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112年學科能力測驗試題特色-【國綜】

一、前言

112 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國文考科(簡稱「學測國文」),其中的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簡稱「國綜」)賡續 111 年「學以致用」的脈絡命題,植基於閱讀理解能力與文化涵養的國語文教育宗旨,測驗學生的語文能力、文學與文化素養。

在文白比例適切、依綱不脫本的架構下,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國綜閱讀題材推出「古典是永遠的現代/古典力」的主題,藉由閱讀素材,向即將邁向高等教育的考生們傳遞國語文課程學習的重要意義「文化應通過批判性地消化繼承」、「經過閱讀與再閱讀,創造與再創造,古典就是永遠的現代」「寓教育於測驗」之苦心,殷殷懇切。以下簡述今年試題特色與考生表現。

二、試題特色

(一)側重高層次閱讀評量,具有深度閱讀的學科特質

今年國綜一則考察字音(第 1 題)、字形(第 2 題)、詞義(第 26 題)、詞語運用(第 3 題、第 6 題)、語句銜接(第 13 題)、語法(第 27 題)等語文基礎,再則考察重要篇章的熟悉度(第 5 題、第 20 題、第 30 題),以上二者約占 25%,其餘 75%則為篇章閱讀與賞析能力的檢測,符合高中國文課程以篇章為媒介,從中認識語文知識並培養閱讀能力的學習方式。

閱讀歷程大致分為「檢索訊息」、「發展解釋」、「省思評鑑」三個層次。今年國綜試卷的選擇題型大抵以篇章的「發展解釋」為主,且多屬於文意或意象的深層理解,顯見國綜試題側重高層次閱讀評量,考生必須在篇章和詞句之間穿梭互參,方能既透過整體的意旨確認其中各個環節的意義,又能串連各個環節的意義確認整體的意旨。

混合題型透過不同文本的互涉參照,用以評量學生比較、分析、整合與「學習遷移」的能力,考生須能延伸至課本相關篇章進行反思評量,才能做到「精準閱讀,適切表達」,尤其具有「國文考科」深度閱讀的學科特質。

(二)取材多元,強化國語文學習遷移

今年國綜試卷提供多元化的閱讀素材形式,除了一般文章型態之外,有圖表式的、圖表與文章的組合、也有兼及古今散文、小說、詩歌、元曲、劇曲、翻譯作品、期刊雜誌等不同文章的組合,閱讀素材多元,兼顧不同閱讀能力。再者,今年語體文占比 52%,較去年提高,考生閱讀時的困難度相對降低。

此外,今年國綜試題素材直接取用各家課本選文文句約 17 課,另也有部分試題與課文學習高度相關,例如第 35 題須以蘇軾〈赤壁賦〉為理解背景、第 4 題的唐代詩人表格、第 15-17 題的洪繻〈籌海議〉、第 21-22 題談《論語》、第 31-32 題談屈原的閱讀與再創造等。可知今年國綜試題不只評量考生對課文的理解與熟悉,更期待評量考生運用文本思考、解決問題與建構知識等學習遷移的能力。

(三)多組試題從不同角度凸顯古典的價值

今年國綜以第 33-35 題「古典是永遠的現代/古典力」為核心概念,除了題組本身第35 題的蘇軾,並往前連結第 30 題的賴和、第 31-32 題的屈原,往後連結第 36-37 題的《獅子王》和《哈姆雷特》,藉以展示舊文本如何引發新文本的創造──人們在古典的閱讀與詮釋活動中,可能得到創作的靈感(寫賴和的新詩、寫屈原的元曲、改編〈赤壁賦〉的明代戲曲、《哈姆雷特》與《獅子王》),可能借古諭今,表達對於自我或時事的感懷(寫屈原的元曲),也可能獲得行銷的憑藉(《哈姆雷特》與《獅子王》)。擁有傳統雖不保證帶來創新,但傳統卻是創新過程中值得運用的資源,而此亦揭示了學習國語文課程的意義與價值。

(四)重情境、重思辨、重跨域的命題

今年國綜可見善用情境與跨域素材,重視思辨的命題設計,例如第 4 題藉唐代詩人交往互動之情境評量圖表判讀;第 8-9 題結合環境議題的「狼英雄與生態」,從中省思媒體素養;第 10-12 題經由古今皆有的天文現象「木星合土星」,以現代天文學知識,認識並反思古人的觀星活動;第 23-25 題認識臺灣常見植物「檳榔」的古今嚼食記載及其功效或危害;第 36-37 題透過《獅子王》的創造來自《哈姆雷特》,思辨實踐原創構想可以很古典,另亦結合「創意技能金字塔」設計試題,延伸學習。

