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111年學科能力測驗非選擇題評分原則說明-【社會】

壹、前言

111 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社會考科(簡稱「111 學測社會」)的非選擇題共有 10 題,包含公民與社會科的第 48505254 題;歷史科的第 566367 題;地理科的第 586064 題。前述各題皆為 3 分,總計 30 分。

閱卷委員進行非選擇題之評閱前,會參考學生的作答情形,訂出參考答案與評分標準,包括完全給分、部分給分及不給分等原則。

本文提供 111 學測社會考科非選擇題各題滿分參考答案、評分原則說明與部分考生作答情形,以供各界參考。

貳、各題評分原則

48

一、滿分參考答案

社會不平等現象(勾選一項)

支持依據(30 字內)

£網路平台使用行為相同,但個資外洩的風險並不同

£網路平台商比其他商業經營者擁有更多消費者資訊

R教育程度影響數位風險意識

低教育程度者接觸數位風險教育機會較少

低教育程度者使用網路服務時更缺乏警覺

低教育程度者比較容易被網路資訊所影響

二、評分原則與說明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能否綜合題文,判斷該學習小組提出之「廠商行為『將使社會不平等現象更加嚴重』」,所指應為「教育程度影響數位風險意識」,並正確摘述題文中支持此論點的相關敘述。閱卷委員經過充分討論得出的共識是:勾選部分涉及綜合判斷,而右欄僅屬摘述題文,故前者給予較高占分;摘述部分若不精準、不正確、不相關或自相矛盾酌予扣分。由於右欄支持依據是左欄論點的佐證,故若左欄勾選錯誤,右欄即使摘述正確題文也屬矛盾或不相關,不給分。

評分標準如下:

等級 2 (完全給分)

正確回答以下 AB 兩項:

A. 勾選「教育程度影響數位風險意識」。

B. 正確摘述以下任一段題文相關文字:

B1:「低教育程度者接觸數位風險教育機會較少」

B2:「低教育程度者使用網路服務時更缺乏警覺」。

B3:「低教育程度者比較容易被網路資訊所影響」。

等級 1 (部分給分)

2 分:

2-1A 正確,但 B 未作答。

2-2A 正確,B 不精準,但無矛盾訊息。

1 分:

1-1A 正確,但 B 作答不正確、不相關或自相矛盾。

        1-2A 未勾選,但 B 作答正確。

等級 0 (不給分)

0-1A 錯誤或勾選超過一項(無論 B 是否作答正確)。

0-2A 未勾選且 B 作答錯誤。

三、考生作答情形

本題勾選的部分,測驗考生閱讀理解與整合分析的能力,學生須仔細閱讀題文,找出題文資訊足以支持且意涵最適切的答案。本題題目要求摘述題文,應力求切合題文重點,避免遺漏重要關鍵語詞,且不應出現與作答無關、不必要甚至矛盾的文字,並注意論述說明是否清楚正確。舉例而言,考生錯誤常見於 B1,答案應摘述「低教育程度者接觸數位風險教育較少」,卻遺漏重要關鍵詞「教育」,使「數位風險教育」變成「數位風險」,兩者意義完全不同。其他常見摘述不精準的問題,尚有答案過於寬泛,例如寫「缺乏媒體識讀能力」,指涉範圍過廣,無法明確切合題文所述的數位風險意識;有些則過於狹隘,例如「易受網路仇恨言論影響」,但題文意旨為教育程度較低者較容易被網路資訊所影響,並不限於網路仇恨言論。有些考生僅寫「教育資源不平等」,未清楚表達「『誰』受什麼教育機會『較少』,以及使用網路服務時較會『如何』」之方向性,故不精準。除未點出方向性外,文句缺乏主詞(低/高教育程度者)造成文意不完整、不清楚,也是考生常見錯誤且應留意的地方。

50

一、滿分參考答案

民意代表選舉(勾選一項)

判斷理由(20 字內)

R縣市議員

£區域立法委員

£全國不分區立法委員

總席次大於選區數(或複數選區)

