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出的運動員,必須先鍛鍊優越的體能;偉大的藝術家,需要具備高超的審美品味。想在國語文的領域裡飛翔,課本就是我們的翅膀。
一、「讀課本有用嗎?」
在面對考試的時候,那些看似沒有範圍又千變萬化的考題,常會令許多同學心中升起一個疑問:「讀課本有用嗎?」
課本內容的學習,是全方位的帶領我們理解、深究、鑑賞一篇文章的內容與形式,然後以從中所獲得的知識、能力與學習方法,再遷移、開展至更多作品的解讀,並培養語言與文字的表達能力。
在學習時,對於課文內容中的字形、字音、詞義的辨識與應用、文意的理解與貫通,可說是語文程度的基石,不容輕忽。另外,段落大意、結構佈局、全篇主旨、寫作背景與動機,也必須確實掌握,並且在精熟課文之後,能夠以語文解釋與說明所學,是自我檢視學習情況的方法。
對於寫作而言,在語文的表達與運用、篇章的取材與佈局,課文都是非常值得參考的示範。平日對課內所學深入理解、融會貫通,有助於對其他文本進行延伸與反思、詮釋與鑑賞,完成高層次的語文學習目標。
二、帶著「問題意識」探究課文
「問題」的產生,可以透過教師的引導,也可以是同學在閱讀全篇課文之後腦海中浮現的疑問。例如:讀歸有光〈項脊軒志〉,最核心的問題可能是:「為什麼作者要寫出這麼多的生活小事與細節?」於是自然地會繼續開展出以下的問題:「這些事情對作者而言有何意義?」、「那麼在我目前的生命中,有沒有哪些人、事、物或心境,是自己所深深珍惜而不想遺忘的呢?」把這些問題想過一遍之後,再次閱讀課文,應該會有更深入的理解與共鳴,進而書寫出屬於自己的記憶文學。
我們也可以帶著「檢視」的心態,去看待課文的主題思想與表達方式。例如:韓愈〈師說〉的創作動機,是為了改除當時「士大夫以從師問學為恥」的弊病,闡明「師道」的真諦。那麼本文的核心問題可以是:「各個段落的論點、例證,是否都緊密地扣合他所欲改善的問題?」據此而開展的問題就會是:「全篇有什麼段落是可以增加或刪除的嗎?」、「如果增刪之後,對全篇的層次佈局會有什麼影響呢?」在一連串的問與答之間,有助於掌握作者構思文章的理路脈絡,從而學習論說文的寫作方法。
三、閱讀經典,培養鑑賞文學的眼光
在高一、高二的階段,並不適宜將時間花在大量「刷題」上。因為坊間試題品質良莠不齊,閱讀測驗的文本亦多片斷節錄不完整的訊息,並非培養國語文程度的根本之道。要厚植語文程度,大量閱讀「完整的」好作品,是重要途徑。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已習慣於瀏覽視覺上可親的精簡訊息,但唯有多接觸大師級的作品,我們才會慢慢懂得品味作品所承載的思想深度與文字的質感,從鑑賞的過程中,吸收、消化能引起自己有所共鳴的內容。在體驗知性或感性的收穫之餘,也能從中為自己汲取在寫作上豐富的養份,進而加以轉化與表達。
四、學測的應試之道
在升高三的暑假,可以開始練習歷屆大考試題,以及「大考中心」公佈的研究用試卷,以熟悉學測題型,訓練作答速度。每年的大考試題,都會有一定比例的教材內容,包括課綱所推薦的15篇選文,以及A類選文。所以,踏實地複習課本,及相關的補充教材是必要的。另外,若要增強閱讀理解能力,也可以從高二開始,挑選同時具備文白對讀、連結重要議題的跨領域閱讀測驗題本,有計畫地持續練習。
在國寫方面,考前拚命地大量習作未必有成效。重要的是平日裡必須培養理性思辨的能力,以及用心體察周遭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累積寫作素材,並調動生活中使自己有所感思體悟的經驗,化為文字加以呈現。而同學之間的交流與觀摩,也是加速進步的途徑。
透過語文的學習,讓我們能夠自主地表達自我,並突破時空的侷限而看見世界,如同在廣闊無邊的天空飛翔。在高中階段,國文課本正是幫助我們飛翔的翅膀,在起飛的時刻,讓我們有方法、有步驟地穩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