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情境入題一定要長篇大論嗎?精簡短小的情境可以嗎?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管美蓉、黃璀娟 撰

印度聖雄甘地有一次正要上火車時,一隻鞋子被擠掉了,他立刻把另外一隻鞋子脫下來,從車窗扔出去。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甚麼?從知識面來看:1.只有一隻鞋是沒用處的;2.火車開走了就很難再下車撿鞋;3.某個人只撿到一隻鞋也沒用。若從解決問題面來看:讓他人能撿到一雙鞋,就可以發揮用處。甘地運用智慧將知識結合起來作出解決問題的反應,這就是素養。他對當前情景產生「深刻見解」,抓住「行動」的時機,在上火車的短短幾秒鐘之內做到這樣的舉措,令人佩服。

從上述甘地扔鞋子的啟示可知,學習分門別類的個別知識只是基礎,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培養一個人的綜合能力,把零零總總、各式各樣的知識通過全域性的理解整合起來,變成每個人腦海當中能像甘地一樣快速反應出來的智慧。所以,學校教學中,常常會在課堂上加入生活情境或學術探究情境,讓學生學習整合應用知識和技能,培養能因時、因地、因事反應的智慧。而做為評量學習成就的入學考試,自應有這樣的測驗設計,引導考生運用所學作答。

事實上,在以核心素養為課程主軸的 108 課綱推行之前,大考試題即有生活化命題風格,可說是「無素養之名,而有素養之實」。簡單地說,現在深受矚目的情境題,其實不是 111 大考的「新招數」,只是在核心素養成為朗朗口號下「重新」被發現。當然,在這一波 108 課綱的推動下,我們確實著力於更多不同類型試題的研發,並給予素養導向試題更清楚的命題重點,試題素材的情境化便是其中一個亮點。

情境化的試題顧名思義就是有情境的鋪陳,既然情境入題是其一元素,那麼為了鋪陳情境,試題的文字敘述是不是就得變長?會不會變成閱讀測驗?為了解答大家的疑惑,我們先舉幾個例子來看。

例如,106 年學測社會考科的第 48 題(單選),以表格數據呈現情境,考察不同類型的氣候特徵。這道試題的題文很短,但仍能提供作答所需的訊息,同時,也是日常可見的某地月均溫及月雨量之呈現方式。由此可見,情境入題並不一定要以長題幹來描述,命題設計的重點在於要能提供作答的充要條件。

又如,109 年學測自然考科的第 19-20 題組,以 311 日本大地震的海嘯傳播等延時線圖作為具體情境,結合簡短題文說明,以檢視學生對海嘯的基本認識。 311 日本大震時,由海嘯所引起的災害不亞於地震所造成破壞,本題透過對海嘯傳播情境的呈現,的確有助於形成活學活用的深刻體會。由於該圖已提供充要的作答條件,因此本題同樣不需以長題文來描述。

再如,110 年學測自然考科的第 26 題,導入因緊張而影響血壓的常見情境,考察學生有關血壓的相關知識。如果學習只是靠反覆背誦,測驗時只是讓學生回憶背下來的內容,沒有生活情境的鋪墊,把學習去脈絡化,那麼,學生不容易感受到知識的活學活用。本題鋪墊了常見的緊張和壓力所形成血壓變化情境,將知識放在日常感知的脈絡中,雖然只是簡單的情境,卻可以幫助學生體會到學習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這題題文雖短,但情境很能引起共鳴,這類情境題所召喚出學生的學習動力說不定會更有力道。

從上述幾道學測試題,可以看出情境題的設計並不一定需要長的題文,而且也不一定要以題組方式命題。一如上述甘地的故事,情境不一定需要長篇累牘的描述,只要能清楚呈現問題的面貌,讓學生能有脈絡、有依據地理解問題並構思解決方法,掌握試題的設問重點,知悉解決問題所需的學科知識,再經由判斷、分析之後作答。這樣就能讓學生綜合所學的知能,應用到生活及學習之中,強化其活學活用的能力。

另一方面,無論是設計為短題文或是長題文,無論是只有文字敘述或是採用的不同的圖表素材,在一份試卷中,必然會依據組卷的設計而適度調配。事實上,組成一份試卷必須多所考量,例如不同題型題量、不同單元/領域、不同測驗目標、不同難度,不同題文長短,甚至是否融入情境或哪些情境的配置等,其實並不簡單。一言以蔽之,由各種基本題和素養導向題型所組成的試卷,考察各種學科知能,才更能充分發揮評量的功能。

至於像國文科或是英文科這樣的語文考科,本身的測驗重點就是閱讀理解能力,那麼,所需要的作答線索就都會在閱讀材料中呈現,這時,最重要的就是學生自己的閱讀和理解能力了。所以,平時多閱讀,多在課堂中向老師學習,和同學討論,無論主題為何,都有助於強化這方面的能力。總之,素養導向試題不必然以長題文或是題組題的方式設計,短短的題文也可以設計成很好的試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