二、評分原則與說明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對我國重要民意代表選舉制度特性的理解,且能綜合判讀統計表資料,提出合理的論證。從表中總席次大於選區數,可判斷其為複數選區,故與縣市議員選舉最為接近。有考生寫出「有多個選區且有女性保障名額」,因足以佐證並非全國不分區立委或區域立委,故採計為正確答案。若說明部分模糊不精準、錯誤或不相關則酌予扣分。閱卷委員經過充分討論得出的共識是:左欄的正確勾選應來自右欄依據表5資料的合理推論,且左右不應矛盾,因此左欄勾選正確,但右欄說明錯誤或無關時,不給分(評分標準 0-1)。左欄若勾選錯誤,右欄即使寫出正確說明也屬矛盾,不給分。

評分標準如下:

等級 2 (完全給分)

同時正確回答以下兩項:

A. 正確勾選「縣市議員」。

B. 正確說明 B1 B2 B3,且無其他錯誤訊息:

  B1:「總席次大於選區數」。

  B2:「同屬複數選區」。

  B3:「有多個選區且有女性保障名額」(B3 必須同時寫出此二要件)。

等級 1 (部分給分)

2分:

2-1A 勾選正確,且正確說明 B1B2 B3,但包含其他錯誤訊息。

2-2A 勾選正確,但 B1 B2 說明模糊或不精準。

2-3A 未勾選,但正確說明 B1B2 B3

1分:

1-1A勾選正確,但 B 未說明。

1-2A未勾選,B1 B2 說明模糊或不精準。

等級 0 (不給分)

0-1A 勾選正確,但 B 說明錯誤或無關(若僅寫出 B3 單一要件,並不足以佐證,視同 B 錯誤)。

0-2A 勾選錯誤(無論是否正確說明 B)。

0-3A 未勾選,且 B 未說明或說明錯誤。

三、考生作答情形

本題測驗重要且基本的學科概念(縣市議員選舉屬複數選區),但考生作答本題情形顯示出,對複數選區之學科概念不清楚,只依據片段資料作答,未能綜合判讀資料,做出統整解釋。例如,有些考生將複數選區(一個選區中選出多席)與「多個選區」混淆;也有考生寫出「單一選區可選多位」來表達複數選區的概念,但單一選區(一個選區只選出一席)為具特定意義之名詞,不可誤用。

另一方面,不少考生僅從表中的總席次欄位,回答「總席次較接近我國縣市議員」,而未能綜合表中選區數與總席次二欄之關聯,實偏離本題之測驗主旨。有些考生則從「是否有女性保障名額」判斷,但全國不分區立委也有女性保障名額,不足以佐證並非全國不分區立委。建議學生未來多加強圖表綜合判讀的能力,並注意論證是否合理充分,表達說明是否清晰。

52

一、滿分參考答案

供需的變化(勾選一項)

價格不變下出現的現象(10 字內)

£葡萄酒市場需求增加

£葡萄酒市場需求減少

£葡萄酒市場供給增加

葡萄酒市場供給減少

超額需求

二、評分原則與說明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能否運用公民知識分析市場供需的相關現象。根據題文敘述,由於森林野火波及並燒毀許多葡萄園和酒莊,葡萄酒供給受到衝擊而減少(勾選「葡萄酒市場供給減少」)。此時若價格不變(表示是在市場機能運作、價格開始調整之前),則在原本的價格下,需求量不變(因為需求沒有改變),但供給量會減少,使得市場供需出現了超額需求(供不應求,或稱短缺)的狀態;此為提問所述之「此時供給量與需求量之間出現的現象」。閱卷委員經過充分討論得出的共識是:右欄部分(B)占分較高,說明不完整、不清楚或有錯誤酌予扣分。由於左欄(A)先分析供需如何變動,右欄則是問前述變動發生之後,若價格不變會出現的現象,故若 B 錯誤或空白,A 勾選正確仍能得左欄分數(評分標準 1-11-2);但因左欄為右欄之前提,故 B 雖設定為 2 分,A 勾選錯誤而 B 說明正確時,只能酌給 1 分(評分標準 1-3)。

評分標準如下:

等級 2 (完全給分)

同時正確回答以下兩項:

A. 正確勾選「葡萄酒市場供給減少」。

B. 在「價格不變下出現的現象」欄,正確填寫「超額需求」、「短缺」、「供不應求」、「需求量大於供給量」或「供給量減少,需求量不變」等(2 分)。

等級 1 (部分給分)

2 分:

