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數學B學習小叮嚀~培養數學學習的「原子習慣」

「原子習慣」一書自推出以來,便長期占據各大書店排行榜,更達近兩百刷的成就。這樣的現象不僅代表這本書的內容,對許多讀者具有強大吸引力及助益;更象徵著普羅大眾,對於建立良好習慣有著高需求的集體潛意識。

而在生活與各種載具密不可分的時代,教育現場不乏學生難以抵抗外在媒介誘惑力,影響學習無法保持專注。若在學校生活所需面對的評量無法獲得成就,又一頭栽進從載具連結的雲端世界中,各學科中尤以數學最容易帶給學生挫折感,學生往往就在不良習慣構築的循環裡,日復一日,難以跳脫。

有感上述現象,為鼓勵更多學子能夠學有所本,本文謹就「原子習慣」一書所提的四個階段,淺談學生們可以在「數學學習」過程嘗試培養的習慣。

第一階段:「提示」

嘗試將數學學習與既有的習慣連結,並具體的提示自己,執行的時長、地點和行為。例如:「每到 7 點的時候,我都要開始在書桌算半小時的數學題目。」或「每天吃完飯後半小時,只要走進房間就要在書桌解 30 分鐘的題目。」甚至可以將其寫成文字,貼在所處環境顯而易見的地方。

第二階段:「渴望」

每當完成一個段落的數學學習後,連結自己想要的習慣或行為。例如:「我只要算了 30 分鐘的數學問題,就可以有 10 分鐘的放空時間或喝水」。不過切記這個習慣和自己原本希望建立的習慣,要符合一定的比例原則,避免其喧賓奪主,反而成就了壞習慣。另外,試著和一群會固定算數學的同學們相處或請教,從個人對人際需求的面向,強化自己研讀數學的習慣,也是屬於這個階段可以有的執行方向。 

第三階段:「回應」

如何讓自己的習慣變得更簡單執行,是這個階段的關鍵。例如:吃完飯坐到書桌前,就要拿起自己的「算數學專用鉛筆」,從而啟動算數學的時間。或是擁有一個有數學符號的馬克杯,走進書房前用它倒一杯水,便是告訴自己該算數學了。在決定開始養成某個習慣後,調整自己所在的場域,使其變成更符合讓自己能專注算數學的環境。

第四階段:「獎賞」

在研讀數學的過程,同學們容易因為疲累而中斷了習慣,這也是培養數學學習最困難的一哩路。不妨可以巧妙利用「習慣追蹤」的技巧:準備一本小筆記本,每算完一題就在筆記本上畫記。更甚者,可以分章節單元畫記,不僅記錄自己的練習量,也會更有意識的從「後設認知」的角度,思考各個問題設計的概念。此做法在複習大考的時期尤其有幫助。另外書中所提,以月曆追蹤,在自己有執行習慣的日期上打勾,透過「追求不中斷」的魔力,幫助自己有立即回饋,對維持習慣也是很有效的做法。

誠如本書作者所言,「每天都進步 1%,一年後,你就會進步到 37 倍」。這句話的精髓,便是將複利概念應用於自我成長。儘管學習效果倍數成長的概念,難以透過評量等方式具體呈現,但只要持之以恆達一個學期甚至一年,你必定會發現自己透過文內養成的數學學習習慣,能讓自己比起過往更清楚地分析、釐清問題脈絡,進而有效率地解決數學問題。在這裡祝福有緣能閱讀此文的你,未來能在數學學習的道路上不畏挫折,早日將它轉變為可以擁有的利器!

 

蔡世偉() (2019)。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臺北市:方智。(James Clear., 20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