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寫出真實的思想與感受── 關於107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的一些想像

景美女中國文科老師/李佩蓉 撰

107即將登場,眾人莫不引頸觀望,既憂心其變幻難測,又不願見其只是舊瓶新酒,猶隱隱企盼這是新局轉變的契機。實際參與研究用試卷測試與討論,更深刻知其不易,一路走來儘管諸多難題未解,不得不繞些圈子,仔細瞧,也已往前走了不少里程。

事實上,共識是有的

沒有所謂「標準答案」,也不鼓勵「制式作答」,更不希望「背誦課文」,而是期許考生能抒發個人的情感與見解,寫出真實的思想與感受,破除應考策略的迷思。因此,評分標準的建置,即是建立在尊重每位考生表達方式各有不同的基礎上。(104.11.23大考中心新聞稿)

觀察教學現場,不少學生很努力地在抵制自己變得虛偽,只是誤以為面對應考作文不得不八股;多數國文老師希望好好教文學、談感受,只是誤以為升學大考當前不得不現實;再看閱卷教授早已受不了濫情泛論的樣板文章,大考中心明說希望學生寫出「真實的」思想感受。

可見大家的心願並沒有相差太遠,無論教、學、評、測,各個立場都期待面對真情實感。儘管考題取材、評分標準等爭議甚囂塵上,撥開「現實考量」的迷霧,我們應該可以在更高遠的價值、願景層面達成共識。

「知性」與「感性」兼重的宣說

107國寫將目前學測的三題整併為二,給予考生更充裕的字數空間進行更完整的書寫。兩題一考「知性」的邏輯見解,一測「感性」的情思表達,二者兼重並陳,是未來國文教學值得堅守的宣說。

近年國文教學重心正從「中國文學」往「語文表達」急速挪移,此趨勢合理,但矯枉過正,趨勢之中實不宜過度看輕文學美感對於現代溝通的意義與必須。所謂「溝通表達」,絕不僅止於「提出看法」,言說的語調、說故事的方式更影響見解傳遞的質感與效果,人文素養更於焉展現。唯有「有感」而發,才是真誠的對話,沒有「感受」與具縱深性「思辨」的論述容易流於片面武斷,為說而說,同樣可以堆砌、可以想當然耳、可以罐頭製造,並非眾人所期。

以105學測〈我看歪腰郵筒〉為例,題目設計打破往例令人驚喜,唯學生在不盡然那麼切身、不見得長期關注,而提供之參考資料又有限的情況下被迫限時對於不明來龍去脈的議題「提出看法」,又不期許融入自身生活經驗,則應答難免乾枯生澀。書寫既不強調「有感而發」,學生同樣可以揣度題意,不假思索下筆,差別只是從過往大量親人傷亡、名人事蹟歌頌的戲劇性濫情,轉為量產「批判盲從跟風」、「控訴枉顧災民辛苦」、「肯定樂觀精神」等等同樣想當然耳的「看法」泛論罷了!仍然跳脫不了「制式文章」,同樣無從檢測所謂「真實的思想與感受」。

107國寫試題設計,在要求學生知性論述之前注意到提供更完整的論述材料,而感性一題則對於「扣題」一點認定得相當寬廣,為學生保留可以盡情發揮的空間。可喜的是,研究用試卷討論會上,發現幾乎各校都有學生肯定研究用試卷的改動方向,而且表示寫得盡興而愉快!(呃,得分如何另當別論)。

如果我們真的企求看見學生「真實的思想感受」,在新的考制裡,有一個與「訂立客觀標準」同等重要的課題,是如何解決從命題者、應試者到審閱者都揮之不去的「惴惴揣度」與「想當然耳」。我們必須不斷叩問,我們究竟希望在國寫測驗裡看見什麼?

看見成堆「預期之中」的回答,或者更多「意料之外」的創作

思想、感受一旦真實則不難動人,而青春正甜的十六、七歲正合適寫詩作夢,何不能期以「創作」?如果期以創作,則必須導引考生面對國寫題目的心理潛臺詞偏向「嘿嘿,這一題我想要寫○○○!」而非「嗯,這一題……我猜,出題老師想要我寫……」我們必須讓老師、學生都知道、且相信:真的,新的試題方向希望看見你們的「真實思想感受」。真的,我們「尊重每位考生表達方式各有不同」。真的,我們衷心期待看見你們年輕蓬勃,甚至超乎我們想像的創造力!

1.說明引文用以「引導」而非「限縮」

我們必須透過長期積累的互信,一次又一次讓大家相信,真的可以盡情「陳述看法、感想、或評論」,文題附加之說明文字與參考資料的主要目的在於「幫助深化理解與開拓想像」,而非「限縮題意」。

知性一題,在無法加長時間的前提下,引文的目的不在測試閱讀理解(已檢測於選擇題),自然更不在測試閱讀「速度」。若目標是考「提出看法」,則可提供相對大量只需「略讀」的材料以供了解論述背景;若考「理解深刻度」,則閱讀分量不宜過多,好讓考生得以做更質感的「細讀」。

至於感性一題,不少學生困惑研究用試卷(五)的「引文」好像跟「題目」沒什麼關聯,似乎可有可無。我倒覺得它的意義更接近中國抒情傳統裡「興發聯想」的觸動媒介,提供一種心靈的碰撞,用以幫助進入情境、生發靈感而無意設限寫作發揮方向,是一項很不錯的革新!