2-1A勾選正確,B 說明正確但包含錯誤訊息。

2-2A勾選正確,但 B 說明不完整(不清楚)。

2-3A未勾選,但 B 說明正確。

1 分:

1-1A 勾選正確,但 B 未說明。

1-2A 勾選正確,但 B 錯誤。

1-3A 勾選錯誤,但 B 說明正確。

1-4A 未勾選,B 說明正確但包含錯誤訊息。

1-5A 未勾選,B 說明不完整(不清楚)。

等級 0 (不給分)

0-1A 勾選錯誤,且 B 未作答、說明不完整或不完全正確。

0-2A 未勾選,B 錯誤。

0-3AB 皆未作答。

三、考生作答情形

本題考生多能正確勾選左欄(A),但右欄(B)則顯示部分考生學科概念不夠清楚或回答未切合提問。例如:B 完整答案須能具體表達出「供給量小於需求量」,但部分考生僅寫出供給量或需求量其中一項的變化,例如「供給量減少」,此即不符合提問「此時供給量與需求量之間出現的現象可稱為何」之要旨,建議學生未來答題時,應仔細看清楚提問再作答。另外,考生學過公民相關知識後,應能謹慎區分「供給」和「供給量」、「需求」和「需求量」,不可混淆(此為社會課綱明訂的學習內容)。因此,答案如為「供給小於需求」、「供給不足」等,閱卷委員均視情況酌予扣分。

54

一、滿分參考答案

法律原則

(勾選一項)

判斷依據(35 字內)

£比例原則

R正當程序

£信賴保護

£誠信原則

預先將草案公告周知,並依法舉辦聽證,廣納各界意見

二、評分原則與說明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對行政法上正當程序的理解,並能正確摘述題文中的判斷依據。題目已設定:勾選部分 2 分,從題文中摘述判斷的依據 1 分。在判斷依據僅 1 分,且為摘述題文的情況下,閱卷委員的共識是,答案應盡量完整精準,若僅正確摘述一項、未正確摘述任一項或未作答,則右欄無法得分。

評分標準如下:

等級 2 (完全給分)

同時正確回答以下兩項:

A. 法律原則勾選「正當程序」。

B. 摘述題文的判斷依據,至少正確寫出以下任兩項:

B1:草案公告周知。

B2:舉辦聽證。

B3:廣納各界意見。

等級 1 (部分給分)

2 分:A 勾選正確,但 B 僅正確摘述一項、未正確摘述任一項或未作答。

等級 0 (不給分)

0-1A 勾選錯誤、勾選多項或未勾選(無論 B 是否作答正確)。

0-2AB 皆未作答。

三、考生作答情形

本題考生多能正確勾選「正當程序」。題目既要求摘述題文,則應力求切合題文重點,避免遺漏重要關鍵語詞,且不應出現與作答無關或不必要的文字,並注意論述說明是否清楚正確。考生錯誤常見於:「草案公告周知」只寫出「預先公告」,沒有「草案」,會使文義不清楚公告什麼。由於錯誤摘引文字,部分考生文句主詞指涉對象變成「法律」,與題文制訂「行政命令」大為不同。另有考生將「聽證」寫成「公聽會」,但此二者概念不同,不應混淆。

56

一、滿分參考答案

 

面對時局變動的作法(各 35 字內)

擇一勾選

前者

中原士庶避難者約有兩途:入遼東、徙江左

背棄鄉貫,轉徙他方

R形成當地政治文化勢力

後者

不克遷徙者,則鳩合宗黨,保聚險固

憑堅乘險,保守塢聚

£形成當地政治文化勢力

二、評分原則與說明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能否藉由文本閱讀,確切掌握文章脈絡及論述意旨,理解中國中古時期社會上的人群移動。根據題文敘述,西晉末年因北方戰亂頻繁,中原士庶若選擇遷徙者,或進入遼東的慕容氏政權,或者南遷至江左;至於不願意離開者,則聚集族人,於地勢險要之處建立塢堡自保,以避免遭胡人、寇賊侵擾。因此,背棄鄉貫、遷徙他方者,即文中所述之「前者」;據守當地、自治自衛的未遷徙者,即為「後者」。從題文「過江和遷於淮漢流域者,為數尤多,遂創二百七十年偏安之局」,可知應勾選前者所形成的當地政治文化勢力。本題評分標準如下:

等級 2 (完全給分)

