?我的回答是你還有不少其他方法,只是興趣量表最容易下手;另一個問題是,我在高中要學習這麼多學科,為何還要花時間找我的興趣?在此我們先得談談興趣是甚麼。

興趣是甚麼?

  興趣是甚麼?興趣就是我喜歡做的事,做有興趣的事讓我忘記時間,做起來有熱情,一直想做下去。老師請同學們舉例有興趣的事,同學甲說我喜歡滑手機,它使我忘記時間,滑起來滿腔熱情,所以我的興趣是滑手機。認真的說,滑手機不是興趣,而是休閒;興趣與休閒的不同,在於興趣能產出有價值的東西,休閒是享受其中樂事;兩者的關鍵在這件事能不能產出對他人有價值的成果,別人願意付薪水請你做這件事。滑手機是休閒,彙整手機各種付費功能提供同學參考就是興趣;打遊戲是休閒,分享遊戲攻略、做直播影片就是興趣。只要做的活動解決別人的問題,對世界有幫助,帶來方便,都可以是興趣。

為何我要探索自己的興趣呢?

  先來問,學生為何要認真的讀書呢?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現代版的說法,讀書可以讓我擁有達成生涯夢想的專業。但你怎麼知道現在讀的學科就可以轉換成未來想要的專業呢?船到橋頭不一定自然直,好機會不容易喜從天降,專業是需要長期培養,在選擇專業之前需要花時間觀察、理解與體會,找出自己喜歡與合適的事項,再循序漸進的深入學習與培養,方能達成目標。

  我常路過的校園美食街,有家熱烤土司店的老闆原是會計系畢業,在辦公室算帳時體驗出自己不適合會計,反而對美食烹飪興趣滿滿,他花了長時間重新學習,才在餐飲業闖出業績。我們不是生產線製造出來的物件,每個人都是獨特而不一樣,要了解自我的興趣,最好從學生時期運用觀察、理解與體會。找出自己想要的工作熱情。

  再來問,生涯規劃知道自己有沒有能力就好了,為何還要探索興趣呢?其實,興趣就是藉由「累積微小的成功」而產生的;例如看到漫畫自己也開始畫,得到了正向回饋,你畫的也就越來越開心,越來越有成就感,相反的沒人欣賞,漸漸就不想做了。所以經過學習得到成功的體驗,產生有自信的能力 (又稱自我效能),才會引出興趣。興趣不是用想出來的,是用找出來的,並且含有行動力,喜歡繪圖,卻懶得繪圖,沒有輸出行動就不是興趣。上述這段話可用下列社會認知生涯理論的興趣模式來呈現(Lent & Hackett, 1994)。

圖一 社會認知生涯理論的興趣模式

Lent, R. W., & Hackett, G. (1994). Sociocognitive mechanisms of personal agency in career development. In M. L. Savickas & R. W. Lent (Eds.), Convergence in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ies (pp.77-102). Palo Alto, CA: CPP.

為何要做興趣量表呢?

  論到各種專業工作,數以萬計;談到大學校系,也近兩千個,學生不可能每一個皆親自去認識或體驗呢?如果學校老師能把所有的科系或職業蒐集來,展示在圖書館或大禮堂,同學們也要花好幾個月才能閱讀完畢,這種地毯式的學習法實在太困難。萬一錯過機會認識我渴望的職業,那不是很遺憾嗎?如何化繁為簡、面面顧到,設計出穩定又有效的興趣量表,就成了心理學家的超級任務。

   興趣量表就是大量蒐集職場或大學日常做的事,如維修工程師「修理壞掉的東西」,建築師「繪製施工圖」等。如果受測者對某些職業活動特別有興趣,興趣量表結果建議可能適合學習該種職場專業。心理學家需要千百種的活動或職業進行數據分析,簡化分類後撰寫成容易了解的句子當作題目,受測者作答後再與合適的專業對應。

   運用調查與統計法,將職業按著工作分析進行整理,相似的為一類不相似的不同類,形成職業分類或知識領域。接著在建構興趣量表時,可走兩款不同的測量方法,第一種稱為職業量尺法,命題者撰寫出職業或知識領域的典型行為,如大眾傳播的典型行為可以是「了解網路節目製作流程與要領」、「採訪新聞事件並寫成報導」,讓學生自己表達喜歡的程度;測驗系統計算個人在每個類型分數,再將分數繪製成折線側面圖。調查專業人士或教授的類型分數作為職業樣本,個人與職業樣本的側面圖進行相關統計比較,相關高則顯示個人對特定職業或學類有興趣,大考中心的學系探索量表就是採用這種測量方法。

   另一種測量方法是類型量尺法,將相似的職業或工作轉化為類型概念,分析所屬類型人物的心理特質,相同類型的人對應到相同的環境類型。命題者寫出類型的典型行為,如實用R型的典型行為是「工作時,即使弄髒手腳也不在乎」、「靠靈活的手工操作才能完成的事」。讓學生自我認定喜歡的程度,系統計算個人類型分數,依據類型分數高低排成興趣代碼,再與相關學群學類的興趣代碼對比,兩者相同興趣代碼就表示學生對該職業或學類有興趣。大考中心興趣量表採用心理學家Holland所倡議的「興趣類型論」來設計量表。

   興趣量表中包羅萬象,學生做完量表等於環遊生涯世界一回,簡易測驗與計分,就能從興趣分數看到個人所屬興趣特質的描述,並能找到可能有興趣的學群學類或職業生涯。興趣量表對生涯已有準備的同學提供確認與澄清的功能,對還沒準備好的同學是極佳的生涯喚醒。

興趣量表之後呢?

  興趣量表是一把鑰匙,運用極短的時間,為學生開啟了生涯探索園區的大門,也提供一份簡易的探索指南。但興趣量表是生涯任務的開始,接下來還需要個別體驗或團體探索,找到你最喜歡的事、最擅長的事、世界需要你的事、和你可以靠它營生的事。當然,首當其衝的就是選擇到適合自己的大學科系。

  很早就知道自己對什麼有興趣、熱情的人非常少。大多數的人在不知不覺中度過了黃金歲月。興趣量表之後就讓學生們打開感覺的開關,探看這職業世界的林林種種。本文之後,還將繼續推出有關生涯能力與生涯特質的系列,歡迎大家一起繼續探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