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我的經驗我的路─找到動力,提升自然科的學習效率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劉亭昀 撰
我一直是個標準的理科生,高中三年對自然科的掌握度明顯較其他科目高,我認為在學習自然科時,這些學習成果帶來的成就感固然是很重要的學習動力,但其中最主要的樂趣,其實在於每次理解概念後,對世界的運行又多一點了解的滿足感,尤其自然科學沒有探究完的一天,學的越多,越會發現自己見識之淺薄,那種想要把整體概念釐清的好奇心,才是學自然最根本的驅動力。
高中自然分成四科: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其中生物是我最喜歡的科目,物理則是我最不擅長的一科,而各科選用的學習策略也各不相同,而且我在高中時期沒有補習,所以都是以學校跟自學為主。
針對物理科的學習方法,課綱內的內容以課本為主,課本大多在學習脈絡的安排上較為完整,至少把課本讀過一遍會有比較完整的學習。物理給學生的印象,常常是許多的計算習題,但一開始不用鑽研於複合性概念的題目,先把各概念的經典題型練習過,知道每個觀念在理想情境的應用,再逐步擴展到考慮真實情況的複雜題型,循序漸進才是比較紮實的學習方法。除了應對考試的學習,如果對某些抽象概念的運用仍有疑問,現在網路上學習資源充沛,上網google通常都可以找到不同的解釋方法,或是到Youtube上看教學影片,透過圖像化的解釋,可以幫助理解這些概念。
學習化學科時,要記得:凡規則必有例外,我們現在學的都是前人整理出的整體規律,但就如物理一樣,許多問題在考量真實情況之後就會複雜化,以致於總是有許多的例外,這些例外在學習時,如果只是單純背下來,不免會感到很煩躁,不如試著去了解為什麼這些會是例外,就算有些原因超出高中範圍、現階段難以理解也無妨,至少先確定這是有辦法解釋的,才能說服自己去記這些內容。高中化學我都是用化學老師自編的講義來學習,課本會瀏覽過,看看課綱實際範圍,以及有沒有遺漏的部分,跟朋友借閱過坊間補習班的整理講義,雖然歸納得很完整,但有時要記憶的內容超出理解範圍太多,要小心不要鑽牛角尖。
我學習生物科的方式相當不符合升學考試的取向,全是個人興趣使然,在高中時參與許多跟生物有關的課外活動,也有自己先閱讀大學普生課本,所以針對課堂上的學習,我會試著在其中找出與我自學內容不相符,或是敘述不精確的部分,向老師提出疑問,以求把兩者互相連結,有整合性的學習。有些人會把生物當成記憶性的科目,確實在高中生物是比較偏重知識獲取的一科,但自己在學習時,可以試著多問「為什麼」,去探索這些現象的巨觀意義,或是從已知物理化學的概念著手,去看更微觀的層面,讓學習生物不只是流於表面知識記憶。生物科的學習工具除了大學課本,英文版的維基百科通常可以提供還蠻完整的概念描述,若對一些特例感到好奇,網路上很多學術論文都能滿足求知慾,還有圖片與影片資源也對理解跟記憶有很多的幫助。
學習地球科學最困難之處,在於許多名詞的定義,在高一時老師以翻轉教育的方式進行課程,我們自己閱讀課本,在課堂上討論這些現象的原因與相關延伸應用,老師也善用教室物品演示各物體的相對位置,彰顯在地球科學學習中,影像具體化的重要性;但在後來高三課程緊迫,老師多負責解題,相較之下對概念就沒有那麼全面的理解。當然,若只是應付考試,這樣的學習深度就足夠了,但很多地球科學的內容,其實與生活密切相關,如果有確實學習這些觀念,不難發現他們的應用之處,也會更清楚自己在學什麼以及為什麼要學。
近年來,大小測驗都著重閱讀理解,以及跨領域的學習,其目的也是為了讓學生對自然科學有更全面的探究,在準備考試時,可以少練點題目,讀熟課本並多看點相關文章,試著提出問題並想辦法解決,才能輕鬆應對接下來越來越多元的題型。最重要的是,不要讓考試侷限自己的學習,難得有興趣就想辦法多學一些,對長期的學習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