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我的經驗我的路─擇己所愛

北一女中/洪立倫 撰(錄取國立臺大醫學系)

剛升上高中的時候,除了穿上綠制服的喜悅,更多的是對未來的不確定與不安。除了面對沉重的環境壓力,越來越多、越來越厚的課本,似乎也預示著高中課業的重量。

但慶幸的是,生活似乎沒有想像中的巨變,我還是一如往常地按表操課,只是各科的表現開始拉開了距離,特別是英數,這兩科一文一理,一個是背不起來,一個是算不出來,造成這兩者學習出狀況的共同肇因,我實在沒有頭緒,再加上多數同學補習也著重在英數,所以我當下便認為是課程銜接問題,沒有多加留意、細究原因。於是日子就那樣一天天過,只是書包跟眼皮都日趨沉重。

很快地,轉眼就到了高一下,選組通知單從天而降。當時,我直接以喜歡生物為理由選填三類,和朋友討論後,我知道不是每個人都能如此果斷,甚至可說是有點草率地、不清楚地決定自己方向。此外,也有不少人覺得,讀三類是為了更完整的課程內容、嚮往較具競爭環境、想在學測取得優勢而讀,抑或是家長對其未來職涯的期待,導致最後不甘不願地填三類。

其實選組,重要的是要適才適所,讓自己最後回頭時,能覺得坐在教室學習數小時是值得的。雖然我能明確作出決定,心中仍舊有所衝突質疑,物、化、生、數,雖皆是理科,能四者兼有才能與興趣的人不多,尤其是當選修的課程難度增加時,性向上些微的差異便會放大。

  • 懷疑自己

高二時,我數學成績起伏變大,讓我十分困擾,在不拿手的單元,我的表現可是駭人聽聞。相較之下,歷史課的知識更加吸引我,閱讀時對各個文明的想像不時牽動我的情緒,這份沉浸,也讓我在課業上有了很好的表現。種種比較,使我些許懷疑自己是不是所謂的假三類。同時,加深難度的內容開始讓我懷疑起自己最初的熱愛,生物科要背誦的內容日漸繁瑣,專有名詞只增不減,何況若將來想往相關領域走,高中程度可只是小菜一碟。面對淺嚐到專精的距離,我失去了過去那份絕對的自信。

但是路終究是自己選的,本來就沒有一件事會因區區喜歡兩個字而能變得一切順遂。雖然學習比過去費力,但生物可對人體有更多了解,讓我覺得讀三類獲益良多。同時,我不認為想要探究一件事的渴望,能被成績、教學、制度所抹滅。如果能,或許喜愛的只是好表現帶來的掌聲、課堂上往來的笑語、一份勝利的虛榮,或是對輕鬆愉快的投射。

  • 面對挑戰

選擇必然有得有失。隨著選組,數學帶給我多次的挫折,無法完整學習歷史的課程也令我遺憾,但若這樣的安排能讓我在自然科學打下基礎,想想其實並不吃虧。而且轉念一想,若數學沒有變難,那我恐怕就沒了危機意識,也不會去面對自己的弱點;至於社會科少上到的課,也等於給了我空間用自己的方式去接觸、思考感興趣的議題。

幾經摸索後,我覺得如果選組當下是順著自己的心意所盤算,那遇上困難時,想的不應是後悔,而是要作出應對。當然,若已有更遠的計畫或是對自己更深的理解,那轉組也是個好選擇。但若是一時表現不如預期或是讀不下去,那先從學習方法、態度的問題著手更好。如數學之於我,在觀察補習有成效的同學後,我得知重點在於穩定的練習培養手感,廣泛題型訓練讀題的靈敏度。所以我重新分配溫習時間給更多的考古題,持之以恆,並涉獵不同的類題,整理其共同的核心概念。也注意到光讀不練、複習不規律正是使我英數成為弱科的學習死角。從高二下一步步的累積和追趕,讓我最終在學測得以如願以償。

  • 積極正向

與此同時,身為學姊的我也聽到了不少學妹對選組的看法,發現有一定比例的人只是因為不喜歡某科而選了與之相反的類組。我認為這是件很可惜的事,有時候,在高中的框架下,拿不出好成績而挫折或覺得課本內容枯燥,並不代表本質上與那門知識不合。而且這般決定偏向消極,若總以這種心態面對學習,那隨著課程漸深漸廣,逃的意識將成為揮之不去的夢魘。所以若沒有喜歡正向的動機,那比起用刪去法,不妨回顧自己一路走來有什麼志向,思考為了這樣的未來,自己需要什麼能力。另外,想當醫生要思辨倫理原則,想做行銷要解讀統計數據,文理不是二分法,選組帶來方向,但不應是設限。

而在三類組的資源雖然幫助我在學測把握理科的分數,面試時,最終回歸的還是自己的付出與探索,尤其是在這個憑藉網路,知識取得便捷的年代。此時,選組帶給我的最大助力不是課程,而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能支持我的夢想。對於從醫,越是了解,我越是止步不前,但看著他們提到救人一事時,眼中的光輝,或是聽見他們對我能力的信任,甚至是玩笑間一起開診所的約定,都帶給我前進的助力,讓我在準備時能無所掛慮,在放榜時能感動地擁抱彼此。

最後,高中三年,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路,在無數的分岔路口分別、再會、重新啟程。我們在不同地方跌倒,以不一樣的姿勢起身,但希望在那抬頭瞬間,同樣看見自己渴望的風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