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111學年度分科測驗【歷史】考科非選擇題評分原則說明

壹、前言

111 學年度分科測驗歷史考科的非選擇題閱卷工作,賡續以往指考的作業流程進行評閱。作為首次登場的分科測驗,歷史考科非選擇題相較過往的指考,更強調探究與實作的史學技能運用,像是擷取資料證據、分辨歷史解釋,以及藉由題文線索扣回歷史知識等,命題構思不僅活潑多元,測驗內容也更加廣泛和深入。本次歷史考科非選擇題有 8 題,共計 20 分,以下就滿分參考答案、評分原則及考生作答情形依序說明:

貳、各題滿分參考答案及評分原則

36

一、滿分參考答案

臺灣原本是各方勢力的通商根據地,但荷蘭獨占了管轄權。

二、評分原則與說明

本題測驗考生能否藉由題文的綱要內容,結合所學的歷史知識,判別荷蘭治臺期間發生的國際衝突及其原因。荷蘭於 1624 年占領臺灣大員,並於隔年開始對其他來臺貿易的國家收取關稅,遂引發 1628 年日本商人拒絕繳稅的濱田彌兵衛事件。日本商人何以不願向荷蘭繳稅的原因,可從題文中伊能嘉矩羅列的臺灣史綱要第(二)、(三)條內容找到證據,即臺灣原本是自由開放的通商據點,荷蘭人卻在占領大員後,片面獨占臺灣的管轄權。據此,本題的評分標準如下:

等級2 (完全給分)

能正確說明日本商人不願向荷蘭繳稅的原因。

等級1 (部分給分)

對原因的說明不完整。

等級0 (不給分)

0-1對原因的說明錯誤。

0-2未作答。

三、考生作答情形

本題多數考生都能根據題文的作答線索,結合先備知識加以回答。唯完整的答案應包含荷蘭人獨占貿易權前的情形,以及荷蘭人占領臺灣後的變化,部分考生僅回答其中一項,如:「臺灣原本是各方勢力的通商根據地」、「臺灣為無主之地」,或是僅寫荷蘭占領後的「獨占臺灣貿易權」、「收取商稅」等面向,說明相對不完備,僅獲得部分分數。

37

一、滿分參考答案

綱要

理由說明

第五條

此條說明清朝取得臺灣後,以消極態度治臺,如頒布渡臺禁令等措施。

第六條

此條說明清朝治臺時,臺灣治安不佳,社會不穩定,如:朱一貴事件、林爽文事件等。

第七條

此條說明清朝治臺時,曾發生外國入侵臺灣的史實,如:羅妹()號事件、牡丹社事件等。

二、評分原則與說明

本題測驗考生檢視文本中的證據,及其與歷史解釋的關聯性。根據題文中的綱要,考生需先辨別哪些條目對清朝治臺持負面評價,並進一步結合先備知識,明確舉出相關的歷史事件作為證據。具體的評分標準如下:

等級2 (完全給分)

能舉出兩條正確的綱要,並舉出相應的歷史事例來說明。

等級1 (部分給分)

綱要條目援引正確或部分正確,但對歷史事例的舉例有誤或不完整。

等級0 (不給分)

0-1綱要條目援引錯誤。

0-2未作答。

三、考生作答情形

本題考生大多能正確舉出綱要的條目,且能撰寫出相應的歷史事件,得分狀況頗為理想。一般而言,綱要欄誤答的情況不多,只有極少數引用錯誤條目。理由說明欄,則有少部分學生未能舉出具體的歷史事例,而使用「械鬥頻繁」、「民變四起」等相對不精確的現象描述法,而未能完全得分。

整體來看,第貳部分第 35 37 題的臺灣史題,考生作答情形普遍理想,不僅能辨別作者的歷史觀點,也能確切擷取文本訊息,並能善用先備知識,與所學的歷史事例進行連結。本道試題的命製充分展現 108 課綱強調探究與實作的精神,而考生的作答表現也反映高中現場教學的努力成果。