能精確說明前者與後者面對時局變動的作法,並勾選正確。

等級 1 (部分給分)

1-1對前者、後者之面對時局變動的作法說明正確,但勾選錯誤。

1-2對前者、後者之面對時局變動的作法說明有誤或不完整,但勾選正確。

1-3對前者、後者之面對時局變動的作法說明正確或不完整,但未勾選。

等級 0 (不給分)

0-1對前者和後者之面對時局變動的作法說明有誤,且勾選錯誤。

0-2未作答。

三、考生作答情形

本題為三道歷史非選擇題中得分率最低的一題,除閱讀理解的難度較高外,考生多難結合史實,正確判斷何者形成了當地政治文化勢力。常見的錯誤作答有二:一、無法清楚分辨題文中前者、後者的具體涵義,將「中原士庶避難者約有兩途,或入遼東,或徙江左」誤認為前者與後者,而勾選到後者所建立的東晉南朝政權。二、大致掌握前者、後者的不同,卻未能明確區分,以致轉徙他方者也出現保守塢聚,不克遷徙者也有背棄鄉貫的混搭現象。整體來說,本題組為混合題型,前道選擇題即試圖幫學生定位時代,將背景鎖定在魏晉南北朝多民族競逐與北方士族南遷的歷史脈絡。魏晉南北朝人口遷移與社會集團的塢堡,是 108 課綱強調的重點之一,唯題文使用之文本難度稍高,不少考生無法結合先備知識來解題,甚為可惜。

58

一、滿分參考答案

適用概念

(勾選一項)

判斷依據

£聚集經濟

£工業慣性

R國際分工

£生產標準化

海外設有生產據點

零組件經海運配送

二、評分原則與說明

本題旨在評量考生能否結合生活情境,擷取題文訊息,以適合概念來解釋說明企業產能調配會受疫情影響的原因。題文敘述提到在海外疫情熱區設有生產據點的企業,其產能調配受影響最明顯;如一些產業等,其零組件配送受阻比例較高,研判應是海運作業耽誤所致。」由此可知,在海外設有生產據點、零組件由海外生產再行配送進口者,受疫情影響最明顯。考生勾選「國際分工」,並寫出判斷依據為海外設有生產據點或零組件經海運配送,可獲得滿分3 分)。在試閱會議中,全體委員決議若適用概念「國際分工」勾選錯誤,本題則不給分。本題評分標準如下:

等級 2 (完全給分)

能清楚標示「國際分工」,並於題幹中擷取、表達「國際」與「分工」相關描述與概念,作為判斷理由,例如:海外設有生產據點、零組件經海運配送。

等級 1 (部分給分)

2-1:能清楚標示「國際分工」,僅表達「國際」的概念,未能表達「分工」相關描述,例如:海運受阻。

2-2:能清楚標示「國際分工」,僅表達「分工」相關描述,未能明確表達「國際」的概念,例如:異地、多地、其他地方(區域)、不同地方(區域)設有生產據點。

1-1:僅能清楚標示「國際分工」,未表達「國際」與「分工」的判斷理由,例如:物流受阻。

等級 0 (不給分)

0-1:未作答。

0-2:未清楚標示「國際分工」。

三、考生作答情形

本題考生大多能清楚標示「國際分工」,並從題幹中擷取「國際」與「分工」相關描述與概念,作為判斷理由。考生回答判斷依據「海外設有生產據點」,為滿分答案,部分考生回答「海外有生產」、「其他國家生產零組件」、「各國有據點」等具有國際分工的意涵,亦為給分答案。考生回答判斷依據「零組件經海運配送」,為滿分答案,部分考生回答「海運作業耽誤零組件配送」、「零組件經航運配送」等具有國際分工的意涵,亦為給分答案。

部分考生正確標示「國際分工」,但判斷依據未能明確表達「國際」或「分工」的意涵,僅能部分給分,例如「海運受阻」未能表達「分工」的概念、「供應鏈運輸受阻」的「運輸」未能明確表達「海運」的概念、「異地設有生產據點」的「異地」未能明確表達「海外」或「國際」的概念,皆為部分給分答案(2 分)。