(五)試題難度中偏難,頗具鑑別度

相較於 111 年,今年國綜試卷在閱讀量與文言文占比都較少的前提之下,考生擁有較充裕的時間閱讀與作答,整體感受雖較去年簡單一些,而從考後統計數據來看:全體考生在 34 題選擇題得分率(P)的平均為 56%111 53%),整體難度較 111 年略為下降,但難度還是維持在中偏難(50% P < 65%)。此外,3題非選擇題評量考生依照題意擷取文本訊息、綜整文意,並運用文字適切表達的能力,具有相當難度。故整體而言,考生作答今年國綜試題,需在高中三年扎深語文學習根柢,方能游刃有餘。

今年國綜試卷兼具閱讀廣度與深度,除了在文章中檢索訊息,形成廣泛理解之外,絕大多數試題評量的是高層次思考能力,考生須鑑賞評析、思辨比較、因果推理、推論看法;或在了解文意後,綰合教材選文與題目素材的觀點,判讀敘述是否正確,例如第 31-32 題組、第 33-35 混合題組等,皆有此用心,故頗具鑑別度。

三、回饋高中的教與學

108 課綱強調的核心素養走入教學現場後,素養導向的課程設計更是遍地開花,儼然成為高中國語文教學裡的美麗風景。而隨著 111 年及 112 年學測試題的出場,更明確地協助高中國語文教育的課堂,尤以特色試題精湛地示範國語文教材之遷移與化用最為精彩、從單一學科到跨領域學科乃至從繼承到創新的教學意義,為國語文教育真真切切地灌注一股恆常不變的存在價值,使投身在高中國語文教育現場的教師們,更加篤定於教學的面向與肩負的使命,以下分項說明。

(一)堅定學科本質,鞏固教學之本

今年國綜試卷使用高中課文達 17 課,回歸教材的命題用意,讓高中國文的學習有本有據,不僅鞏固高中國文的課堂意義,同時也能穩定學生與家長的心。

1.掌握文本脈絡的篇章學習

從大考試題中,有 76% 比例為高層次閱讀理解試題,可確定的是,高中國文的篇章學習,不再強調過去語文知識的記憶,而是要教會學生如何掌握文本脈絡,並從中分析文本的寫作技巧。

2.完成學科地圖的教學目標

依循領綱而來的學科課程地圖,提供所有高中教師清晰而明確的授課目標。高中國文的教學也因此不再是片斷的語文知識,而是透過篇章的學習,一塊塊地完成學科地圖。因此,面對取材多元的大考試題時,學生便能從容地將試題中的文本,對照相對應習得的學科地圖,做策略性的閱讀,成功達到精準閱讀的效果。

(二)重視學習遷移,開展教學之用

從今年學測試題來看,或引用,或改寫的閱讀素材,無一不是課本教材之延伸與創新,藉由課本篇章的脈絡、重要訊息甚或是呈現的生命價值,學生便可輕易地完成學習遷移,舉凡援古論今、縱橫天下或是適應現在生活,無一不可。

1.閱讀到寫作從課本作家到個人寫作的學習遷移

大考試題中的混合題或是國寫試題,都強調著領綱所明示的目標。因此,本著高中教材的內容,讓學生進行有意識地學習、並摹仿課本作家作品,做個人精進寫作的演練,這種從閱讀到寫作的學習遷移,將會不停地在課堂中演練、再演練。

2.學習到應用跨領域、跨學科與生活應用

溝通表達是國語文學科重要實用價值,如應用於學習過程的跨領域、跨學科等必、選修課堂;如應用於解決真實生活中的問題,這些相關的應用也將會真實地在學生的高中生涯裡,得到真真切切的實踐。

112年學測特色正在於學習遷移。所使用的閱讀文本本身即是學習遷移的典範,雖則年代不同、形貌不一、文體表現各有千秋,然則學生只要能精確掌握國語文學習之本,學習遷移便能扎扎實實地發生,學生的閱讀素養也就能在評量中真切的展現,而這也會是高中國語文課堂中最寫實、最動人的學習成果。

四、結語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是司馬遷編著《史記》的原創精神,亦成為後世文化人共推宗旨;閱讀古典的可貴之處,在於「廣納百川」容許各家解釋甚或質疑,而此一宗旨也正是國語文教育的意義和精神。學習的目的從來就不應只是為了考試,今年國綜試卷以「古典是永遠的現代」為主題,刻意經營多層次且多元的命題,在鑑別學子學習的程度之外,更期勉每一位學子於測驗結束,掩卷之際還能從試題中獲得興發,因而有所承繼,閱讀、再閱讀;因而亦能有所開創,創新、再創新;最終在悠遠的文化中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