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歷史學習小叮嚀~帶得走的能力是什麼

「老師,歷史不是背多分嗎?」「老師,歷史要怎麼讀?」常遇到學生問我這兩個問題,雖然問法不同,但其實答案是一樣的:先清楚脈絡再進行探究,進入思考的邏輯,釐清問題本源之後,答案自然會出現。

學習過程中,很多人誤以為歷史只要背起來就好,甚至覺得資訊發達的時代,為什麼要背這麼多……。實際上,任何學科都有需要記住的基礎知識,歷史不是唯一,更不是以記住時間為目的的學科。過去的經驗積累出現在的進步,我們學習的重點在提取過去的脈絡,作為面對現在與迎向未來的參考。經由現在與過去的不斷對話,學習發現問題、認識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現在歷史教學目標希望學生習得的「帶得走的能力」。

對高中生而言,如何學好歷史,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歷史學科學習成就的部分,也就是考試評量結果的提升。回歸現實面,多數高中生都面臨升學的評量測驗,如何在測驗中脫穎而出是最受關切的。這方面,不諱言的要有基本功。任何測驗都會有基礎知識,就歷史而言,先明白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一步一步推敲,會比死記硬背來的有效率。舉例來說,人類社會的發展,因為糧食的來源穩定而人口成長,人類歷史從移居到定居,從村落到聯盟到國家;因為人多需要有各項生存工作的安排,於是有了權力的流動、制度的衍生、社會的互動與文化的創造。不同地區因不同的條件發展出不同的的文明成果,之後不同文明之間的互動碰撞出另一種歷史的可能。這些就是歷史學科的學習主題之「變遷與因果」、「互動與關聯」。歷史有必須記住的基礎知識,只要循著脈絡思考,理解之後自然就記得了。否則,毫無邏輯的硬記,很快就會「還給」老師啦!

再者是學科學習素養的部分,歷史學習之所以有趣,是今昔相應。「歷史給人類的教訓,就是人類往往無法記取歷史的教訓。」這句話常被用來調侃某些重蹈覆轍的時刻,但若真無法記取教訓,我們怎能進步至今?學習過程中,我們漸漸知道生活中面臨社會與文化的差異,明白尊重多元的重要。當這些多元思維已成為內在涵養後,延伸至生活上,個人在追求自身發展、參與社會經濟活動與公共事務時,藉此作出合宜的選擇,並承擔應盡之責任——這不就是「帶得走的能力」﹗

108 課綱下的歷史學習,其實不侷限在歷史課堂上。在學完學科課程中呈現的「變遷與因果」的大輪廓後,藉由某些問題意識的形成進行深入的探究思考,將知識點延伸為線、拓展為面,便不再是不可能的任務。社會領域的「探究與實作」及彈性課程中的「自主學習」,都是可以深化與延伸學習的機會。學生可以針對自己有興趣的主題加深或加廣的探究,從資料蒐集整理、綜整回饋,將知識從深化到生活化,甚至跨科整合,都是培養能力的方式。從發現問題、認識問題到解決問題,這就是以學生為積極行動者的歷史教學最終目標。

108 課綱實施五年的現在,我們應該知道這已經不是空談,它是現在進行式。多觀察與生活聯集的相關面向,多善用發達的資訊與媒體補充課程不足,可幫助認識歷史的脈絡、釐清問題、分析歷史可能進行的脈絡。而且,不用擔心這與升學無關會徒廢青春,學習歷程檔案是多數大學端要審查的學習資料之一,甚至某些自然相關科系也可能要求審查「社會領域探究活動成果」,這部分學生和家長們可以參考各年度的招生簡章。

青春正盛的高中生,要顧學業、忙社團、繫人際等等,不全然是大人口中「現代小孩比較好命」的描述。要在訊息量爆炸、干擾源紛亂的情境下好好學習,其實也是勞心勞力的。學生可以定下心好好思考,分析自己的特質,想想未來「想成為甚麼樣的自己」、「如何成為自己要的樣子」,今日的我和昨日的我不斷的對話,就像駕訓班常見的標語「把握時間」、「掌握方向」,然後啟動、慢慢加油往目標前進吧!「定、靜、安、慮、得」五字箴言,與高中學子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