39

一、滿分參考答案

資料

目的

資料甲

學習佛法

資料乙

弘揚佛法 或 翻譯佛教經典

二、評分原則與說明

第貳部分第 38 40 藉由三首唐詩,測驗考生能否整合判斷詩文所描述的宗教、遠赴漢土的目的,以及前來中國所使用的路徑。第 39 題要求考生根據題文,區別資料甲、乙之人物旅居中國的目的。資料甲項斯描繪此人物生病時猶仍坐禪,可推知學習佛法乃其重要的人生功課。資料乙則提到漢地諸多經典,都是此人遠從故鄉背來的,進而可推敲其赴中國之目的,在於弘揚佛法或翻譯佛經。據此,本題評分標準如下:

等級2 (完全給分)

能精確說明資料甲、乙人物旅居中國的目的。

等級1 (部分給分)

目的欄的說明不完整或部分錯誤。

等級0 (不給分)

0-1目的欄的說明錯誤。

0-2未作答。

三、考生作答情形

中國中古時期人群的移動或佛教傳播都是課堂的教學重點,考生多能把握題文的解題線索,唯普遍來看,本題作答情況相對不理想。主要原因在於回答過於簡略,例如僅寫「學習」、「傳教」、「翻譯」、「譯經」等詞彙,缺乏最重要的佛教因素,導致閱卷者無法清楚辨識考生描繪的信仰對象是否正確。基於此,想再次強調,考生作答非選擇題應盡量書寫條理連貫的陳述,以避免錯失分數。

40

一、滿分參考答案

入華路徑

引文證據

陸路

劉言史詩句「自過流沙遠背來」提到「流沙」

海路

項斯詩句「來時風送船」提到「船」 

鄭巢詩句「南海何年過」提到「南海」

二、評分原則與說明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擷取題文證據,並結合先備知識,判斷唐代入華的兩種主要途徑。自漢代屢次「鑿空」,確立中國通往中亞、歐洲的絲路之後,此途徑亦成為南亞、中亞、北亞以及歐洲人入華所循的陸路主要路線。海路方面則以朝鮮、日本人及東南亞國家赴中國常循的交通途徑。本題評分標準如下:

等級2 (完全給分)

能正確寫出入華路徑及擷取正確的引文證據。

等級1 (部分給分)

1-1路徑書寫正確,但證據引用錯誤或不完整。

1-2路徑書寫不精確,但證據引用正確或不完整。

等級0 (不給分)

0-1路徑書寫錯誤。

0-2未作答。

三、考生作答情形

本題考生多能正確擷取關鍵詩文為證據,唯對入華途徑的回答顯得凌亂、分歧。究其原因,恐是考生對「路徑」一詞有不同的理解與詮釋,諸如從交通工具、國家、方向、地形來作答,而無法精準提煉成概念,寫不出陸路或海路一詞。此外,部分考生「陸」、「路」不分,如「路陸」、「海陸」,甚至錯字連用的「路路」,都屬「重要關鍵詞或專有名詞有錯別字」酌予扣分,是失分的主因。

42

一、滿分參考答案

英國

二、評分原則與說明

法國大革命前,英國已通過《權利法案》,確立國會為最高權力機構,並用立法的方式限制國王權力,讓啟蒙運動大本營的法國心生嚮往,故在革命爆發後,積極推動制憲國民會議,意圖改革君主制。因此,本題答案為英國,其評分標準為:

等級2 (完全給分)

正確寫出英國。

等級0 (不給分)

0-1未能寫出英國。

0-2未作答。

三、考生作答情形

本題多數考生都能正確回答,難度不高。在書寫方面,除極少數寫錯國家或空白卷外,考生多能明確寫出英國,至於大英帝國、英格蘭、聯合王國等此時期的同義詞彙幾乎無人使用。歷史學看重脈絡,不同的用語折射出歷史的時間感與內涵的複雜度,也反映使用者對過去世界的理解與描繪。學生書寫時若能細膩區分出不同時期的「英國」屬性及組成內容,則可看出他們對近代英國史認識的底蘊,值得嘉許。

43

一、滿分參考答案

資料甲顯示制憲國民會議擬採取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三權分立」的原則。

二、評分原則與說明

本題主要測驗考生閱讀理解及擷取證據來說明的能力。根據題文資料甲羅列之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的線索,進而連結至孟德斯鳩「三權分立」的主張。據此,本題的評分標準如下:

等級2 (完全給分)

能正確舉出證據並加以說明。

等級1 (部分給分)

1-1證據引用正確,但說明不完整。

1-2證據引用不完整或錯誤,但說明正確。

等級0 (不給分)