部分考生僅清楚標示「國際分工」,未表達或未清楚說明判斷依據,例如回答「物流受阻」、「運輸受阻」,「物流」與「運輸」無法表達國際分工的意涵,判斷依據不給分。

60

一、滿分參考答案

都市

優勢區位要素

聖地牙哥

技術、資本

提華納

勞工

二、評分原則與說明

本題旨在評量考生能否擷取資訊,並運用所學,反思評價二個都市各自的優勢區位要素。美國經濟規模為全球第一大,資本與技術都居全球領先地位,因此在美墨的產業分工關係中,美國具備較優的技術與資本條件。墨西哥則提供相對廉價的勞工,從題文中可知美國川普總統要保障美國勞工就業機會,可更加確定墨西哥為具備勞工區位優勢的一方。本題是要比較這兩個邊境都市的各自優勢區位要素,只要把「優勢區位要素」與「都市」正確配對即可,不需要多做描述。本題評分標準如下:

等級 2 (完全給分)

三項「優勢區位要素」與「都市」正確配對,如聖地牙哥的優勢區位要素表格中寫出技術、資本,提華納的優勢區位要素表格中寫出勞工。「技術」、「資本」及「勞工」為關鍵字,每個項目 1 分。

等級 1 (部分給分)

2-1:三項應與「都市」正確配對之「優勢區位要素」中,僅正確回答「技術」、「資本」及「勞工」其中 2 項。

1-1:三項應與「都市」正確配對之「優勢區位要素」中,僅正確回答「技術」、「資本」及「勞工」其中 1 項。

等級 0 (不給分)

0-1:未作答。

0-2:三項未正確配對「優勢區位要素」與「都市」。

三、考生作答情形

本題考生在表格中正確配對聖地牙哥的優勢區位是「技術」、「資本」,提華納的優勢區位是「勞工」,即可獲得滿分(3 分)。部分考生優勢區位要素「技術」回答「技術區位」、「(高)科技」、「技術人員」,為給分答案。部分考生考生優勢區位要素「資本」回答「資金」,為給分答案;部分考生回答「資本低」,因聖地牙哥與提華納相較之下,資金較充沛,「資本低」非正確描述,為不給分答案。部分考生優勢區位要素「勞工」回答「勞(動)力」、「勞動資源」、「勞動成本低」,為給分答案;部分考生回答「工人」、「人工」、「人力」,為不給分答案。本題「技術」、「資本」及「勞工」為關鍵字,若考生寫錯字,則該項不給分。

63

一、滿分參考答案

集團移住的主要目的(勾選一項)

判斷理由(50 字內)

£切斷各部落過去的恩怨

£以強制移民增加勞動力

R削減反抗總督府的力量

£灌輸皇民思想以利徵召

部落之間原有的往來被切斷,重新配置的部落也無法和其他部落建立合作關係,以致原住民內部社會關係瓦解。

二、評分原則與說明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根據題文,從日治時期集團移住的歷史背景,探索總督府推行政策的主要目的。作答重點在於能否把握題文之「部落之間原有的往來被切斷,重新配置的部落也無法和其他部落建立合作關係,以致原住民內部社會關係瓦解」的判斷依據,進而推論出總督府欲藉此削減原住民部落間的反抗力量。評分原則除勾選正確與否的關鍵外,希望考生能注意到政策推行後,對原住民社會所造成的影響。具體的評分標準如下:

等級 2 (完全給分)

勾選正確,且能清楚說明判斷理由。

等級 1 (部分給分)

1-1:勾選正確,但判斷理由敘述不精確。

1-2:未勾選,但判斷理由敘述正確或不完整。

等級 0 (不給分)

0-1:勾選錯誤。

0-2:未作答。

三、考生作答情形

本題是今年歷史非選擇題中作答表現最好的一道,題目設問總督府推行集團移住的主要目的,並要求說明據以判斷的理由,可見二者作答的關聯性緊密,一旦勾選錯誤,判斷理由也難言之成理。綜觀本題考生的作答情形,多非閱讀理解上的錯誤,而是未掌握到集團移住後對原住民部落間往來互動的影響。舉例來說,完整的答案包含部落間舊有的關係被切斷,以及重新配置的部落也難建立新的合作關係,但部分考生只寫到其中一點。另外,也有考生會從總督府掠奪山林資源的角度切入,卻未提及對原住民內部社會關係帶來的衝擊。常見的疏漏尚包含遣詞用字的不精確、語意不完整,缺乏主詞、受詞等,導致閱卷委員不易解讀考生想表達的意思。鑑於此,建議考生作答非選擇題時,應把握語法,明確寫出主詞、動詞與受詞,清楚表述意見。

