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111年學科能力測驗非選擇題評分原則說明-【國綜】

壹、前言

111 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簡稱「111 學測國綜」)混合題有二:第一題選用以「奇門遁甲」為主題的高中國文教材選文與志怪小說二則文本,第二題則取材自一篇以「氣候變遷」為主題的跨領域文本,二題均透過選擇題、非選擇題的設計,測驗考生閱讀理解文意,進而擷取訊息,綜整、分析寫作手法或作者觀點,以及適度表達說明的能力。

本次混合題之非選擇題為第 34 題、第 35 題與第 36 題,共三題。評閱非選擇題前,依循閱卷程序,先召開評分標準訂定會議,由閱卷召集人與協同主持人分組分題評閱各地區的考生作答影像檔(約 3,000 份),進而研擬各題參考答案與評分原則,並初步挑出各題標準卷、試閱卷與測試卷。此外,為求周延,次日閱卷召集人與協同主持人模擬試閱會議,進行評分說明及試閱,而後就試閱結果,再次確認各題評分原則及其標準卷、試閱卷、測試卷,並製作「閱卷參考手冊」。

111 學測國綜參與正式閱卷的委員,均為各大學中文系、國文系、語文教育系或通識教育中心之教師,共計 160 位,分為 9 組進行閱卷。在進入正式閱卷前,召開試閱會議,由訂定各題評分原則的協同主持人,負責說明各題評分原則與標準卷,之後,全體閱卷委員實際評閱數份試閱卷,進而藉由試閱統計數據與試閱卷的說明、討論,確保所有閱卷委員均能掌握各題評分原則,建立閱卷共識,方進入正式閱卷流程(詳情請參閱《大考中心非選擇題說明》宣導影片)。

以下將逐題說明 111 學測國綜非選擇題參考答案、評分標準與考生作答情形。

貳、各題評分原則

34

一、滿分參考答案

1

能作苦。或:我固謂不能作苦。或:我固謂不能作苦,今果然。

2

德行好;(君真)端謹。

或:心思純淨;(歸宜)潔持。

二、評分原則與說明

34 1

評分原則

給分

能正確寫出參考答案之文句

2

未作答或答案完全錯誤

0

 

34 2

評分原則

給分

能歸納綜整寫出條件,並從文中引用正確文句

4

答案敘述部分錯誤或不完整

2

未作答或答案完全錯誤

0

本題要求考生仔細閱讀甲、乙兩段文本,找出符合「耐勞苦」條件的甲文對應文句,填入表格之空格(1)。考生可從甲文道士所言「我固謂不能作苦,今果然」,提舉出「能作苦」的核心概念,而只要掌握住此一核心概念,即能得分。

其次,考生必須就甲文或乙文的文意,統整出學習法術的「條件三」,並摘引相關文句,以填寫於表格之空格(2)。考生可從甲文道士叮囑王生的話:「歸宜潔持,否則不驗」,以及乙文宋清遠之友所言:「奇門法也。他人得之,恐召禍;君真端謹,如願學,當授君。」綜整出修習法數的條件三應與「品德」有關,故考生只要掌握此一核心概念,寫出「德行好」、「心思純淨」等相近詞語,並摘引前述甲文或乙文文句,如「歸宜潔持」或「君真端謹」,即可得到 4 分。若答案敘述部分錯誤或不完整者得 2 分;未作答或答案完全錯誤者,則無法得分。

三、考生作答情形

本題甲、乙二段文本雖皆為文言文,然其中一則出自考生於課堂讀過的共同選文〈勞山道士〉,而試題又聚焦於修習法術的條件,僅要求考生摘引對應文句、綜整文意(條件三),故大部分考生多能掌握核心概念,寫出適切的答案。唯有少部分考生未能明確掌握條件一「耐勞苦」(要通過些考驗)的意涵,反而以其相反的語意「不能作苦」填答,即無法得分。另也有些考生以甲文中王生自述「操作多日」填答空格(1),卻忽略了王生在文章中並未具備吃苦耐勞的形象,因此也無法得分。

至於空格(2),則有少部分考生未能注意「條件」必須是從文中歸納、經過消化產出的詞彙,不宜直接摘錄文句關鍵詞,例如條件一「耐勞苦」、條件二「有勇氣」均為消化文意而得出的條件。若是考生將甲文或乙文相關文句同時寫在前後兩部分,如「潔持;歸宜潔持」或「端謹;端謹」、「持身端謹;君真端謹」,則只能得 2 分。

35

一、滿分參考答案

1

解決氣候變遷問題。或:把上升溫度控制在 2°C 以內。或:控制碳排放量。或:把淨排放降到零。或:解決暖化問題

2

現有全球基礎設施倘若運作到正常壽命終止,碳排放量將超出大災難前所能接受的限額。

或:現有的全球基礎設施如果運作到無法使用,碳排放量將會超出所能接受的限額。

二、評分原則與說明

35 1

評分原則

給分

能正確寫出參考答案之文句

2

未作答或答案完全錯誤

0

 