印象深刻班上一名學生以〈失落的光輝〉為題,談宏偉臺大醫院裡的死亡議題,她抓住「光輝失落」之惆悵得以觸動深沉哲思一點,對〈失落的光輝〉做了別出心裁的詮釋,題材立論能見新意,卻實與引文所談歷史餘韻消逝的主題大有出入,我給的回應是「文采、立意皆甚好,惜有偏題之虞。」結果審閱老師能識佳作,給了最高分,令我十分驚喜!它肯定了學生不為引文所囿的暢所欲言。好希望未來的107,有更多這一類大膽立論的佳作也能得知音見賞。

2.題材不拘文言、白話,引文當長則長,當短則短,端看命題所需

所謂「深厲淺揭」──水淺的時候兢兢業業拎著裙子過河,水深了,索性放下裙襬大方走過去。當大考取材真的靈活到無法預測的時候,或許正是師生可以從此徹底解放,總算一起放下心不需要再揣度出題方向的大好契機!

期許大考中心以「創作」的心態設計考題,每年都能有讓學生緊張期待、刺激接招的書寫冒險挑戰,同時,也請每年以更完整的篇幅說明清楚為什麼如此設計?進而檢討優劣得失、分析學生答題狀況──然後,很重要的,以更懇切、更有味道的文筆書寫,想方設法使其在教育界被廣為閱讀──積累數年,大考訴求、出題方向可望在動態而質性互動的語境裡逐步更精準地建構出來。

3.題目設計提供更多元答題選擇,同時造福考生與評閱者

研究用試卷出現幾個「二擇一」的題型,提供更多元的選題自由,很聰明。未來在題目設計上也可考慮創發各種更開放多元的形式,如此評閱者可以看見五花八門的學生創意,讀來有趣許多。否則,一天批改300份言不及義、大同小異的作文還要分出等第,實乃人間酷刑哪!

「寫不一樣的題目評分不公平!」請細想,創意得以施展、異質性高的作品才好從取材、布局、設計、語調、立意等等不同面向感知差別,教授以其文學專業見真章、分高下反而容易判準客觀。相反的,窄題共作,學生寫來千篇一律,文章一大堆太像了,評分才真的只好「憑感覺」。

4.看重別具特色、評價兩極的文章,設計簡單質性評語回饋空間

若我們真心認同寫作表達「沒有標準答案」,但又不得不受限於客觀公平的評分需求,則有沒有可能設置一個彈性「寫評語」的空間,讓評閱教授在偶爾批改到眼睛為之一亮、心有悸動、不吐不快的文章時可以簡單留言,再透過系統標注在成績單上讓作者收到回饋,諸如「構思令我驚豔」、「立意不俗」、「例子很好」。有時創作用心只需要被看見、被讀出──甚至不必給分。如此用意有三:其一、順手提供孩子比分數更實際而珍貴的回饋;其二、平復教授面對佳作卻因受限規制而造成遺珠之憾的愧疚感;其三、為大考注入自由彈性、主觀審美的正向質性話語,逐步形塑「有溫度的」國寫形象,彰顯「寫作沒有標準答案」的訴求誠意。

此外,也希望大考中心更勇敢公布各種形式、風格的範文,誠實呈現評議兩極的文章,並陳褒貶意見。逐年積累,不僅有助於動態建構大考中心的質性評分標準,更可藉此打破大考中心期待文章寫得四平八穩的誤會,讓大家看見每一個題目的發揮可能,擴充對於創作的想像,順道為社會示範包容多元、不武斷評價的人文素養。

從藍綠立院翻盤到近日天氣變化無常,可見在沒有標準、前例的情況下,如何兵來將擋,隨時處變乃本世紀公民應具備之基本能力,故而面對大考新局,無論是驚豔、驚喜或驚嚇,都是合宜而不得不走的前行摸索之路,無論教、學、評、測,我們何妨給自己與他人更大一些尺度的嘗試空間,然後誠實反思、修正。

「不行哪!沒個定準,學生怎麼練習?」、「不行哪!大考重要,會影響孩子一生!」──嗯,這誠然是大問題。不過,這是必須被克服、被解決的問題,並不構成我們必須集體屈就的理由。「能力素養」原本不該以「針對題型苦練」的方式投機取巧習得,而學測只是「能力檢測」,我們必須設法不讓它重要到足以影響孩子一生!

寫作嚴求「公平客觀」,孩子只得被提拔得規矩平庸,把文章寫得四平八穩

真正的書寫之樂從來不是苦迫硬逼,而是情不自禁地著迷,我常在不以大考為訓練前提的教學活動裡看見學生這樣的表情。如果有一天,學生可以在大考放手真誠創作,恣情發揮,老師可以放手以其專業真誠評分,不以「降低第三閱」為務;如果我們時常彼此提醒,不能一面拘綁學生想像的翅膀,一面期待看見他們飛翔;如果我們大人看待、談論、思考學測大考可以真正跳脫「科舉取士」的框架,我們才終於有條件期許孩子別再寫「八股文章」。

進退兩難這麼久,107是一回全新的契機重新認真檢視我們對於國語文寫作教、學、評、測各方面的真正初衷與願景。何妨就這麼一次,我們一起順從內心對於文學、對於教育的真實渴求,在每一個立場上任性而體貼,理解現實而不屈就,想方設法為自己爭取「撒開來玩」的空間,一旦每一方都敢虔誠真實了,全局也就更有機會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