64

一、滿分參考答案

二、評分原則與說明     

本題旨在評量考生是否了解臺灣的自然環境、原住民族分布,以及能否透過擷取資訊,整合運用所學,進行輔助地圖的繪製。

考生需由題文中「以立霧溪流域的太魯閣族群來說,集團移住的結果,,還有許多部落被嵌入布農族的傳統領域,造成賽德克、太魯閣族及布農族混居的情況可知,移出地地點為立霧溪流域,移入地則為布農族領域。立霧溪流域位在花蓮縣境內北部;布農族的傳統領域則位在花蓮、南投、嘉義、高雄交界處,子題幹要求考生繪出一組「連接線」與「箭頭」來代表從移出地地點到移入地地點,考生繪製在花蓮縣界內由北往南的射線 即可獲得滿分3 分)。本題閱卷評分原則如下:

等級 2 (完全給分)

一組正確表明移出地(起點)與移入地(終點)的射線。

等級 1 (部分給分)

一組僅移出地(起點)或移入地(終點)正確的線。例如:

等級 0 (不給分)

0-1:未作答。

0-2:一組移出地(起點)、移入地(終點)均錯誤的線。

0-3:繪出二(含以上)組的射線。

三、考生作答情形

本題部分考生僅能辨識起點在花蓮立霧溪流域,或是僅能辨識終點在花蓮南部 皆僅能獲得部分分數1 。部分考生無法理解題意:「繪出一組「連接線」與「箭頭」來代表從移出地地點到移入地地點」,繪製超過一組射線 閱卷委員無法挑選答案,無法得分。

67

一、滿分參考答案

 

猶太教

基督教

信仰屬性

一神信仰

一神信仰

神的選民

猶太人(希伯來人/以色列人)是神的唯一選民

信仰神,並得到恩寵者即是神的選民

二、評分原則與說明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對於西方兩大宗教信仰:猶太教、基督教異同的認識。這兩種宗教都屬於一神信仰,基督教更是在猶太教的基礎之上,發展成世界性宗教。猶太教信仰唯一的神:耶和華,主張只有猶太人才是神的選民,並在日常生活、禮儀中均嚴守與耶和華的約定。基督教則由誕生於猶太族群的耶穌所創立,主張放寬猶太教的生活禮儀規範,並認為信仰者即是神的選民,但神的選民並不侷限在猶太族群。本題閱卷的評分標準如下:

等級 2 (完全給分)

正確寫出猶太教與基督教的信仰屬性,以及猶太教對「神的選民」的看法。

等級 1 (部分給分)

1-1:信仰屬性欄作答正確,但對神的選民說明不清楚。

1-2:對神的選民說明正確,但信仰屬性欄作答有誤。

等級 0 (不給分)

0-1:答非所問。

0-2:未作答。

三、考生作答情形

本題是今年歷史非選擇題中作答表現次好的一道,反映考生對猶太教與基督教的基礎概念相對清楚。設問提到宗教屬性應為一神或多神信仰,考生多能從中擷取正確的寫法,唯部分觀念模糊的考生誤以為二者「應」分別為一神和多神信仰,僅能得到部分分數。另外,關於神的選民,不少考生將猶太教與伊斯蘭教搞混,寫出阿拉真神、伊斯蘭人等錯誤內容,無法得分。整體而言,本題結合先備知識與宗教素養,能有效鑑別考生對世界主要宗教信仰的掌握程度。

參、結語

藉由本次 111 學測社會考科非選擇題各題評分原則以及考生作答情形的說明,希望有助於考生們準備往後學測的非選擇題題型,把握作答重點,充分發揮個人實力。

建議學生於學習過程中,對於所接觸學科知識,能進一步了解其應用於情境或議題時的背後脈絡或因果關係,培養條理表達與說明的能力,及嘗試資料整理、製表作圖等學科技能的實作。在面對測驗試題時,最重要的是看清設問所要求,例如,是要擷取題文訊息證據抑或以自身先備知識作答;另外也要留意並掌握試題所提示的答題方向,或仔細觀察題文提供的作答示例,以清楚且完整的論述完成答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