35 2

評分原則

給分

能寫出參考答案大意,且敘述完整

4

答案敘述部分錯誤或不完整

2

未作答或答案完全錯誤

0

本題共分兩子題:第(1)子題請考生依據文意推敲篇名,指出人們一直假裝能做到的事情;第(2)子題則就第(1)子題所指的事情,進一步說明作者所依據的期刊論文內容。考生可從選文第二段「我講的是氣候變遷」、「人們絞盡腦汁想控制碳排放」、「只要眾志成城,就能『解決』氣候變遷問題」等文句,知道作者關切的正是「氣候變遷」的問題。而就通篇敘述脈絡來看,作者認為「解決氣候變遷問題」(第二段)、「控制碳排放」(第二段)、「把上升溫度控制在 2℃ 以內」(第三段)、「把淨排放降到零」(第三段),是人們一直以來假裝能做到的事情。因此,只要考生能掌握氣候變遷或暖化問題是無法解決的概念,就能精準回答第(1)子題。

再者,由於選文第四段已明確寫出:「根據《自然》期刊某篇論文的說法,現有全球基礎設施倘若運作到正常壽命終止,碳排放量將超出大災難來臨前所能接受的限額」,因此考生只要掌握文意,在限定字數內,或節錄,或綜整原文,即可回答第(2)子題。若敘述簡略或不完整,只能得到部分分數;若敘述與期刊內容無關或與文意不符,則無法得分。

三、考生作答情形

作答本題,只要能理解選文文意與敘述脈絡,大致可以明白作者認為氣候變遷問題並無法獲得解決,而這只是人們假裝可以做到的事情。大多數考生都可以掌握作者立場,回答第(1)子題。唯有少部分考生答以「改變氣候變遷問題」、「減少碳排放量」等,忽略了無論是「改變」或「減少」,都是實際上可以做到,而且也是目前已經在努力的方向,根本無須假裝,也並非是人們假裝能做到的事情,因而無法得分。

至於第(2)子題,由於選文第四段已明確指出期刊內容,大多數考生都能摘引原文作答,唯少數考生出現摘引不完整(例如只寫「碳排放量將超出大災難前所能接受的限額」),或敘述簡略(例如只寫「現有設施若繼續運作,碳排放會過量」)的情況,因此只能得到部分分數。

36

一、滿分參考答案

1

如果知道氣候問題無法解決,就不想減碳。

2

就算知道氣候變遷的問題無法解決,我們還是應該為繼續減碳而努力。

或:雖然不知道是否真能解決氣候變遷的問題,我們還是應該為繼續減碳而努力。

二、評分原則與說明

36 1

評分原則

給分

能正確寫出參考答案之文句

2

未作答或答案完全錯誤

0

 

36 2

評分原則

給分

能寫出參考答案大意,且敘述完整

4

答案敘述部分錯誤或不完整

2

未作答或答案完全錯誤

0

本題就文章中藉「宗教」闡明作者觀點的部分,測驗考生分析解釋文本之能力。其中,第(1)子題,要求考生回答作者藉「某些宗教領袖」所怕的事情,而說明什麼主張?第(2)子題則聚焦於最後一段宗教改革的「教義問題」,要求考生就作者在氣候變遷之問題上,指出其希望人們應有之認識及作法。

由於作者主要藉「宗教」闡明對氣候變遷之看法,故考生必須確實掌握「氣候變遷」此一核心觀念,並循此回答兩子題。例如應以「如果知道氣候問題無法解決,就不想減碳」、「就算知道氣候變遷的問題無法解決,我們還是應該為繼續減碳而努力」等內容作答。如若所述完全偏離「氣候變遷」的核心主題,則無法得到分數。此外,依據試題要求,回答第(2)子題應包含「認識」與「作法」兩個面向,若僅寫其一,則只能得到部分分數。如果未作答或答案完全錯誤,則無法得分。

三、考生作答情形

雖然題幹已經明白指出:「請就上文藉『宗教』闡明觀點的部分,回答下列問題」,不過卻有不少考生僅以文中宗教領袖或宗教教義的敘述回答問題,完全沒有涉及作者對氣候變遷的觀點,因而無法得分。另又有部分考生直接抄錄文中有些行動派人士的主張:「若公開承認問題無法解決,會降低大眾採取改善行動的意願」,同樣未能切合「氣候變遷」的核心概念,亦無法得到第(1)子題的分數。

第(2)子題雖於題幹明確寫出:「最後一段透過宗教改革的『教義問題』,表達了作者希望在氣候變遷問題上,人們應有怎樣的認識及作法?」可是仍有不少考生忽視作者在氣候變遷問題上的主張,而漫談宗教勉人行善、期許世界更好的看法,例如:「大家應認清事實,並多多行善,使世界往好的方向發展,不該自私自利」,此即無法得到分數。此外,也有部分考生僅寫出「認識」或「作法」,例如:「若使碳排放減半,可延緩臨界點的時間。人們只要多行善,世界就可能更美好。」此即僅寫出「作法」,未寫出「認識」,故而只能得到部分分數。

參、結語

111 學測國綜混合題之三道非選擇題,乃分就訊息擷取、文意統整以及分析解釋等,進行不同層次之評量。面對混合題型,考生除須理解文本意涵外,亦須掌握試題提問方向,方知該以摘引文本訊息或綜整文意,甚或是分析文本、作者觀點的閱讀策略解題。再者,由於混合題型之非選擇題多設有答題字數限制,考生亦須練習如何以精準而適切的文字作答。畢竟混合題型之設計目的,在呼應 108 課綱精神,強化評量考生表達說明能力,期待考生能以精簡而適切的文字表述答案。同樣的,國綜非選擇題閱卷亦秉持「精準」、「明確」之評閱原則,評量考生掌握核心概念,統整和解讀文本之能力。

TOP