0-1證據引用錯誤,且說明錯誤。

0-2未作答。

三、考生作答情形

關於孟德斯鳩三權分立的思想,考生多不陌生,且經由題文資料甲的敘述,多少也能協助他們連結到正確的知識點。只是閱卷時也發現部分考生誤將三權分立與洛克的天賦人權、盧梭的主權在民混為一談,顯示其對近代啟蒙哲士思想內容的掌握不甚準確。

45

一、滿分參考答案

大幅提高軍事預算 擴張駐歐兵力 要求歐洲盟邦加強自己的軍備 支持西德重整軍備 (寫出以上任兩項)

二、評分原則與說明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閱讀文本,並從資料甲、乙摘錄重點,回答韓戰爆發後美國在西歐進行哪些具體的軍事作為。考生必須從資料甲、乙找出至少兩項佐證,例如資料甲所述之提高國防預算、增加駐歐兵力;或資料乙中要求西歐盟邦加強自己的軍備、同意西德重整軍備。本題的評分標準如下:

等級2 (完全給分)

能正確舉出兩個具體的軍事作為。

等級1 (部分給分)

1-1僅舉出一個具體的軍事作為。

1-2軍事作為的舉例或說明不完整。

等級0 (不給分)

0-1軍事作為的舉例或說明錯誤。

0-2未作答。

三、考生作答情形

本題答題卷設計成兩欄,考生無論單從資料甲或資料乙擷取例證,或兩者各舉一例,皆屬於正確答案。基於此,本題考生多能答對,或至少得到部分分數。其中較為可惜的是,有些考生表述趨於簡易,僅寫「軍事預算」、「國防軍力」,省略了「增加」的動詞,語意並不完整。又或者,寫了動詞卻缺乏主詞,例如「強化軍事力」,究竟是指美國或歐洲盟邦,難以分辨。另外,也有極少數考生帶入當前俄烏戰爭的局勢,寫到「限制糧食出口」、「禁止港口輸入軍火」等,與冷戰時期所面臨的問題迥然不同。

46

一、滿分參考答案

歐洲人認為德國的軍事擴張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主因,故戰後要求德國非軍事化。他們擔心一旦德國重整軍備,會重蹈二戰的覆轍。

二、評分原則與說明

本題主要根據資料丙,測驗考生能否藉由文本訊息,結合先備知識,瞭解西德重整軍備後可能造成的影響。由於德國曾發動二戰,戰敗後即被要求去軍事化,但隨著冷戰開打,歐美國家不得不在擔憂的同時更弦易轍。據此,本題的評分標準如下:

等級2 (完全給分)

能精確說明反對的原因。

等級1 (部分給分)

反對原因的說明不完整。

等級0 (不給分)

0-1反對的原因說明錯誤。

0-2未作答。

三、考生作答情形

作答此題,考生需融合先備知識,明白當西德重整軍備後,各國可能的擔憂為何。由於題幹明確寫著「不少人基於過往經驗」而感到擔憂,故考生多能聯想到德國發動二戰的過去,進而說明其擴充軍備可能變成新的危機。由於本題側重解釋的書寫能力,考生作答情形顯得多變,比方寫到希特勒、納粹獨裁,或提到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等,尚屬掌握到重點的說明類型。然而,也有一些考生僅含糊提到「過去實行武力對付他國」,或「重蹈擴張的歷史」,因語意不夠清晰,只能酌予部分給分。

參、結語

整體而言,本年度非選擇題的得分情況較往年來得優異,混合題型的新測驗模式藉由層層遞進的引導性設問,顯然有助於考生掌握知識結構與作答重點。今年擷取題文訊息、資料證據類試題,考生表現最為突出,說明 108 課綱探究與實作相當程度已融入至高中的歷史教學。至於文本閱讀及理解說明類的題目,如第 37 題、第 46 題,因考生需要結合題文線索及所學的先備知識,頗能鑑別出考生程度,也是今年非選擇題能否得到高分的關鍵。此外,基礎知識題部分,如第 42 題、第 43 題,考生大都觀念正確,表現良好。隨著混合題型登場,歷史科非選擇題的命題設計將更加多元,可望提升測驗的層次與問題的深度。因此,建議考生平日可多培養書寫連貫條理的表述能力,以因應未來強調史學技能活用的命題趨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