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我的經驗我的路─歷史新視角,發現不一樣的過去

        畢業自中山女中/郭文琪(現就讀國立臺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

        身為人社班的學生,我們擁有許多特別的課程學習經驗,例如:學科導論、學習策略、經典閱讀、專題研究等。上這些課雖然對準備段考毫無幫助,又需要付出大量的額外時間,但很多時候,學習的收穫是無法以考試成績來衡量的。或許正是因為這些課程跳脫考試的框架,因此在考完試後依然深深烙印在腦海中。

        在一系列人社班獨有的課程中,又以歷史學導論最令我難以忘懷。那堂課上,教授使用了一個完全顛覆我對於「歷史」的印象的方式,向我們介紹人類社會的歷史──閱讀《烏托邦》及《百年孤寂》這兩本書,並根據書中的情節及背後的意涵展開探討。通常會被認為是與歷史相關的書籍,大多是針對過去實際發生的事件,進行記錄及分析整理。有別於這樣的既定印象,這兩本書的情節完全是作者虛構的,形式上感覺更像是「文學創作」,而非「歷史書籍」。而就內容上來說,似乎更適合歸類在政治學、哲學、或社會學的範疇中。

        我在課堂即將結束時,向教授詢問「選擇這樣的書來教授歷史學的原因」,沒想到這個無意的發問卻為這堂課帶來了一段意外的小插曲:一位陪同我們上課的歷史老師,也對於教授所選的書目感到疑惑,兩人便開始了一場一問一答的攻防戰——雙方都就自己的觀點提出佐證的資料,對話中充斥著各式的歷史年代及事件,也提到了許多相關的書籍。這些內容對我們來說都還太過精深,許多事件、主義、作品我們都未曾聽過,完全無法判定到底誰的觀點比較正確,但這樣的知識辯論卻令我大開眼界:原來歷史可以學到這種地步!完全不假思索,信手拈來便是一個個的歷史年代及和所發生的事件。能把這些死板的歷史背得滾瓜爛熟,並在生活中運用得出神入化,這才是學習歷史的最高境界嗎?雖然這場辯論最終因為時間的關係,還尚未分出勝負就草草結束了,不過這依然帶給我很強烈的震撼。這也就是為什麼這堂看似不知所云的歷史學導論至今仍令我印象深刻的原因。

        除了教授與老師間精彩激烈的學術爭辯讓我看得津津有味,這堂課的另一個亮點在於教授對於「學歷史的意義何在」的解釋:歷史是已經發生的事,照理說應該是十分絕對且肯定的。但基於各種政治立場或種族關係等的因素,我們不一定能窺得歷史的真實樣貌。藉著歷史的學習,我們的雙眼將變得雪亮,不再受到種種原因而遭到蒙蔽。隨者學習歷史的人越來越多,錯誤的歷史也就能夠隨之消失,總有一天,我們能完全了解社會的歷史樣貌。這段話讓我聽完後莫名的感動,也使我終於產生了想要好好讀歷史的動力,這對我日後的歷史學習上有著不可抹滅的深遠影響。

        我們經常為與大考密切相關的主科付出許多心力。然而,考試上的實用價值終究僅是一時的,不應短視近利,以此作為是否要認真看待該堂課的標準。無論與考試相關與否,認真學習每一個科目與課程,才是正確的學習心態,說不定會在課堂上獲得意想不到、終身受用的收穫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